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

1984年的一天,一名女性捧着三枚细碎的炮弹碎片痛苦不已,旁边站着的一位中年男性也早已满脸泪水。

这位女性不是别人,而是著名将领粟裕将军的妻子楚青;她旁边的中年男子则是粟裕将军的儿子粟戎生。

作为粟裕将军一生中最亲密的人,楚青知道粟裕一直以来都患有严重的头疼病,经常要将头抵在冰凉的玻璃上缓解头痛。

到了晚年,更是连眼珠转动这样细微的动作都会使整个人痛苦不已。

为了找到头痛病的根源,粟裕甚至远赴苏联求医,但一直未查明病因,也无从医治。

直到此刻,一切原因都已明了,罪魁祸首就是那三枚细小的弹片。

这三枚炮弹碎片是从粟裕将军的骨灰中挑拣出来的,它们一直卡在粟裕将军的头颅当中长达54年之久,对大脑中密集的神经产生长期压迫,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楚青看着这三枚细碎的弹片不禁悲从中来,当场泪如雨下。

此时的他们才知道,粟裕在五十多年的时光中忍受着怎样超出常人的痛苦。

一想到自己此刻已经彻底同朝夕相处的丈夫告别,过往夫妻二人的革命岁月和丈夫的峥嵘时光就一幕幕涌上心头,仿若昨日才是初见。

故事的开始还需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开始讲起。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

(粟裕与楚青)

拼命书生戎装加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粟裕于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的一户富裕人家,幼时家中长辈给他取名为继业,即为继承家业之意。

但幼年时的粟裕就表现出与普通孩子不同之处,他不喜欢与那些富有之流的公子哥交朋友,而是喜欢与那些贫农、雇工家的孩子一起舞刀弄枪。

父亲对粟裕的这一倾向很不满意,便早早地把不满六岁的粟裕送进私塾,希望私塾先生能对粟裕严加管教。

进入私塾之后,粟裕便取学名为多珍,字裕。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粟裕”这一名字的由来。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2)

(粟裕老家)

但好景不长,粟裕进入私塾没多久,湖南地区匪患就愈发严重起来。

由于长期被土匪骚扰所困,私塾也经常处于停学状态。

这一经历给年幼的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方面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在尚且稚嫩的心灵中立志要为百姓建立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地。

1918年,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与威胁,粟裕一家迁居到合同县城居住,1924年又去到了湖南常德。

到了常德之后,粟裕顺利考入常德市平民中学继续学习,幼年深受匪患所困的求学经历使他倍加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几乎都在座位上如饥似渴地摄入新鲜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

由于长期废寝忘食地学习,粟裕很快就生了一场大病,不仅咳嗽吐血,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

但因年纪轻轻身体好,粟裕在床上躺了一段时间,硬生生地熬过了这场大病。

病好之后,粟裕继续如以往一般刻苦学习,只不过在学习之余开始重视体育锻炼。

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长跑5公里,还积极参加篮球、体操等体育活动。

1925年春天,粟裕如愿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

在湖南二师读书期间,粟裕结识了邱育之、萧忠岳等进步人士,并在他们的介绍之下加入了共青团。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3)

(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校舍)

共产党先进的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很快就将一腔热血的粟裕深深吸引,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与粟裕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受先进爱国思想的洗礼,青年时期的粟裕就致力于投身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

1927年5月,粟裕从常德出发,几经辗转,终于抵达湖北武昌。

一抵达武昌,粟裕就迅速与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4)

(叶挺)

也正是在这里,粟裕聆听了周恩来、叶挺、恽代英等同志的报告,更加深化了对革命的认识,坚定了对革命的信念。

后来经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粟裕正式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1927年6月,粟裕由一名共青团员正式转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个月后,粟裕就跟随教导队转战大冶、黄石等地,后又直奔九江与贺龙、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会师。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5)

(贺龙)

待粟裕等人抵达九江后,又奉命沿南浔路前进,确保于月底前进入南昌。

粟裕随教导队抵达南昌后,被安排负责南昌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工作,并由他担任警卫班班长。

在粟裕接受工作之初并不知道南昌城即将发生一场载入史册的武装起义,只是看到周恩来等人的房间几乎天天彻夜灯火通明,便预感会有大事发生,愈发提高了警惕性。

当时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设立在江西大旅社,为了确保警卫工作的万无一失,粟裕在门口设立了双岗,严禁外人进入;

还在隐蔽处架起两挺俄式重机枪,将枪口对准门口的街道,粟裕还亲自带班在门外往来巡逻,将指挥部保护得如铁桶一般严密。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6)

(南昌起义指挥部——江西大旅社)

1927年8月初的午夜时分,南昌城内响起了起义战士们的枪声。

也是在那晚,粟裕第一次见到了朱德,并亲自将朱德护送到南昌起义总指挥部。

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年轻的粟裕经此一役也完成了从一介书生到戎装加身的战火洗礼。

此时,年轻的粟裕还不知道,属于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才刚刚拉开序幕,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和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正在不久的将来等待着他。

