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买东西的差异(为何叫买东西)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一切物品都统称为“东西”,比如买“东西”,拿“东西”,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南北”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买东西这个表达,从古代开始时就有了。
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其来自于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是理学大家,19岁就考入进士,他在整合前人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理学体系,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而他也因此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圣贤。相传买东西的说法,就来自于朱熹和他的朋友之间。有天朱熹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好遇到了他的朋友盛温和拿着竹篮子,朝他迎面走来。朱熹随口问了一句:“你去干什么呢?”
“我去买东西。”盛温和边走边回答。
要知道朱熹和盛温和都是知识极为渊博之人,求知欲很强。朱熹听到好友这么说,感觉非常疑惑,因此他又问:“去买东西?为什么不是买南北?”盛温和微微一笑,他说:“你知道五行吗,东属木,西属金,南属水,北属火。我手里拿的是竹篮子,所以只能往里放东西,不能放南北呀。”
朱熹这时明白过来,当即觉得盛温和的回答极为巧妙,并且包含了五行之道,更是难得。要知道在古代,五行是人们将宇宙万物意象化之后的结果,其中阐述了世间万物之间的运行规律以及万物间的关系和影响,因此五行蕴含着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后的智慧结晶。朱熹认为买“东西”这个表达极为精妙,“东”与“西”加到一起可以涵盖所有的有形物质,于是将这个故事讲给了他的弟子们,要知道当时朱熹的弟子遍布天下,买“东西”很快就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
除了朱熹的故事外,买“东西”的起源还有另一个说法,即跟古代城市中购物市场的位置有关。我国自古至今有多个朝代,最有影响力的便是汉与唐。买“东西”的说法就与这两个朝代的购物市场有关。据清代学者考证,在汉朝时长安与洛阳聚集了全国大部分商人,因此人们都在这两个城市购物。长安跟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当时到长安购物的人,会说自己去“买东”,而去洛阳则是“买西”。
发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写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当时的人们已习惯于用方位指代市场。再后来到唐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积是当时欧洲的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多,非常繁华。为了方便管理,当时的长安分为了“东市”与“西市”。
东市因靠近皇宫,那里的达官贵族比较多,相当于高级商务区;而西市则聚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商人,宛如国际商场,因此东市与西市各具特色。在当时,东市因为达官贵人比较多,因此东市开设了大量商行、名贵商品售卖行等,而西市因为有很多异国人,娱乐场所更多,比如来自波斯的舞者等。
在长安城中,一条条街道将城市分成一个个“坊”,这其中开设了数不清的店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衣料店、药行、茶行、瓷器行、豆家店、酒楼应有尽有,即使到了夜间仍然灯火通明。人们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来自西域的驼队以及朝鲜的学者。包容与开放的长安城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聚集在这里,共同形成长安独具特色的烟火气。而这也显示出大唐强悍的国力以及文化上的开放。唐朝以后多个朝代在长安建都,东市与西市的格局一直都保留着。后来因东市与西市越来越出名,人们渐渐就以“东西”来指代商品,买东西的说法就这样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因此,我们平时随口说的买东西,背后不仅蕴含了古人的五行思想,关于宇宙万物的思考,更传达出古代中国都市极其繁华的城市景象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通过这么一个日常口头语,都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平时使用的词语,每个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源与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用好汉语,将这门语言不断地传承下去。你还知道哪些有来头的口头语?欢迎点赞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