甘肃回门习俗(靖远独特婚俗)

靖远人的“回门”“站对月”婚俗之解析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杂谈卷)

武 永 宝

一、“回门”与“站对月”,靖远人的奇特婚俗

民国时代,以及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靖远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一种独特民俗,这就是新婚的新媳妇儿必须按期“回门”和“站对月”。

所谓“回门”,就是在婚后的第四天,也就是新婚三天后,新娘子要准时“回门”。这似乎也是新婚期间的仪式之一,靖远人对此历来都是谨慎恪守之的……那年月,家家如此,没有谁家会例外。否则,会被认为违规了,也是不吉利的。

甘肃回门习俗(靖远独特婚俗)(1)

“回门”只是新婚间歇,新媳妇回娘家去小住三两天而已,不是久住。届时,会有新郎来接回去,或者娘家大舅子哥等亲戚,直接送回去的。

所谓“站对月”就是新媳妇在新婚一个月后,按照乡俗惯例,还须再次回娘家去“站对月”。在靖远人的口语里,“站”与“住”是同一个意思。靖远人说:在娘子“站”几天,就是住几天的意思。有时候,留客人说:你在我家“站”下吧!意思就是留你住下来。所以,这里的“站对月”,说白了,就是“住对月”。要在娘家住够一个月时间,才行。

“站对月”与“回门”不同,这一次,可以算得上是久住了。新娘子在娘家要老老实实住够一个月,认真履行“站对月”的古老规矩。这在其它地方的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可是,靖远人的原始乡俗就这样,多少年来,城乡之间,大家都是普遍严格遵守,谨遵勿违的。

关于“站对月”这一古老民俗,现在的靖远人好像已经不太严格遵守了。这也是时代变迁,移风易俗的结果吧。城市里绝对早已不讲究了,可是,若是在靖远的古老的深山老林地区,这婚俗依然在保持着。要找这一婚俗的影子,其实还能找得到的。

“站对月”,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就是新婚的新媳妇嫁过婆家后,和夫婿同居整一个月,然后,必须回娘子再去住上一个月。婆家,娘家各住一个月,貌似很公平。这样的行为议程就叫做“站对月”。然后,新媳妇再回婆家去,永久居住下去。

此后,至于新媳妇何时再“转娘家”,那就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没有硬性的规定。而“回门”与“站对月”的规矩习俗,那是绝对具有硬性规定的性质的,不履行都不行的。这似乎可以看做靖远人的新婚一些列仪式中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转娘家”是靖远人的土语,其实就是指回娘家,这是女人婚育后的人生常态。试问,哪个女人一辈子不频繁地“转”多少回娘家呢?

二、 “回门”与“站对月”婚俗的由来探讨

靖远人为何有“站对月”和“回门”的婚俗呢?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我,我一直在思索、探讨其由来、出处。

应该说,靖远人的这一特有的婚俗风尚,仔细探讨起来还真是蛮有意思的。那么,它的具体功用何在?有何科学道理?源自哪里?又是怎样渐渐消亡的?现在新时代的人们对此渐渐陌生起来……似乎快要丢掉这一习俗了,等等。关于这一系列的有趣问题,确实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下面,我从理论的层面上对此做一定的分析与解答,努力还原其本质特性,能够让后来者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做到不忘乃祖,不忘家乡习俗,这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一点,无疑也是我费尽心机认真做好此项工作的目的所在吧。文章的立论、论据等若有不妥处,请大家多多批评、讨论,并指正之。

按照基本的民俗学理论可知,任何盛行很久的民俗民风,以及民间规矩,那都是绝对存在着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一面的。至少,将科学性与合理性抛开,那些习俗里还存在着极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这是民俗学的基本常识。比如说,最低级的封建迷信习俗,很多人都在搞,靖远人俗称曰:讲迷信。谁谁谁,那里感觉不合适了,有人就劝其:讲个迷信吧,或许能好。于是,有恙者便通过各种方式,去“讲迷信”……

讲迷信,其最直接的实用性,就在于给人们以莫大的心理安慰,或者,心理治疗吧……其科学性未必,但其实用性却是一目了然的。有人通过讲迷信活动,属于心理因素的一些疾病,竟然豁然痊愈了。这也是常见的事。

那么,靖远人的“站对月”和“回门”的婚俗,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认为“站对月”和“回门”的习俗,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仔细深入探讨之,我们会发现其具有很科学、合理的价值蕴含其中的。

不言而喻,古人也是很会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的,怎么去做,才更加科学、合理、实用,同时才能更加利己利人、方便生活,于是,久久积累,人们将这些好经验、好方法总结、概括出来,遂制定成相应的规矩习俗,让整个社会的人们去认真遵守施行……这绝对是没错的。这一来,就有了“站对月”和“回门”等婚俗规矩的出笼……所以,这规矩习俗也可看作是祖先古老经验、智慧的结晶吧。

甘肃回门习俗(靖远独特婚俗)(2)

