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孙中山(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孙中山先生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毕业后到澳门行医,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将西医引进了中国,于救治患者疾苦的同时宣传革命救国主张。在行医救人期间,他深感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欲救国救人,非去恶劣政府不可。为了宣扬救国主张,孙中山在澳门创办《镜海丛报》。
孙中山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放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提出了三文主义思想,建立同盟会,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从辛亥到二次革命再到北伐,推翻了清政府,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然而孙中山却政权旁落,满腹利民计划无法实施。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有着巨⼤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民为祖国的独⽴和富强⽽⽃争。
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陈赓、左权、徐向前、赵尚志等),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使中国军事教育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孙中山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他全⼼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的精⼒,真是鞠躬尽瘁,死⽽后已。晚年无奈地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
孙中山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所做的探索和所开创的道路,为处境与中国相似的国家树立了榜样,影响力超乎想象。怀着对孙中山的尊嵩,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命名的马路和公园。这样的现象在当今世上也算罕见,孙中山的名字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伟大象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