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处世方法的名言(论语学习笔记222颜回屡空)

【原文】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中有关处世方法的名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中有关处世方法的名言(论语学习笔记222颜回屡空)

论语中有关处世方法的名言

【原文】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2)空:贫困、匮乏。

(3)货殖:做买卖。

(4)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孔子把颜回和子贡放到一起比较不是第一次了。《公冶长》篇中,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优秀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师兄相比呢?师兄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推知两件事都困难。”孔子说:“是不如他呀,这方面来讲,我和你都不如他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为什么总拿子贡跟颜回比较呢?

这说明在评价两大弟子的问题上孔子内心也存在着纠结。一方面是孔子对自己重视修养轻视事功的疑惑;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贡在学术修养上能够向颜回学习。

颜回确实是一个在修养上远远超出其他弟子很多的潜心修道者。也是最能全面理解和接受孔子思想学说的人。可是他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苦,缺衣少食,居不得宁。可以说他除了修养方面的造诣外,他把生活过得稀巴烂,落得个不到四十岁就早死的结局。颜回死了连一副棺椁都置办不齐。他爹颜路还请孔子把代表身份的车驾卖掉给颜回置办外椁。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这个结局会给其他弟子一个非常不好的暗示,修行之人就应该得到这样一个凄惨的结局吗?进一步推导,会得出上孔子大学即使优秀如颜回不也就是这么个结局吗?这是非常糟糕甚至危险的推论。这就代表了俗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他们怎么能像颜回一样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并乐在其中呢?

颜回则不同,虽说他的学术修养不如颜回,但他几十年来为孔子教团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邦无道”的大形势下,为了解决团队生存的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到颜回那样的笃信和执著。免不了会有一些违规和离经叛道的做法。也就是为了“利益”而不得不放弃“道义”。

孔子这样的圣人,清楚地看到了颜回和子贡各自的表现和对团队的贡献。从圣的角度讲,他绝对认为颜回是最优秀的。从人的角度讲,他又不得不承认子路的贡献最大。这就是孔子内心的纠结。这就必然会导致他经常拿两大弟子做比较。

另一方面孔子希望子贡在学术修养上能够向颜回学习,如果子贡能够达到颜回的修养,那岂不是太完美了!可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原因也正是孔子多次指出的“邦无道”。孔子甚至反对在“邦无道”的前提下去做官,但想冉求、子路这些大弟子被现实所迫也都在做官。还都是在那些大夫之家做官,直接或间接地在帮助这些恶人聚敛财富,欺君害民。这也是难以解决的一大矛盾。学而优则仕,学了三年不去做官,那让这些弟子去做什么呢?回去种田吗?种田也是被孔子看不起的职业。按照子贡的修养水平,他不可能不懂得这些道理。他也不可能不理解老师心中的矛盾和纠结。他很清楚如果他也像颜回一样笃信仁道,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这个团队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早就分崩离析了,更别说后来的儒家和儒教了。所以,每次孔子纠结于他和颜回的比较时,他都会宽慰孔子的心,马上承认自己远远不如颜回师兄。这是真正的忠孝,不能让孔子纠结和难受。这也说明颜回的德行修养并不像孔子认为的那样比颜回低很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子贡为了团队的自我牺牲精神,不是更伟大的“仁德”吗?

回也其庶乎,屡空。

前一章讲了子羔、曾参、子张和子路四个人的性格特征,他们虽都是贤能之士,但不近道。他们都还不能按照“中庸之道”去行事。紧接着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朱熹注:“庶,近也,言近道也。屡空,数至空匮也。不以贫窭动心而求富,故屡至于空匮也。言其近道,又能安贫也。”朱子解释“庶”是“近”的意思,指颜回的修养接近于近道。他却是经常处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之中。说颜回不因为自己贫困而去追求财富,能够做到安贫乐道。

“其庶乎”,差不多,几乎,的意思。什么差不多呢?近道。颜回的修养查不到接近于道了。可是他总还是处于贫困之中,这也说明,孔子承认修养与富达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追求个人修养并不能保证你能达到财富和地位。

“屡空”历来有两种解读。一说,是指财富屡空。就是贫困,什么都没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颜回穷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地步,别人在这种状况下会担忧自己的生活,但颜回却毫不在乎这些,乐在对道的追求之中。

