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虎难下对牛弹琴 寓情喻理对牛弹琴

本连载旨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领略古人的智慧,以资镜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骑虎难下对牛弹琴 寓情喻理对牛弹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骑虎难下对牛弹琴 寓情喻理对牛弹琴

骑虎难下对牛弹琴 寓情喻理对牛弹琴

本连载旨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领略古人的智慧,以资镜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公明仪,战国时鲁国著名的音乐家;《清角》,古代雅曲名;蹀躞,迈着小步而行。

这则故事出自《弘明集.理惑论》。

“对牛弹琴”我原来以为是位一般般的人,拿着古琴在老牛面前弹奏,牛非知音,弹琴者瞎找对象。查了词典查了百度百科,二者都是一样解释:比喻对不懂道理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

读了本则故事后,才知道有着更进一层的意思,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词典与百度竟然都没有收录。以下我也只得从活生生的例子来加以阐述,仅供读者参考。

词典与百度忽略是:“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对着牛弹奏古雅悠扬的琴曲,牛当然是听不懂的,牛儿无动于琴声,仍然自顾自地吃着草;但是用琴音模拟蚊蝇的嗡嗡声,牛儿就甩起了尾巴,耳朵就往两边扇扇,似乎感觉蚊蝇的叮咬;用琴音模仿小牛犊的“哞、哞”叫声,牛儿就小步走起来,眨着眼晴意欲寻找自己的孩子或者伙伴。

由此来看,牛也极富有感情的。不同的琴声竟然出现大相径庭的效应。人与动物也有合适交流的渠道,一旦方式不对头,再动听的歌儿也是白搭。

那一年,生产队一头母牛产下一头小牯牛犊。半岁大时,下雨伴浓雾的天气,傍晚发现小牛走失了。牛是生产队的大事,老队长安排劳力打着灯笼、马灯和手电灯上山寻找,最后还是牵着母牛在山岗上,母牛发出“哞、哞、哞”的叫声引出小牛微弱的“哞咩、哞咩”的回声,大伙寻着声音发现小牛犊被一棵分杈的枫树夹着了。队长安排长腿小发拿来刀斧锯子,锯断枫树,解救了小牛犊。

小牛犊长到二岁时比大桌高多了,秋天里,叔叔们的就给小牛穿鼻子。不到三岁,两位犁牛老把式牵着小牯牛驯牛犁田了。

先把犁铧扛到田里,牵着小牛于犁前,提起轭头轻搭于牛的项脖上,一根细绳在下部连结起来,牛绳子穿进轭头圆环,驯牛的人左手握绳附捉一根竹桠梢子,右手扶着犁梢,嘴里不停的说着:“趁沟走,趁沟走,趁沟走”意思是要求牛儿走直线;当牛儿偏向右边走时,左手带点力轻拉一下牛鼻子并说:“牵着、牵着、牵着。”当牛儿偏向左边走时,左手绳子轻抖下并放松,嘴里说:“撇着,撇、撇、撇着。”

“牵着、牵着、牵着”“撇着,撇、撇、撇着”“趁沟走、趁沟走”这三种号令配着牛绳拉紧、放松,人与牛形成一种行为交流信号,牛的耳朵接受着不同的吆喝,牛绳子通过牛鼻子也传递了不同的感受。当需要牛停顿下来时,耕牛者又“吁吁,吁吁,吁吁”招呼声。牛儿停下来,解除牛项脖绳索,轻取轭头在脖脊处拖一下,还摸摸项脖,连铁链放在犁处。

如此反复,经过一周的驯练,聪明的牛,就能听懂耕牛的人不同的吆喝声,配合牛绳子松与紧,小牯牛就正式为人类服务了。

尽管牛脑没有人脑发达,通过驯牛,牛也听得懂人的话了。“蚊虻之声,孤犊之鸣”之于牛更不在话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