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

#历史开讲#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1)

《采薇》

东晋大名士,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安,居家时,常与家族子弟闲谈,并观各人性情志向。一次家庭聚会中,谢安问众人:《诗经》中何句最佳?

侄子谢玄,后来任淝水之战的前线指挥官,率尔作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玄最爱的这句诗出自《采薇》。该诗是《诗经》名篇之一,也是一篇反映战争题材的佳作。它以一位出征战士的视角,讲述了一场漫长战争的全过程。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2)

谢安与家族子弟闲谈

而谢玄所以对《采薇》共情,大概也因为他征战沙场的志向。

有人也许会疑惑,《采薇》从篇名看,像是采野菜,如何与战争有关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把它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读懂《采薇》。

采野菜与战争

可以说,《诗经》中,以采野菜为开头的诗歌均与战争有关。

这样的诗歌共计有十首,分别是《周南》的《卷耳》《芣苢》;《召南》的《采蘩》《采蘩》;《王风》的《采葛》;《唐风》的《采苓》;《小雅》的《采薇》《采芑》《采菽》《采绿》。

如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十首诗歌均出自姬姓周人的地盘其中,《周南》和《召南》,流行于周武王弟弟周公和召公管理的地区,《王风》为东周都城洛阳,《唐风》为周成王弟弟的封国,《小雅》为西周都城镐京。

也就说,在其他异姓诸侯国的“国风”里面,找不到以采野菜为开头的诗歌。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3)

西周分封图

为什么唯独是周人喜欢采野菜?有没有可能,采野菜只是比方,是周人对战争的喻称?毕竟周人向来喜欢用打比方说事,这在《诗经》中也是极为常见的修辞技巧。

周朝是周人的天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礼崩乐坏”之前,只有“天下共主”的周人才有发动战争的正当性,其他异姓诸侯在战争中只能充当仆从军的角色,是没有资格发动战争的。

所以,假如采野菜喻指战争成立的话,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换言之,只有周人可以采野菜,其他异姓诸侯国则不可以。

那么周人为什么要用采野菜来喻指战争呢?

第一,历史传承在人类采集狩猎时期,每个部落有着各自的采集狩猎范围,到别人家地盘采集狩猎也就意味去打仗。周人将采野菜喻指战争可谓历史记忆的传承。后世尽管不再赋予采野菜的这种特殊含义,但仍保留了用狩猎来喻指战争。曹操南下进攻孙权,给孙权的信中称,“与将军会猎与吴”,就颇有古人遗风;

第二,实质相似。周朝实行分封制,封地又叫采邑、采地。从这些称法来看,与采野菜一样,都是为了获取,而战争的实质也是为了获取;

第三,如影相随。远古时期的战争与今天不同,在生产力低下和交通落后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后勤补给。军队的食物来源相当程度依赖就地采集狩猎。由于战争区域鸟兽惊走,也不便于大规模狩猎,那么采集就成了主要食物来源。可以说,采野菜是当时行军打仗的标配,去哪里打仗等同于去哪里采野菜。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4)

《采薇》中的“薇”,又称野豌豆

综上所述,则当明白,《采薇》中反复吟唱的“采薇采薇”,并非普通人采野菜的场景,而是喻指战士们在不停地打仗。

尤为巧妙的是,《采薇》把这种喻指的比喻功能充分发挥,将“薇”生长变化的四种形态,与战争的开始、发展、相持和决战相对应,形象地呈现出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

《采薇》中战争的五个阶段

通常一场战争会经历开始、发展、相持、决战和结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战场形势和战士心理是不一样的。《采薇》全篇共六章,前五章为战争过程,各章对应描写战争的五个阶段,最后一段写归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是第一章。首句中“薇亦作止”的“作”,为“发作”之意,指“薇”发芽,喻示战争开始(止为语气词,无含义,下同);

战争开始阶段,战士的心理比较乐观,认为战事很快会结束,最多年末就能回家,是谓“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岁亦莫止”的莫,通暮);战士的士气也比较高昂,有着一往无前的豪迈,是谓“靡室靡家”(“靡室靡家”的靡,指“无”。“靡室靡家”不是说无室无家,而是战士不顾家之意),有着连续行军,不怕疲劳的顽强意志,是谓“不遑启居”(“不遑启居”的“遑”,指闲暇;“启居”,指休息;“不遑启居”就是顾不上休息)。

同时第一章,也交代了战争的起因,为“猃狁之故”,即猃狁入侵。猃狁是周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据王国维先生考证,“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也就说,这次猃狁入侵发生在周宣王时期,距今约3800年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5)

猃狁入侵

《采薇》第一章,也是战争开始阶段,呈现了战士在奔赴战场时的乐观、豪迈和顽强意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这是第二章。首句中“薇亦柔止”的“柔”,为“柔软”之意,指“薇”长出了柔软的茎条,喻示战争进入发展阶段;

