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的家乡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小城故事孝庄故里)
也许离家越远,越会思念家的温暖,即使她贫瘠干涸。
只有离开过家乡,才能体会她的亲切,在远离喧嚣浮躁,回家!做回真实的自己。
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有一座小城,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在2018年迎来了百年华诞。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有我儿时的记忆与欢乐,还有多年陪伴的亲人和朋友,今天,就让我告诉大家,通辽人自己的故事。
摄影师同学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内蒙连接辽宁省与吉林省的交通枢纽,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她四季分明,物产丰饶,所辖区域景色秀丽,是被誉为“北方明珠”的城市。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介绍过通辽各地的风貌特色,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今天咱们主要看看通辽的人文特色。
在百余年前,由于山海关外军阀混战,部分百姓携家带口来到了西辽河畔,来躲避外面的战乱。人们惊喜的发现,通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荒地开垦便利,所以一传十 ,十传百,到后来,更多闯关东的先辈们加入到移民大军,来到这块安逸的地方聚居,本来蒙古族人为主的区域,逐渐成为了蒙汉混居的区域。到如今,通辽市人口的一半都是汉族人,这些当年闯关东的后裔,成为了通辽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通辽另一半的人口,除去其余少数民族外,群体最大的族群,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蒙古人同胞,这些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是最为正统蒙古族的流传,在科尔沁这片土地上,同样挥发着光热,通辽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蒙族人口最多的城市,蒙族人口占整个内蒙的近一半,在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继续谱写智慧与美丽的传说。由于通辽是一个以蒙汉民族为主的聚居地,所以语言表达也成了一大特色,在苏木赶集的人们,一会儿说着汉语,一会儿又会讲起蒙语,蒙汉语言的交流,成为了两个民族交流的纽带,在这里,说一口流利汉语的蒙族人比比皆是,而同样用蒙语侃价的汉族人,也不在少数。蒙汉皆通,成为了通辽地区语言的独特魅力。
通辽的名字很神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这个名字最早并不是本地区的称谓,在众多名字由来的传说中,通往辽河的地方的说法,是更多人倾向的解释,多年来人们约定俗成,便成就了通辽的名字。不管怎么说,1999年后,在撤销原哲里木盟建市后,原盟政府所在地通辽市(原县级市),就成了我们新的名字。
通辽市在1979年后,正式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在内蒙的众多城市中,她不及呼包鄂经济上的强势,没有赤峰渊源的历史底蕴,但她地位之重却让人无法忽视,其连接内蒙与东北与华北的枢纽作用,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这个被定位省级副区域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1912年12月,郑家屯至通辽铁路竣工,全长114.5公里,翌年1月正式营业。这条铁路是北洋政府拟建的“满蒙五路”之一,四洮铁路支线。从这时开始,通辽这个地方,便成为东北及蒙古东部地区,主要的资源运输线。建国后,通辽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先后被国家认定为:内蒙与东北区域的节点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在去年通辽双城同创,又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这些殊荣,真让我们通辽人自豪。通辽还是我国现有36个铁路枢纽编组站之一,在2018年建成的高铁项目上,通辽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与全国高铁网接轨的城市,原来到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大大缩短到五小时左右。自此通辽人的心与北京更近了,我身为通辽人,我倍感自豪。
在经历百年风雨的洗礼后,通辽这个名字,犹如破茧而出的蝴蝶,迎来了新生,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通辽市这个拥有300多万人口城市,正预展鹏翅,引吭高歌!
我是通辽人,欢迎关注留言,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