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回报最高的投资是什么(机会能拿到的一个亿)
【原创 丫丫/文】
得到每天听本书-签约作者
每天早上5:21跟你说早安
这是丫丫的第 444 篇原创
1
老喻之前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里面讲解了什么是「概率权」,后来罗辑思维里“罗胖”还单独做了一期节目,详细说了『概率权』这个事,还给出了一个经典题目: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机会就什么都没有。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答案是什么,相信大家已经都知道了,分析过程我也不再赘述,如果还没有看过的读者,希望赶快恶补下老喻的这篇文章:《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面对确定的100万和50%机会的一亿元时,确实应该像老喻说的,先拥有这个权利,然后再将右侧价值五千万的选择权卖给一个有承受力的人,这样你获得的远比100万多得多。
这道题目确实打开了我们的脑洞,但深入研究一阵子之后,我发现「概率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出来。
为什么?
因为,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像题目中说的100万和一个亿那样,差100倍的区别。没有人会无聊到真的拿100万和一个亿来测试你是否理解了概率权。
真实世界里,选项之间的差距并没办法量化,也没那么大。
比如:
(1)是选择在体制内拿着每月2万的月薪?还是愿意出来九死一生的创业?
「100%确定的2万,和并不知道成功率的创业,如果这时候再加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条件,你会怎么选?」
(2)一份稳定不太忙的工作,月薪8000元,和另一份很忙但工资提升到13000的工作,你怎么选?
如果上面的案例太抽象,我量化成数字,让你来选: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其实很多人都在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确定的月薪3万的工作,另一边是80%的可能每个月多赚个1-2万,但如果市场不好,也有20%的机会什么也赚不到。
除了这些区别,现实世界里,我们并不是一个「允许」我们可以理性的个体,因为还涉及到必须要考虑的现实状况。
诸如:要还房贷、车贷;孩子正在上学需要稳定且确定的现金流;父母年龄大了,万一有一天急需用钱可我还生活不稳定·····等等。
所以,上面的那个选择题,我猜大多数人会选择A。其实,这也是经济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实验结果,大部分人的选择也是A。
可如果从概率权理性的去分析,B选项有 80%的可能赚40000,那期望值应该是32000,要比30000大啊,所以应该去博一下B选项才对。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选A呢?「概率权」被忽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确定效应。
当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会变得小心翼翼,喜欢见好就收。不愿意面对风险,因为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
比如古语说“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再比如“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说的都是当人们处于收益状态时,人们会成为“风险厌恶者”这种效应被称为“确定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全感”。
确定的事情会给人带来安全感,而不确定意味着风险,当手里握着还不错的可观收益时,很少有人愿意冒着归零的风险再去博个大的了,即使冒险会带来更多的收益。
就好比我当初放弃固定月薪的工作选择自由职业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自由职业每天要面临的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当然,也会经常出现20%颗粒无收的状况。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一次非常“冒险”的行为。
我并不属于绝对理性派,我做出这个决定也并不轻松,但当时让我做出决定的是我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上班是不是我随时可以做的选择?但自由职业呢?创业呢?如果结婚生子生老病死都出现的时候,我还有这个勇气选择自由和创业吗?”
所以,有时候理性也是需要勇气的。
2
当然,除了像我这样主动选择离开固定月薪的,也有人被动离开反而创业成功了,我在采访身边那些搏一把出来自己干的人时,他们都有讲到一个有意思的经历,类似于:
“当年,我都快吃不上饭了,还欠了一屁股债,那时候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能博一下,我就豁出去了,结果反而成了·····也许是运气好吧·····”
其实,认真分析完他们的案例之后,我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他们才有的「运气」,而是当一个人越是状态不好、生活条件很差时,他们越愿意博一下,去尝试,一旦尝试的次数多了,成功的概率就会提升。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说过类似的事情:《为什么上学时的“差等生”最后都还混的不错?》
将上面的案例,换算成同样量化的选择题,依然有效: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我猜很多人会选择B,这也是经济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实验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
这是不是和我刚才说的案例很像?当你一身债连饭都吃不起时,你反而愿意博一把,啥都干,干的多了,触底反弹的机会自然会大。
但如果从理性的角度考虑,是不应该选B的,因为A的风险是-30000,而B的风险是(-40000)×80%=-32000,如果亏,其实会亏更多。
那为什么,多数人会愿意“博一把”呢?
答案是反射效应。
也就是说,当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不愿就此停手。
这个效应反映在股票市场特别明显,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3
你看,同样都是选择创业,可处于不同条件下时,你的选择就会不同。你对于风险的偏好也会变化。
当你有个不错的选择去对比时,你往往不愿意冒险去选择那个只好一点的。但当你已经别无选择时,你会开始喜欢风险,即使亏会亏更多,你也义无反顾的去尝试。
心理行为学里刚好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前景理论。
是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
发现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也正是因为这个心理作用,再加上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像100万和一个亿差那么多,所以,「概率权」会被人们忽略掉。
即使明白了理论,真到用的时候,也会因为这些非理性的心理因素,最终按照直觉行事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回顾一下,主要讲了2个效应和一个理论:
确定效应: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会变得小心翼翼,喜欢见好就收,不愿意面对风险。
反射效应:当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不愿就此停手。
前景理论: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那么,说到了“得”和“失”,什么叫“得”什么叫“失”?中间的标准是什么?得到就一定开心吗?“失去”就一定不开心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