当战争进入发展阶段,战场形势要么向着有利进行,要么陷入不利局面。很明显,第二章呈现的是后者。

首先,战士对于战争结束的预期,从乐观变得担忧,是谓“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其次是士气不振,表现为既无胜利的信心,又不停抱怨没吃没喝,是谓“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者是战士开始思念家人,说自己“我戍未定”,即不断转移防守阵地(也可理解为节节败退),因而“靡使归聘”(遣使互相通问叫聘),即不能与后方家中通讯。

《采薇》第二章,反映了战争陷入不利局面之后,战士的士气低迷和思家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是第三章,首句中“薇亦刚止”的“刚”,为“刚硬”之意,指“薇”的茎条已然结实,喻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战争相持阶段,战士对于这场战争何时能结束,更加悲观,从开始认为的年底就结束,到转过年开春都觉得未必,谓之“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岁亦阳止”的“阳”,与“暮”相对,年初之意),也从对这场战争的悲观,上升到对周王室的忧虑,所谓“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靡盬”的“盬”,指停止),其实在说周王室苦于连年征战,军队无暇休整,民众无法休养生息,所以担忧周王室派不出援军来,是谓“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我行不来”的“行”,读háng,为“行伍”之意,指军队)。

《采薇》第三章,写出了战士在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不仅对这场战争的悲观,由于援军迟迟不到,甚至有了对周王室的隐忧。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是第四章,首句中“维常之华”中的“常”,指“棠棣”,“华”,指“花”,以棠棣花开代指“薇”花绽开,喻示战争进入决战阶段(维为语气词,无含义)。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6)

薇花绽开

战士盼星星盼月亮,每天望着大路,终于盼来了战车滚滚的援军,而且是诸侯亲率,是谓“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援军兵强马壮,是谓“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指四匹马拉的战车,周朝是天子驾六,诸侯驾四);援军的到来,也就意味最后的决战,是谓“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援军连战连捷,决战取得胜利。

《采薇》第四章,表现了战士对援军到来的欣喜,以及对援军展示强大实力,连战连捷,取得决战胜利的颂扬。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这是第五章,不再有“采薇采薇”的咏叹,喻示战争的结束。

战争结束后,一方面会战后总结,一方面要战后安排。第五章主要写了这两点。

前四句是战后总结。由于正是诸侯亲率强大援军的到来,才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说,诸侯是王室的依靠,是百姓的护佑,谓之“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小人所腓”的腓,原意指胫骨后的肉,延伸为护佑之意);

后四句是战后安排。由于猃狁问题很棘手,所以需要诸侯援军留守,以加强防备,是谓“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猃狁孔棘”的孔,指很;棘,原意指棘树多刺,延伸为棘手之意)。

《采薇》第五章,表面在写对诸侯援军的依赖和歌颂,实际衬托周王室军队的衰弱,为终章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埋下伏笔。

终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感受3800年前的那场漫长战争)(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采薇》第六章,也是全诗的终章,写战士的归程。这段归程,千古以来,一直被传唱:

杨柳依依时节,我奔赴战场;

归来时,已是雨雪纷扬;

尽管早已饥渴难耐,

回家之路,却依然漫长。

心中满是悲苦,

可谁人知道,我的哀伤!

问题是,明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凯旋而归,为什么战士的情绪却如此伤感?

这应该与战士的身份有关。

《采薇》出自《小雅》,是流行于西周都城镐京的一首诗歌,也就说《采薇》中的主人公战士属于周王室军队。

回顾这场战争,当边境由于猃狁入侵燃起烽烟时,周王室的军队首先开赴战场。作为天下共主,这是周王室对于诸侯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曾经强大的周王室军队已经不再强大,硬是将战争打成了苦苦支撑的相持战,结果却是诸侯援军一到,便取得决战胜利,甚至战后安排也要仰仗援军。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和荣耀完全属于诸侯援军,不属于周王室军队,更说明诸侯军队的实力已经非周王室军队可比。

面对这样的现实,身为王室军队的一员,战士又如何能高兴起来。

而战士还看到,在这冷酷现实的背后,对于周王室而言,潜藏着更可怕的危机。主弱臣强,王朝岌岌可危矣。战士又怎能不心生哀伤!

这场战争发生于周宣王时期,周宣王之后,便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写了一段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段故事所反映的,其实就是《采薇》主人公战士心中难以言说的悲哀,一旦诸侯不来救,王室就将面临失败的命运。

因此,也可说,《采薇》全诗的最后,既是终章,也是预言的开始。

在漫天飞扬的雪花中,在无比艰辛的归程上,在弥漫千古的哀伤里,我们仿佛看见西周王朝即将迎来他的灭亡。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时,谢安与家族子弟闲谈的场景。

谢玄最爱《采薇》,但他读懂《采薇》了吗,恐怕未必。

那么,谢安呢?

谢安应该读懂了《采薇》,他在听完谢玄的回答后,不咸不淡地说了句,还是“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有雅人深致。

大概谢安想告诫子弟,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在战争,而在内政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