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需道被道(道度与度道)
道度【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6-04】,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需道被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需道被道
道度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6-04】
前面的文章讲了三四五的数字认识中,蕴藏着性与形的认识规律。
形与性可以通过数字的表达形式,对其的运动规律与变化规律作出表达与示意。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通过“数数”得到的自然数,仅仅是一个数字一简单堆栈后的认识。它表达了数字的序列性与量值的结构性。而且仅仅是表达数字一的无限后继积累过程。可以说是〖孤物独识〗得累加。
用皮亚诺(数学归纳法),完全可以认识这个数值体系的存在。
但是,这样归纳法所产生的认识,并无法说明属性与数字的关系,也无法说明形的结构与数字的关系。仅仅可以对性与形在量值范畴作出准确而不能精确地表达。
那么,如何来表达形性数的阴阳三焦……八卦九宫体系呢?
我们在前面讲了如何用数字的连续连贯(认识方法)来认识自然数的问题并把它归纳为五种分析形式,称为道之五行。即:
道以一贯之,则两个一为二,三个一为三。阴阳至九宫之大系,有九式,
道以二贯之,则两个二为四,三个二为六,四个二为八。阴阳至九宫之大系,有四式
道以三贯之,则两个三为六,三个三为九。阴阳至九宫之大系,有三式。
道以一二贯之,则二为(二,三,四)。三为(三,四,五,六)……
道以二三贯之,则二为(四,五,六)。三为(六,七,八,九)……
大道有五行之分,三焦之别,绝对之道,相对之道,混沌之道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不主张“以意弘道”,应该“以数弘道,以理弘道”。才能使中国的道学,从各种门派走向统一的共识。
道有五行:数数,数形,数性,形数,性数。
前面的文章讲了“性数起始于二,形数起始于三”。二为阴阳,三为三焦,
阴阳有性无形,
三焦有形而性混沌不清。
为了清晰的区别“数形”与“数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我们
把“三”称为象之空,
把“四”称为象之虚,
把“五”称为象之实,以象为度,来认识数形。
而对“数性”的表达,则有:
“三”有两式之合:1 1 1,1 2。
“四”有四式之合:1 1 1 1,1 1 2,1 3,2 2
“五”有五式之合:1 1 1 1 1,1 1 1 2,1 2 2,1 1 3,2 3,
其属性特征则显然,
“三”无一外之合。
“四”有一外之合,为二二之合,
“五”有一外之合,为二三之合。
以属性而论,
“四”为二二之同合二而一,
“五”为二三之异合二而一。
所以,
“四”为第一个同同之合,
“五”为第一个异同之合。
所以,仓颉造字的时候,以“四”为数字形而出,四方内有敝捺而构。“五”以性之异同,三横两竖之合。
显然,中国的数字构成,不仅是简单的量值序列性,而且是形性数一体化的一个表达体系。
所以,自然数的五行,可以划分为两个认识阶段。
一个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阶段。
一个就是(形数,性数)阶段。为(万物有形,万物有性)。
认识万物之形,起始于“四”,
认识万物之性,起始于“五”。
万物生于“三”,有形而无象,“四”为物之象,“五”为物之性。道之变化始焉。
故远古时代,中国有五道之学,是(钟鼎文化)时代历法产生的原本。
我们沿用到现代的阴阳合历,自夏历之后,对它产生的原本已经知道得很少了。汉书,天文志等史料中虽然有所记载,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光道中道者,黄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但是,五道合历之术却失传了。
五道的名称是:
黄道:日象轨道,以日象运动周期看天文,属阳历。
白道:月象轨道,以月象运动周期看天文,属阴历。
黑道:星象轨道,以星位变化周期看天文,属合历。
青道:月日对轨,以月日出没周期看天文,属纬度。
赤道:天地对轨,以天地顺逆周期看天文,属经度。
五道之间,密切相关,同时各有自己的一套观测/记录的方法,有自己的运算与表达的体系。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等等都是原本于五道之学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本原都来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生万物之象,五生万物之性)的五道学说。
中医中三络二经之学,即:孙络,浮络,15别络,为三络,12正经和奇经八脉为二经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是人类依据五道之学而产生的对生命认识。
