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电影和原著有什么区别(上海堡垒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

《上海堡垒》仅仅上映两天,我就从网络上的各种戏谑看到了它悲惨的结局。诚然,该片的评分反向超越《逐梦演艺圈》绝对是一件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事情,但无法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部烂片。

上海堡垒电影和原著有什么区别(上海堡垒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1)

上海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我很喜欢《上海堡垒》的小说,这使我写这篇影评时有些沉痛。毕竟当年,我这个失恋的衰仔也躲在宿舍里,反反复复翻《上海堡垒》,就为了看明白林澜到底有没有喜欢过江洋。然后从字里行间,我明白,林澜是爱过江洋的,只是这种爱从来都没有壮怀激烈,而是在不经意间,随着电波和晚风而消逝。

因为在毁灭的危机面前,这些都不重要。而江洋恰好只是一个被命运摆弄的小人物,他可以怯懦,可以有儿女情长的小心思,可以耍脾气,当然也可以被命运推到前台,发着疯怒吼着,成为一名英雄。所以书中的江洋是完整的,他的情感是完整的,他的转变是完整的,你完全不会觉得他在结尾成为大人物会有什么地方突兀。

同样的,原著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完整的。林澜耳边上翘的卷发,在窗户上用手指画小怪兽,就连杨建南都不知她到底喜欢谁;有同时爱上两个女人的将军,把两个女人都骗上逃生的飞机;还有大猪、二猪(潘瀚田和曾煜),以及各种意义上都超级聪明,最终和江洋白头偕老的路依依。这样细腻的人物情感才是《上海堡垒》的核心,假设同样的关系出现在其他背景下,比如说《龙族》,它依旧是极好的作品。

那么,问题出在电影版本对原著的改编上吗?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

首先,电影大幅度地简化了人物的关系,江洋和将军毫无互动,江洋的同伴大猪二猪就好像工具人一般,而路依依高度浓缩了两个原著角色,但最为致命的,却是江洋和林澜的改编。在电影版中,我们看得出来江洋从始至终都喜欢林澜,但是他为什么喜欢,喜欢哪里却没有说明。更悲剧的是,林澜和江洋的位置在剧中都被拔高了,这同样导致了观众理解的问题。

上海堡垒电影和原著有什么区别(上海堡垒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2)

《上海堡垒》剧照

由于缺乏铺垫,两个人的互动自始至终透露着一种尴尬。林澜始终是一种战争在前,我们不要儿女情长的感觉,这很符合电影的林澜人设。江洋却是一种单恋而自我催眠的大男孩儿模样,这样的角色作为主角,观众很难共情和理解他。表达方式上,他的情感流露依靠独白,但这种岁月静好般的抒情又和整体氛围割裂,自然影片中主角所有的感情戏都是失败的。直到最后,甚至要到彩蛋的部分,滕华涛导演才展露出曾是《失恋三十三天》导演的水平,但这已经弥补不了什么。

简化人物关系情有可原,毕竟影片的篇幅限制,无法像原著一样细腻真实。但是主角的情感线不应该如此支离破碎,改编时不应该假定大部分观众看过原著,假设他们能理解和接受两人的关系。

第二个大问题,是使命感的营造。原著最开始可能是没有什么使命感的,因为江洋只是个运气不好选了特殊委培专业的大学生,刚毕业就被征召入伍,毫无选择。他的使命感最终来源于一同战斗的战友,那些牺牲的,那些活着的,还有那些他想保护的。改编之后呢,电影版采用了常见套路,那就是营造一个宏大叙事。地球人找到仙藤,外星人来抢仙藤,上海是我们最后的堡垒,所以我们要死守它。可是,在主人公们的身上,我们感觉到这种使命感了吗?

问题还有,切入点太大了。既然是人类最后的堡垒,为什么就只有几个脸谱化的外国委员?既然是人类最后的堡垒,那么营造方向应该是全世界人类支援上海堡垒,大家众志成城,伴随着肉眼可见的巨大牺牲,顽强抗击。《流浪地球》里面就有类似的桥段,无论何种肤色和语言,他们都在为了挽救地球那微渺的希望在努力。而《上海堡垒》里面仅仅有一个牺牲指挥官的名字让你联想到这是个外国人,你完全感受不到人类最后的堡垒那种绝望和使命感。

选择了这种宏大叙事,同时也使得影片中段主角的情感桥段更加跳戏,这种情境下,主角不应该如此颓丧,而应该有一种压抑之下的绝望和疯狂。

上海堡垒电影和原著有什么区别(上海堡垒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3)

《上海堡垒》整装待命的战士

第三,打斗场面。原著里面,打斗场面并不是非常多,但是每一次都非常重要。电影把大多数的打斗都凑了进去,而且场面更加宏大。诚然,无人机和机器人对冲视觉效果很爽,也很符合硬科幻大场面的要求。但是问题来了,无人机的打斗,观众无法感知到战斗者的心理变化。

也许,主角和其他配角深度参与了很多打斗,但观众并没有因此受到感染。看到几万人在一个屏幕上无序地打斗,我们并不会觉得非常爽。但是如果是像《热血高校》那样,源治一个人冲向光头军团,又或者亮剑,明明实际上没有多少演员在对打,我们却觉得非常热血。因为你感觉得到人物的情感在变化,而非简简单单的敌人在那里,我要消灭他,观众需要的不是无意义的打斗。

电影有很多大的、没有主角参与的打斗场景,战局很乱,渲染着人类在外星捕食者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这样的场景,完全没必要反复出现。事实上只需要着重渲染一次就足够了,然后重要的笔墨应该放在主人公一行人的战斗上,他们在战斗中是如何情感变化,突破自我的。虽然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太靠后了。就结果而言,无人机这一设计是败笔,还不如更加原始一点。

最后,当然也是最大的问题,主角缺乏推动力。原作是一部爱情小说,主人公可以心安理得地以爱情作为主线动力,可以不断地被动接受命运。然而改编版里,主人公没有那样的权利,但他延续了原著的精神,导致了主角的被动显得十分扎眼。他除了送暗恋的人礼物,从未做过任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这完全没有战争片应有的英雄主义气息。反倒是将军和杨建南有一些努力,让他们作为主角更合适一点。换句话说,电影到最后都没解释清楚,为什么他是主角,难道仅仅因为活到最后?

我相信制片人和导演肯定也希望还原原著的虫子型捕食者和巨大的次级母舰,但是因为电影工业水平和成本原因改成了机器人。这种大设定方面的改动,即便作为原著书粉,我认为这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更重要的是,改编的新故事应当是完整的,其中大部分人的情感是正常的,各自都需要有推动力,大体的情节需要合情合理。这样观众才可以代入其中。

无论是追求何种科幻视觉和效果,人仍然是推动故事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台下付出金钱观影的观众,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花费时间金钱来到影院,开始观影这一带有仪式色彩的行为,想体验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忽视整体内容割裂的剧本,单凭特效堆叠,已经无法把观众引入新世界。而依靠流量,在当今时代下,更是一种变相的口碑自杀,造成现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作者:孙望路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上海堡垒电影和原著有什么区别(上海堡垒证明了IP改电影确实非常困难)(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