对“屡空”的第二种解读是其心屡空。《论语集解》“一说屡犹每,空犹虚中,因为不虚心,则不能知道。”这种解读说“屡”当“每”讲,“空”就是“虚中”,这个“中”是“心中”,“虚中”要求心中要空,放下一切。不纠结于那些俗务。对普通人来说都是因为不虚心,所以不能知“道”。只有心中放空了,才能够证道。这种解读的思想来源应该是《子罕》篇中孔子所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别人问我的时候我是放空了内心去听的。听明白了别人的问题后,“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从两端去细究,最后就能用中庸之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解读是说颜回掌握了孔子的方法论。

第二种解读引进了佛家的“空”的思想,还有故意拔高颜回之嫌。单独去讲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放在整章中来理解,孔子在后面紧接着说的是子贡因“货殖”的富有,那么还是第一种解读符合本意。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货殖,经商的意思。《史记·货殖列传》说,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后,到卫国去做官,并在曹国、鲁国之间通过经商聚积财富,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亿,通“臆”,猜测、揣度。

朱熹《集注》:“命,谓天命。货殖,货财生殖也。亿,意度也。言子贡不如颜子之安贫乐道,然其才识之明,亦能料事而多中也。”朱子说孔子的意思是子贡不如颜回那么安贫乐道,但它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经商获得财富。朱子还引用程子、范氏之言:程子曰:“子贡之货殖,非若后人之丰财,但此心未忘耳。然此亦子贡少时事,至闻性与天道,则不为此矣。”程子说子贡的生意所获之财也不像后世的生意人那么的富有,但这里孔子说的是他的心中没有忘记“空”,总是忘不了经商这件事。程子还认为经商是子贡少年时的事情,在投奔孔门之后主要精力都在“闻性与天道”,就不再经商了。范氏曰:“屡空者,箪食瓢饮屡绝而不改其乐也。天下之物,岂有可动其中者哉?贫富在天,而子贡以货殖为心,则是不能安受天命矣。其言而多中者亿而已,非穷理乐天者也。夫子尝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圣人之不贵言也如是。”范氏认为子贡心里总有经商这件事,所以不能“安受天命”。他经常能赚到钱不过是“猜中了”而已,并非其“穷理乐天”的结果。

朱子、程子、范氏都是“学而优则仕”的位尊言重的官宦。他们不需要为了“一箪食、一瓢饮”而奔波。他们哪里懂得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他们都属于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能衣食无忧之人,又哪里知道如果子贡不依靠自己的才能去“经商”,这个孔子教团有如何能屡次度过困厄。从子贡弃商从文拜于孔门就可以看出子贡并不心安于做个富裕的商人。子贡比谁都知道跟这么一大群毫无生存能力的文弱书生一起周游列国,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有指责子贡心中不忘“经商”的言论,都是对孔子和子贡的不理解,都是对子贡的大不敬。

“不受命”历来也有三种解读。

其一,子贡不受天命的约束,不听从上天的安排,不能跟颜回一样安贫乐道。所以会为了解决衣食问题而违背士人的职责,去经商谋利。

其二,子贡不受教命的约束,不专心于学以至士,心中不忘经商,违背了“士农工商”各行其道的原则。

其三,子贡不受官命的约束,而以私财经商,古时候商业贸易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由他们安排具体操作。子贡自己私下经商,不按政府那一套管理规则行商,所以能得到很多的利益。

“不受天命”、“不受教命”、“不受官命”这三种解读各有其理。如果放在儒家整体思想中去理解,还是“不受天命”更符合儒家的本意。孔子带着庞大的队伍周游列国的时候并不总能像在卫国那样得到很好的物质供应。很多时候都会缺粮少食,像“困于陈蔡”断粮七日一样狼狈不堪。孔子很清楚子贡并非为了自己的富有而去经商,他为了整个团队的安危而不得不去经商。“不受教命”之说就站不住脚,孔子这么高洁之圣人不会容忍子贡为了自己发财而放下修行去赚钱。同理,孔子更不可能容忍子贡违背国家法度取财,做生意“不受官命”。如此弄来的粮食孔子宁愿饿死也不会吃。更不可能还能像开玩笑般地说子贡“亿则屡中”。果真如此,子贡早就像冉求一样被孔子赶出了孔门。因此,“赐不受命”的意思只能是第一种解读“不受天命的约束”。

天命就是要让儒者在成贤成圣的道路上吃尽苦头。诚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子说这么艰险的道路我们能顺利地走下来,幸亏有子贡这个不受天命的家伙,能够“亿则屡中”。所以说子贡、子路两人是上天派给孔子成圣之路上的护法神。没有子贡,这个队伍早就散伙了。

道客村曰:

安贫乐道颜回志,近道屡空苦中行,

无我奉献真仁德,亿则屡中子贡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