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介子推有功不求赏)
导言: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外出流亡时的大臣,曾在晋文公饥困交迫之时,为其割肉煮汤。在晋文公回国即位后,忘记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也鄙夷求赏,并与母亲归隐,后传说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却将其烧死。
真想真的如传说一样吗?介子推真的是淡泊名利,不肯求赏吗?今天小编带您还原真实的历史。
一、有关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中途有一次又累又饿,站不起来,身边的人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情急之下,随从介子推来到一个僻静之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肉汤。
重耳喝下后,重新恢复了精神,并发现肉是介子推大腿上割下的,非常感动,并决心在功成名就后,好好赏赐他。
果然,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成为赫赫有名的晋文公。他重赏了一批流亡的大臣,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这时,有人劝他向晋文公求赏,而介子推非常鄙夷,干脆和母亲悄悄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深感惭愧,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怎奈山峰层峦叠嶂,山路艰险,几番寻找,均无下落,这时有人献计烧山,逼出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中,下令烧山,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竟被活活烧死。
悲叹之余,晋文公将此山改为介山,以纪念介子推,警示自己过错。而民间百姓为了纪念介之推的高尚德行,自发禁火悼念,久而久之成为寒食节的重要内容。
二、历史真实的介子推
前面讲到,介子推因晋文公放火烧山而死,其实多是一种传说,主要见于《东周列国志》等小说性质的史料。但根据《左传》、《史记》等正史记载,真实的情况是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终老。
晋文公重耳结束十九年流亡生涯后,回国即位,修明政务,施恩百姓,奖赏跟随他流亡的侍从和功臣,大至赏赐城邑,小至授予爵位,后因安定周王室内乱,未进行赏。
换句话说,晋文公的封赏因处理重大事情不得不暂停了封赏,导致没来得及封赏已经隐居的介子推。而介子推自己可能真的无心功名利禄,也没去向晋文公求赏。
这件事让介子推的母亲有些不理解,于是介子推告诉母亲,他认为晋文公即位是天授之位,而跟随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很荒谬。偷窃财物就是盗贼,而贪图上天的功绩比盗贼还不能容忍。而自己是不屑于同这种人相处共事。
介子推的母亲还是心存芥蒂,劝他向国君求赏,否则这样贫穷的死去,也不能埋怨谁。介子推认为,斥责他们的罪过,又效仿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说出埋怨的话,也不好意思领取俸禄。
母亲依然有些不死心,认为让晋文公知道下你的情况也好。介子推直接说,既然都打算隐居了,更没必要乞求显贵了。母亲见此,认为只要你真能做到隐居,我不能连累你清名,将和你一起归隐。
介子推正有此意,干脆和母亲一起隐居到附近的绵上山,到死也没再出现。
后来,介子推的随从看不惯这件事,上书给晋文公。晋文公知道后,说道:“我一直劳心于王室之乱,没来得及回报他的功劳。”于是,派人召请介之推,发现早已离开。
听说他在绵上山后,晋文公直接将整座绵上山赏赐给介子推,作为他的禄田,并改称为介山,以此记载自己的过失,表彰贤能之人。
三、介子推不求赏的真相
从正史的历史记载看,介子推是个不贪天功,不求俸禄,安贫乐道的高尚之士,晋文公是个爱贤惜才的明主。其实不然,如果介子推真是如赵衰、狐偃一样,深具大才,且立有大功,晋文公怎能忘记。
晋文公曾说过,封赏跟随流亡侍从和大臣的标准划分为四个等级:以仁义教导、以德行恩惠规诫自己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以行动辅佐、助我成功的人,给予二等奖赏;以战场救助、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给予三等奖赏,其余就是末等奖赏。
按照这个说法,能为人师的人,功劳不显但作用最大;能征善战的人,功劳显赫但仅为人臣。而能在危难中救急的人不一定有什么才能,虽看似功劳很大,但于治国无益,如果重赏这类人,贤人大才可能就会离开,国家难以兴盛。
显然,介子推的割肉煮汤之功,属于救急之功,是正常的君臣之义,况且他没有其他更大的才识和功劳,居于末等功再正常不过。
从介子推和母亲的对话可知,介子推是个清高之士,不会求人,他也深知自己功劳不大,没必要屈尊自己的人格去求赏。而晋文公并未忘记他的功劳,只是赏赐的顺序还没轮到他。
至于,晋文公为什么要找寻介子推,并将绵上山虚封给他,这更像是晋文公的政治秀。晋文公借介子推,向天下展示自己爱才惜才,连介子推这样的人都尊重,其他人才更不用说了。这和千金买死马的道理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