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真实的皇帝(清平乐中的太监梁怀吉温润如玉)
《清平乐》中的太监梁怀吉温润如玉,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怎样的?
近日,电视剧《清平乐》在湖南卫视开播,讲述的是宋朝一代名帝宋仁宗赵祯的故事,这是改编自网络小说《孤城闭》。然而《孤城闭》的主角其实是赵祯的女儿赵徽柔,讲的是赵徽柔和内侍梁怀吉的爱情故事。
梁怀吉是赵徽柔身边的小太监,负责照顾她的生活,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与其说是主仆,不如说是玩伴。电视剧中的梁怀吉长得玉树临风、温润如玉,气质出尘脱俗。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怎样的呢?
通过一些古书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皇帝的地方就会有太监,太监一般都是伺候皇帝吃住行。太监在生理上虽然是个中性人,但心理上还是个男性。一般能够做到皇帝的贴身太监,都是头脑灵活的人,另外贴身太监对皇帝很了解,会想尽一切办法逗皇帝开心,这也是皇帝喜欢他们的原因之一。那么太监这种职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太监?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
太监在这个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东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权有直接关系。
今天本文就将以东汉至明清的太监为切入点,看看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发展演化史。
01、东汉的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中逐步壮大,从而把持朝政
东汉中晚期,因为很多皇帝都是未成年便继位为皇帝。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国政往往有其母后操纵,而母后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想亲政收权时,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干涉朝政。
东汉最有名的一个宦官大家都知道他的姓名,就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当时的皇后喜欢舞文弄墨,又喜欢节俭,蔡伦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础上,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提高了纸的普及率。
但是后人评价他的人品不好,以陷害别人来获取皇后的信任与提拔。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愤然痛斥:“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有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史。”
但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扰乱朝纲的,比如曹操的爷爷,曹腾。曹腾一生侍奉过四位皇帝,而且还做到了“历事四帝,未尝有过”,是历史上少数名声比较好的太监之一。曹腾明明是一个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其实太监们除了没有生育能力外,其余的和正常人并没有多大区别。不但可以结婚,还能领养别人家的小孩。据记载,曹腾就曾与吴氏女子结婚,还收养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便是后来曹操的父亲:曹嵩。
曹腾一生在宫内供职三十多年,为人宽广仁厚,拒收贿赂,而且喜爱推荐名士。他在东汉时期被很多世家大族认可,范晔《后汉书》的《宦者列传》中有他独立的传记,对他赞誉有加,是宦官中难得的清流。
02、唐朝的宦官 ,出现奴才欺负主子的现象,整个唐王朝三分之二的皇帝都是宦官的傀儡
唐朝宦官干政,始于鱼朝恩。安史之乱爆发后,鱼朝恩随唐玄宗出逃,深得信任,得以统领神策军。他屡献谗言,陷害郭子仪,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斩杀。鱼朝恩的出现,为宦官乱政埋下了伏笔。
第九位皇帝唐德宗逃难时,禁军将领白志贞没有尽责地率部保护德宗,致使德宗认为朝廷的文臣武将,都不如跟随自己逃难的宦官可靠。于是,唐德宗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都以宦官担任。
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进而发展到在各道和出征的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这样,宦官成了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他们甚至能够任免将相,而地方节度使也开始贿赂出任禁军中尉的宦官。
唐代宦官的权势就在于控制住了独立的武装部队,拥有和外朝一般的完善官僚体系,只此两项就决定了唐朝宦官对皇位的绝对控制权。
唐玄宗的节度使和宰相在前期相互制衡,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一家独大,宰相失去制衡力量。之后皇帝又培养宦官来统领御林军制衡节度使。结果两方都坐大,皇权式微。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0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权力更是到了几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但从永乐朝始,形势变得不一样了。
朱棣靖难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因此就在政治上投桃报李,给了宦官比较高的政治待遇。有著名的大太监郑和,还有一些京城宫里的内应。这些人,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朱棣出谋划策。等尘埃落定后,朱棣自然得回报他们。
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文盲皇帝除了做木匠活什么也不知道,全权委任魏忠贤,实际上魏忠贤行使的是皇帝的职权,别人叫他九千岁还不满意,以至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可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死得早,魏忠贤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任凭他权力能只手遮天,可他还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的崇祯皇帝一上台,他也就只是普通阶下囚的份。
这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明朝皇帝理政不勤,又不放心把国政全托附给大臣,就用太监来制衡文臣。太监也知道自己只能依托皇权存在,但他们把明皇朝搞得乌烟瘴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面。
04、只有宋与清两朝的太监没有乱政,皆是因为制度设计合理,宦官没有可趁之机
《宋史·宦者传序》将宋朝没有太监专权原因简要地概括为:“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赵匡胤吸取了前朝的弊端,对宦官的编制人数、官阶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大大限制宦官体系的发展。再者宋朝文官阶层非常强势,完全压制住了宦官势力,宦官只能老老实实做事。
所以宦官之祸在宋朝基本不存在,或者更准确点说,至少没有成功。
清朝同样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此时管理太监的最高机构为“内务府”,而内务府最高长官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务主要是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选出,也就是说清朝管理太监的是朝廷命官,而不像明朝,是由太监管理太监。
清朝这么做,就避免出现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太监独断把持的局面。同时,清朝总管内务府大臣多为满洲亲贵担任,他们认为自己是清朝的主人,而”满汉有别“,他们自然是不会允许太监去干涉自家的事务。
宋朝与清朝的太监数量都非常少,北宋建国之初宦官人数只有180人,到了后期是4000人,清朝的宦官数是3000人。唐后期宦官数是上万人,明朝最多时宦官有10万人之多。这样一比较,宋、清两朝的宦官人数真的是很少,人数少自然也不成气候。
太监干政,大多都是因为皇权与相权之争,而皇权衰微,相权就膨胀,为了抑制相权,皇帝大多选择身边人来抗衡。可是对于宋、清两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就是让太监掌权。
他们详细制作了岗位职责的说明,其中对于宦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制定得一清二楚,太监从来都不是权力的中心,也可以说皇帝并没有授予太监太多的权力,也就没有干政的基础。
总结一下:
有人说宦官干政,说到底是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他们希望通过权力与金钱,对自己的身体作一个补偿,来挽回尊严。一旦有机会,他们也同样希望出人头地,如司马迁写下万古流芳的《史记》,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的国威,这些都是正能量的宦官。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或沉于地狱,或平步青云,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当中,大部分的太监还是老老实实地听皇帝的话,不会去做一些危害皇帝的事情。更多的太监,则是一辈子默默无闻、毫无尊严的奴才。就像《清平乐》中的梁怀玉,最后被迫与公主分开,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