三、“回门”与“站对月”习俗的实际功用及出处

多年来,我结合各种民俗学的知识,进行反复的比照、推理、归纳,也深入观察、琢磨靖远人“站对月”和“回门”习俗的实际情况,发现这一特色婚俗的实际功用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是,旧时代,新婚的男女年龄都很幼小,有些早婚者十五六岁的年纪,就结婚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十五六岁年纪,那还是“憨瓜子”,也就是说是“傻子”,什么也不懂的。虽说婚配了,可是一对新人说起来,都是不解风情的。那么,这就需要有所谓的“过来人”,适度地予以指导、启蒙……

新媳妇此刻回娘家,履行“回门”和“站对月”的规矩,其娘母子、姐妹,甚至姑嫂之类,会探听他们的小夫妻生活,一旦探寻到问题症结处,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及时予以指导、纠正……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

所以说,这一环节的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要了,不可小觑和忽视的。

二是,旧时代,尽管男女结婚年龄偏小,但其中却不乏所谓的“情场老手”。这类人早熟,靖远人叫做“醒事”太早。这种情况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在少数。

新婚之人由于年幼无知,加上精力过于旺盛,往往做起事来会毫无节制……这样的话,对新婚双方的身体会有很大影响,严重者还会致病的……甚至是终身性的。

鉴于此,人们“聪明地”、人为地制定出三天“回门”和新婚一个月回娘家“站对月”的乡俗死规矩,新婚者必须严格遵守之,这无疑就是一种有益的、理性的调节和缓冲……

于此,这种婚俗其重要性和实际功用,显而易见。

三是,按照旧时代的民风习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一般人都是“抱孙子”心切。十七八岁结婚的新娘子,根据古老的孕育经验,一般头胎生男孩的概率颇高。这就是所谓的“添丁”。

在旧时代,添男丁,多生男孩儿,那可是家族兴旺盛的象征啊,那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大事,人们都是求之不得的。没有谁会例外。有一个成语叫做:人丁兴旺。说的就是这个事儿。所以,人们对于家中“添丁”那是相当重视的。男孩子满月了,往往还会大肆操办一番,以示庆贺的。

若是生个女孩子,人们提起“过满月”,东家则会说:女娃子,就不过了,有啥过头……

旧时代靖远人的民俗风气中极度的重男轻女的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甘肃回门习俗(靖远独特婚俗)(3)

根据“老娘婆”的经验,新媳妇新婚后的第二个月的几周内,也就是“站对月”期间的那段日子,乃是胎儿孕育、着床、发育、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禁止夫妻生活,是必须的。

由此可知,新媳妇严格遵守“站对月”等习俗,无疑对孕育中的胎儿起到了实际的呵护作用。人们想早“抱孙子”、“添男丁”,顺利实现家族的愿望,那么,就必须按这古老的规矩办事儿,千万不可违拗之。其实际效应就在这里。谁不按照这规矩去做,那么就会有不良的后果等着他……

旧时代,科学知识不普及,那么,这些很实用的关于婚姻、育儿的宝贵经验,从何而来呢?这些显然都是城乡间颇为吃香的那些“老娘婆”给大家传授的。对照今天的婚育科学知识,其科学性、合理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我们于此,不得不佩服那些“老娘婆”们,足够聪慧,足够有悟性。

所以,由于上述原因,这便有了靖远人新媳妇“站对月”、“回门”等婚俗规矩的由来。其出处,我认为就在这里。

四、“回门”与“站对月”习俗形成的大致年代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想做过多探讨,因为目前所掌握的权威资料有限。究竟这样的习俗形成于何时?在靖远大地上流传了有多久?这里只能根据靖远人的族群比较稳定地形成后的时间来推断了。那么,靖远人族群比较稳定形成的时间在何时呢?

我认为,靖远人的族群基本形成是在明朝的中晚期吧。在整个明代,靖远作为边防重镇,为了充实边防力量,朝廷一直都在积极地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在这一政策主导下,以山西、陕西籍贯的为主,以及其它四面八方的移民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向靖远……靖远(那时候叫靖虏卫)遂成了一座移民新城。这些从不同地方迁移而来的移民,带来了风格迥异的、五花八门的习俗风尚。而能够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新的习俗的形成,则有一个沉淀期。

甘肃回门习俗(靖远独特婚俗)(4)

鉴于此,我认为靖远人诸如“回门”与“站对月”这样的习俗风尚,正式形成的时间,应该在清朝初年吧。因为这个时候,移民浪潮已经完全终止了,整个移民社会经过二百年的融合、磨合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比较成熟的稳定的族群形态,新的社会体系完全定型了。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影响深远的具有靖远人族群独特色彩的习俗随之兴起、盛行起来……

所以,我的结论是,靖远人“回门”与“站对月”的婚俗形成的时间大致应该在清朝初年,时间再具体一点,应该在康熙年间吧。康熙年间乃是所谓的盛世,盛世往往能够重塑良好的民俗风尚,以及人们的精神、心理、品格等,所以,这个时候,“回门”与“站对月”的习俗在靖远大地形成了,并迅速流行起来……

2019年11月20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