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挡谅台词(洪桐县里没好人)
--史话三晋之洪洞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陶阳挡谅台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陶阳挡谅台词
--史话三晋之洪洞篇
一提起山西洪洞县,都会想起“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话。换句话说,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寻根问祖地,还有一句话是“洪洞县里没好人”。这是来自《苏三起解》中“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内无好人”。苏三的一句话,洪洞县里似乎就成了“坏人窝”,甚至于把坏人集中的地方叫作“洪洞县来的”。
苏三骂得是当时洪洞县衙里没好人,可后来成了洪洞县里没好人了。为什么这句话成了洪洞县人的难堪,说“洪桐县里没好人”的,并非仅仅因为《苏三起解》中的这句唱词,而是另有原因。
一
现在的洪洞县是1954年4月9日由原来洪洞、赵城两县合并而成。
先说原洪洞县。
西周时,洪洞县这个地方是古代“杨人”的生存之所。到东周周襄王时,敕封晋献公之弟伯侨于此地,称“杨侯”。杨伯侨后来被尊为“杨氏授姓”始祖,也是天下“杨氏”始祖。这里也就是“杨姓”的发源地。
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此设杨县,直到东魏时,因战争需要,在此屯兵建堡“洪洞戍”,又称“洪洞镇”,这是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洪洞”地名。隋末,李渊起兵太原南下,经过杨县时因地名与隋杨广其姓氏相同,改名为“洪洞县”.“洪洞”二字得名于“洪崖古洞”,又作“鸿洞”,乃当年东魏在此设立军镇以洪波之势彰显军威之意。
洪洞县名便由此一直沿用。
再说赵城县。赵城在原洪洞县北,今为赵城镇。
赵城历史也颇为悠久。西周时著名善御者造父被周穆王封于此地,称“赵”。“赵”在古意为极速行驶,引申为替君王驾车的御夫,造父后人便以“赵”为姓。春秋时为赵简子的食邑,被称之“赵城”。
赵城自隋置县后一直沿用。清乾隆年间,升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和赵城二县。洪洞依旧属平阳府管辖。民国初,洪洞和赵城同属河东道,道治所设在运城。此后二县一直统一管理,直到1954年二县合并,称洪赵县。1958年又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1971年临汾和运城分署分开,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这便是狭义上的“晋南”,特指当年的晋南专区:临汾、运城及石楼、交口县。
二
言归正传,说说为什么不要说“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洪洞县西临霍岳,东带汾水,得山川劲气,民性刚毅,质朴真诚,但又好争勇斗狠。为“通臂缠拳”的发源地,颇有侠义之风。好管闲事好打架,不善吵架,话不投机三句后便拳脚相向。民风彪悍,出门抱团,古时征兵均喜“洪洞郎”。这也是“没好人”的一个说法。
《苏三起解》的故事在此发生,故事内容就不说了。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流传后世,京剧及各地戏曲将此改编,广为演出。最初的西皮原版是这样的:“一可恨爹娘心太狠,大不该将亲女图财卖与娼门!二可恨山西沈燕林,他不该与我来赎身。三可恨皮氏狗贱人,施毒计用药面害死夫君。四可恨春锦小短命,贪欢乐私通那赵监生。五可恨贪赃王县令,六可恨众衙役分散赃银。七可恨屈打来承认,八可恨那李虎他骗我招承。九也恨来十也恨,洪洞县衙无好人!”
最出名的便是京剧《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最后却成了“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内无好人”。原本的“洪洞县衙”成了整个洪洞县了。这是“没好人”最多的版本。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洪洞城东北有一寺庙名曰广胜寺,分为上下两寺,分别坐落于霍山山巅和山麓,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飞虹塔和《赵城金藏》及水神庙元代壁画称为“广胜三绝”。
先说水神庙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也是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堪称国宝。可是在1922年,当时的民国县长张梦曾,不说哪里人了,省的引起地域争议。先是以修复寺庙名义要求筹措资金。但此人臭名昭著,谁也知道这是个幌子而趁机敛财。张梦曾大骂;“洪洞县内无好人!”然后和乡绅卫竹友、许俊、贾绍康,串通寺内僧人贞达,以1600大洋的价格,剥离部分壁画卖给文物商人。然后树碑《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绘壁,博古晋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椽毁,同归于尽”。厚颜无耻之极,消息传出,有志之士无不唾骂:“洪洞县真没好人了!”
三
还有一个这样的说法。
元末明初,除去兵乱外,各地水旱蝗灾不断,“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朱元璋得知“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 深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拉开了长达五十多年一场大规模历经数朝的移民高潮。
此时的山西不仅没有水旱蝗灾,反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全国人口五千九百多万,独山西一省高达四百多万,是河北河南两省的总和还要多。
于是下令,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山西向全国各地迁移。但故土难离,山西各地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但也无可奈何,在洪洞广济寺领取“凭照川资”后前往各地。
但后来又爆发“靖难之役”,再度从山西往出迁移,最后总次数高达十八次,总人数百万之巨。
此时的山西人再也不想往出走了。于是负责迁移的官员下令:“如在限定时日内抵大槐树下报备,可以不迁。若未到者,全部迁移。”立时山西各地百姓携家带口齐聚大槐树下,却被官兵绳索捆缚,一连串连接起来强行迁移了。立时牵衣顿足哭喊震天,却又无可奈何频频回首。渐行渐远,只看见冬日广济寺前“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大槐树上,错落其上的个个老鹳窝。遂有了“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迁走的并非都是洪洞人,但离开后留下的山西故土记忆,也就只有“大槐树”和“老鹳窝”了。
没有既定日期抵达洪洞的,得知这一消息后,奔走相告:“去了洪桐就被骗,好人不在洪桐县!”
当然了,这些仅仅只是传说而已。
四
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据史载,从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时间内,数次从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也就是今天临汾、长治、晋城、介休、平遥、孝义直至太原),经洪洞县办理手续,领取川资后走向全国各地的。
且当时洪洞县是人口最多的地方,直到今天洪桐县也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移民之处并非只有洪洞县一处,而是数处。根据《明史》记载,这些移民分布再全国三十个省市,2217个县。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本土也有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说到这,还能说“洪洞县里没好人”了吗?指不定五百年前就是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
其他一些相关的诸如“解手”“背着手走路”等就不多说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赵城金藏》,这是被誉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的汉文大藏经,全世界只此一部,堪称稀世珍宝。因刻于金代,收存于故赵城县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今存国家博物馆。
还有当年苏三被关押的监狱至今仍在,是目前现存唯一的一座明代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了。有意思的是,1920年的时候,当时的洪洞县司马科还保留着苏三当年的案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