周天三百六十度,是道之度也。有道有度,则可以观测记录,表达分析,运算求解。中国属性文化之源,五道也。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明天继续。
度道
【2011-06-05】
量度,是大家知道的,表达的是各种量的测定。(现代科学)主要测量长度,重量,容量,功,能等各种量值。
度量,在中国也称为衡量,是用一个标准单位来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等属性量值化过程的统称。
秦统一度量衡之后,量的规范性作为一种标准被固定下来。“度”的概念被简化为
斤两计轻重,尺寸计长短,升斗计容量等简单的形式。
而失去了对运动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达到的程度,形体变化的形度,属性变化的性度,精神表达的气度,……等一定事物保持自己(形/性/数)的界限的表达。
同时也失去了“度”在计算与推测过程中作用的肯定。把审时度势变成了一种忖度与揣度而失传了它的计算方法与推测方法。
上一节,我们讲了道度的三法,简单可以归纳为:
数数;数形,数性;形数,性数。
形形;形性,形数;数形,性形。
性性;性形,性数;数性,形性。
三法之中,每法则为五行,每法的五行中,各有阴阳两式与其它两法相通,形成三焦的结构之式。在这种三个具体的五行体系中,形成了六气的三焦之通。
在中国远古时代的(钟鼎文化)中,衡量是一个庞大体系中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观测天象,并有专门的仪器,称为璇机玉衡,是专门用来观测/计算/推测天体运动规律与变化规律的一种仪器,这种仪器与中国的远古历法产生有直接的关联关系。
那么,这种仪器以何为度?以何为量?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计算与推测,得到了一个完整准确的夏历法理论体系的呢?是如何造就了(钟鼎文化)的农业繁荣,尧舜盛世呢?
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后,只知有夏历/用夏历而不知其出了。
秦(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之后,只知(度量长短之尺寸),(计量容积之升斗),(衡量轻重之斤两)了。“度形之术”与“度性之法”,尽皆失传,人不能量体之动,人不能量面之变。焉能再知天象变化的五道之计算法则,推测原本?
汉代之后,称这种仪器为浑天仪,但是,其物是否是中国于唐虞盛世时已有的铜龙沙漏,璇机玉衡,为什么用浑天仪而不能再造一个更完美的夏历?则是一个千古之迷了。
在我们讲解(属性数学)的过程中,大家对“数数/形形/性性”的具体概念很不理解。我们从词性的结构上进行了讲解之后,大家仍然无法与(现代科学)的理念进行关联关系链接。
今天,我们就结合度量衡在中国(属性数学)中的贡献,再讲一下“数数/形形/性性”的量度与度量关系。
前面文章中,我们讲“数数”的度量方法,讲了自然数认识的五行。以一贯之,以二贯之,以三贯之,以一二贯之,以二三贯之的度量衡方法。大家还能够接受。
但是,我们讲到了,用(三角形)来度量任意多边形的结构时,遇到了大家的不理解或者不同认识。形或量吗?我们回答是,
形可分则可量。
形不可分则不可量。
那么,(三角形)是不可再分之形。所以,我们用不可分之形量可分之形,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度量衡中的最佳度量衡。
因为不可分之形量可分之形,结果应该是唯一的。
因为度量原本具有唯一不可分性。
而(斤两,尺寸,升斗)都是可继续再分的,而且用再分后的度为量,量得的量会随着度的不一致而有结果上的不相同。
形度量衡与之不同。(三角形)是不能再分之形,所以,用它度量出来的结果是唯一的。
(现代科学)中有一个分形学科,它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任何图形都可以用(三角形)拼图而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三角形)作为一个量的基本单位来衡量形的数字性?
与“形起始于三”相同的还有一个“性起始于二”。
我们分别称其为(形的原本)和(性的原本),加上(数的原本一),统称为(三衡之学)。
(三衡之学)是具有原本认识的三种事物,它们的度量衡,都是可以从一起始的,而且一之认识不可再分。其它度量衡的标准,都是可以再分的事物,如(现代科学)研究的物质原本,是一个无限可分割认识下去的粒子学说,它随着人类显微技术的发展,在微观领域认识走进极限化的时候,仍然找不到物质的原本。所以,它的轻重度量标准,是多标准体系构成的。我们这里讲的“形性数三衡之术”则不同,它们都有自己的起始原本,在属性文化中称为三元开泰。
在认识自然的混沌现象中,我们用“三元开泰”作为认识的起点,并具有可连续认识的后继性。与(现代科学)的其它度量衡体系比较,省略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的探索性。所以,中国的数轴并没有正负数,只有分数与整数。
数轴的原点,不是零而是一。
而且数轴的结构性不是线性的,而是(形数,性数,数形,数性)构成的形性/性形结构体系(自然方程)。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
三元开泰
【2011-06-06】
天地交泰,不知何极?
