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眼中的颠覆性神车(这块冰不但能烧)

最近被可燃冰刷了屏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8日在南海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一时间,大家仿佛像看到了“救世主”一样不少人也把可燃冰看作是能源枯竭前的一根救命稻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车评人眼中的颠覆性神车?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车评人眼中的颠覆性神车(这块冰不但能烧)

车评人眼中的颠覆性神车

最近被可燃冰刷了屏。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8日在南海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一时间,大家仿佛像看到了“救世主”一样。不少人也把可燃冰看作是能源枯竭前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家最早对可燃冰的了解,应该都在小学自然课或者初中化学课上。简单点说,可燃冰就是天然气(甲烷)在海底低温和高压环境之下形成的水合物。可燃冰在海底的储量极大,但因其本身并不稳定,所以一直以来都难以开采。如果一个不小心,将这些不稳定的甲烷释放到空气中,这将带来远超二氧化碳数百上千倍的温室效应。即使甲烷能够溶解在大量海水当中,其破坏海洋自身平衡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将会是灾难性的。这也是一直都没有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的原因。

可燃冰储量极大,但又非常难以开采,所以中国此次成功试采自然就显得意义重大。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真能实现规模化开采可燃冰,其历史意义很有可能超越开采石油。而且可燃冰的储量更大、纯度更高、提炼容易、也相对清洁。燃烧产能相同热量,燃烧甲烷所产生的碳排放大约只有石油煤炭的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这对汽车业有什么影响呢?

按照央视的说法,汽车加一箱“可燃冰”,可以跑5万公里。听起来非常夸张,不过这里央视犯了个小错误。可燃冰在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下叫做可燃冰,以固态水合物形式出现。而到了常温常压状态下,可燃冰则以气态甲烷形式存在,体积会扩张数倍,能量密度也缩小了许多。无论是从可燃冰获取的天然气,还是其他方式获得的天然气,在常温常压状态下,都是一样的气态物质。

以武汉出租车为例。出租车通常在后备箱内放置一高压储气罐,80L的钢瓶加满至20MPa压力,大约可装常温常压下天然气16立方(因为气体体积受温度影响较大,此处仅为估计值)。在武汉城区内,一满瓶气大约可以让车行驶200公里左右,而非央视所说的5万公里。要想进一步增加续航能力,只能放置更大储气罐,或者进一步增加罐内压力,但出于现有技术限制和安全因素考虑,续航提升也比较有限。

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车辆加注天然气的续航里程并不长。虽然加注天然气的过程比较快,综合价格也比汽油稍便宜10-20%,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依然不够方便。所以路面上,也只有每天跑的出租车在使用天然气,而家用车还是以烧汽油为主。

那相比纯电动车辆呢?

汽油作为已经成熟的能源,其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那凭借加注速度优势,可燃冰(甲烷)是否能够狙击纯电动车辆呢?这个答案也很难说。

现在,中国也只是刚刚“试采”成功,这距离大规模开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中国从2007年首次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到现在试采成功,也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实现大规模开采,也许还要再花10年时间,甚至更久。根据央视披露的计划,中国实现商业开发的时间是“2030年前”,还有十多年时间。

现在纯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速度提升虽然缓慢,每年仅能提升5-10%。即使不考虑新技术突破,10年后电池容量也能基本实现翻番。普通家用车续航达到300-500公里,部分高级车辆续航近千公里,等到那时,相信大家对纯电动车辆的看法会有较大改观。除了续航里程之外,电池的成本也在可见范围内,逐年降低。发电方式也日趋多样,风能水能太阳能近些年也发展迅猛。反观可燃冰,现在谁也不可预知,未来的开采成本到底是多少。套用中国足球常说的一句话,“留给可燃冰的时间不多了”。

不过另一方面,现有的汽油车,改装成天然气车或者汽油/天然气双燃料车辆并不困难,费用也仅需几千元。如果可燃冰大量开采之后,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必然会有不少消费者选择燃烧天然气的车型。如果脑洞再开大一些,现在不少家庭都在使用天然气做饭,如果安装一个气泵,在家就能给车添加天然气,就像电动车可以在家充电一样,这倒也是个不错的“梦想”。

开采难度大,技术需求高,但这依然无法阻挡人们对可燃冰的追求,毕竟储量巨大,而且污染相对(石油和煤炭)小的能源不多了。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开采可燃冰也已经从当年课本上的梦想,变成了试采成功的现实。不过我们也必须遵守发展规律,工业可没有一蹴而就的变化。每一次“翻天覆地”,都是由无数个百分之一积累而成,这次的可燃冰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将来有一天,可燃冰通过家里天然气管道,进入了千家万户,大家甚至能在家给车加气也说不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