日月交泰,不知何始。
问茫茫苍穹可有始乎?
问浩瀚宇宙可有源乎?
故以始终而论世界,万物之始终应该有四式之识:(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无始有终)。
但是,我们能认识到的(有始有终),却常常(无始无终)之中,如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仅仅是太阳一昼之黄道,明日太阳复又(东升西落),日复一日,仍然是不知最初何始?最后何终?
我们认识到的(有始有终)只不过是(无始无终)中的一个环节,是(无始无终)中的有限始终的短程链接。而短程的原本始终起于何?终于何?仍然是茫茫(未知),(无始无终)。
(无始有终)的事物,在我们认识中并不少见。大自然的资源来自何始?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在我们把它开采出来利用之后,它就再不存在了,可以勉强称之谓(无始有终)。
但是,(有始无终)的事物却很难找到,它就如同认识世界的本原是从哪里开始的一样,不知其原本从哪里诞生。
如(现代科学)发展的里程一样,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任何独立事物都高度抽象为“一”;然后,形成一个由数字一构成的(有始无终)的数字结构体系;然后再利用这个体系作为(计算,测量,推理,判断)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与变化规律,形成以数学为母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找到与数字同步诞生的事物存在。物质质量的(计量与计算,测量,推理,判断)都是在度量衡的一个人为规定的体系下获得的认识体系。所以,它不具有与数字后继表达的同步性,需要在具体数字表达的量值后面加上一个度量衡单位,需要用(度量衡单位之间)的关联关系的量化后,才能对它要描述的事物进行(表达,测定,计算,推理,判断)。
中国的(属性数学)体系不同,它找到了(性,形)的起始原本与数字的直接关联关系,用数字的(一生数,二生性,三生形)的连续后继性,形成了(形性数一体化)的数字结构框架。使
数中有形,有性。
形中有数,有性,
性中有数,有形。
三元开泰,皆可以作为万物(有始无终)的认识载体。
使(形与形的度量)/(性与性的度量),可以直接数字化关联关系表达。
使(形与性)/(性与形)的关联关系可以用数字化来进行(认识/计算/推理/判断)。
三元开泰,是数字的一种认识形式。
我们把前面所讲的数字认识形式,归纳一下可以得到(一二三)的四种不同认识:
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
②一是一,二是两个一,三是三个一。
③一是一,二也是一,三也是一。
④一生二,二生三。
每种认识都有自己的后继性,都有自己的关联关系形成的(计算法则,推理逻辑,判断方法)。
数学应该是多分支的,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数学归纳法),任何一类(数学归纳法)的应用,都会产生知识的多元再分支认识体系。
东西方文化的壁垒,其实就是数学分支认识体系之间造成的壁垒,壁垒的根源在于西方的(数学归纳法)被绝对化认识为绝对真理了,固步自封的停留在(皮亚诺归纳法)而对其它(数学归纳法)的排斥。
所以,数学的进步,不是用(现代数学)统一(中国远古数学)文化,
而是需要(现代数学)走进中国古老的多种(数学归纳法)。
皮亚诺(数学归纳法),只能是以一贯之来认识自然数的一种〖孤物独识〗类型。这种类型被视为数字结构分析的唯一方法所形成的弊端,是(数字与数字之间关联关系)的离散性只能通过点的离散性来进行表达,所以,很难构成(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运动性与变化性的简单表达形式,出现了越高级的方程表达,越没有变适性。
因为皮亚诺(数学归纳法)展示的逻辑是:一元复始/万元后继。
中国(属性数学)的归纳法是:一元复始/二元异同/三元开泰/万象更新的多分支无限运动,无穷变化的体系。
所以,中国的三爻性,同样也是相交在一个原点上的。但是,它的原点不是0,而是1。
正是如此,才有(一生二,二生三),所以,自然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是起始于“一”。最近,从一个学生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不知道什么研究部门出了新成果,突然把自然数扩展到从0开始了,而且变成了学生的教材,岂不怪哉?
自然数从“一”起始,说明它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认识体系。
把自然数规定为从0开始。显然,自然数的体系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莫明其妙的属性结构区间了。
0到1之间的无始过程,变成了无法解释“一生二,二生三”连续认识的障碍。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如此轻而易举的说改就改,说变就变,又讲不清楚是什么理由。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敢问一下发布这个规定的部门,自然中的0在哪里能够找到?
把西方数学中的整数概念与中国自然数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意在说明什么?
是为了彻底在中国(西学东渐)呢?还是为了把中国古老文化现代化?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