战场情缘日久生情,几经辗转终成眷属

南昌起义打响之后,蒋介石迅速调集重兵逼近南昌,企图将革命的火种扼杀在摇篮之中。见此情景,起义总指挥部决定撤出南昌,南下至广东。

同年8月6日,粟裕同大部队一起撤出南昌,其间仍然担任起义总指挥部参谋团的警卫工作,并负责押送在南昌缴获的大批枪支弹药。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7)

(南昌起义油画)

撤退途中,粟裕在武平西门外的山坡遭到了敌人的进攻。

粟裕和战友一阵猛打,敌人不知虚实,只得慌张后退。

但在激战过程中,一颗子弹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

粟裕直觉遭受猛的一击便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却仍旧保持着清醒的意志。

趁着尚且清醒之际,粟裕将身上的驳壳枪、子弹、步枪等武器交给在他身边的排长,并让排长赶紧带着武器追赶大部队,不要管自己。

还未等排长答复,粟裕便因失血太多而晕了过去。

待粟裕再次睁开眼睛时,四周已空无一人,他尝试着活动了一下双腿,发现自己还能动弹,便紧咬着牙关想要站起来继续追赶大部队。

可惜天不遂人愿,由于头部受伤失血过多,粟裕根本没有力气站起来,遑论行走追赶部队了。

但粟裕并未就此放弃,既然不能走,那便爬!即使是爬,也绝不对不能脱离革命队伍。

思及此,粟裕顺着山坡往下滚,又艰难地朝路上爬去,却不慎滚进了路边的一处农田里

好在这时路过了几位负责殿后的起义军战友,几人见状连忙将粟裕扶起,帮他简单包扎伤口后,又搀扶着他追赶上了大部队。

南昌起义不久后,粟裕又跟随这朱德、陈毅等人辗转抵达井冈山,成为了井冈山会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此后,粟裕又被任命为红二十八军团五连的党代表。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8)

(井冈山会师 油画)

在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粟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渐渐显露出来。

不仅创造了4人俘虏国民党军队100人的战斗奇迹,还指挥部队成功冲出敌人设立的浙赣边封锁线,大挫敌人锐气。

此后,粟裕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先后担任了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等领导职务,更带领着部队为红军建立了第一个战略支点,开辟了红色根据地。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9)

(粟裕在前线指挥战斗)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悍然入侵我国领土,迫害我国百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次年5月19日,粟裕率领先遣支队正式进入苏南敌后战场,此时的他只有31岁。

也是在这一年,粟裕结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楚青。

楚青本名叫詹永珠,是参加革命工作之后为避免特务迫害自己的家人才改名换姓为楚青。

她本是银行家的女儿,从小生活环境优渥富足,但亲眼见证日本侵略者将风景如画的壮丽河山变为一片片焦土时,楚青便萌发了参军报国的念头。

1938年,当时年仅15岁的楚青便只身离开家乡,投身于枪林弹雨的抗日战场。

当年和楚青一道参军的同志有5位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但这并未吓倒年轻的楚青,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

次年,楚青正式加入新四军,并在位于光裕祠堂的党校学习做军队的速记员。

当时负责教导他们军事训练的,正是粟裕将军所在的部队。

也是在这一年,粟裕在训练场初次见到了这位面容清秀却格外坚毅的小姑娘。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0)

(楚青年轻时照片)

在光裕祠堂时,粟裕的宿舍就在祠堂旁边的小阁楼上,而楚青和几位女兵则住在阁楼下面。

粟裕当时军务繁忙,常常工作到深夜,并经常因为开会而错过饭店。

警卫员怕粟裕饿坏身体,就买了一些小饼干放在粟裕床头的竹筒内,以便粟裕充饥。

有一天楚青无意中撞见了警卫员给粟裕悄悄放饼干。

知晓这个“秘密”的楚青,当天晚上就带着小姐妹一道去将竹筒内的饼干吃了个精光。

活泼顽皮的楚青还在竹筒内留下了一张小纸条:“小老鼠偷吃了”。

谁料,当第二天再与粟裕相见时,他微笑着对楚青说:

“欢迎小老鼠再来光临。”

这次轮到了楚青羞红着脸跑开了。

饼干事件过后,楚青就和粟裕迅速拉近了关系,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粟裕被楚青大方、单纯的气质所吸引,常常在日常生活上关心楚青,并对楚青暗生情愫。

不过,单纯的楚青却并未觉察到这一点。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1)

(楚青与粟裕年轻时照片)

此时的粟裕已经32岁了,却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单身汉,他的个人生活问题很快就获得了组织上的关注。

当组织上问及粟裕是否有心上人时,粟裕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就是楚青秀气可爱的脸庞。

粟裕的这一心思很快就被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发现了。

这位素来擅长做思想工作的老战友对粟裕夸下海口,自信地说将这件事情包在自己身上。

一个月后,粟裕将一封写好的信交给王集成,想请王集成趁着给楚青他们上政治课的机会转交到楚青手中。

细心的王集成自然知道这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书信,而是粟裕将军给自己心上人的情书,便郑重地答应了下来。

王集成一见到楚青就喜笑颜开地说:“小同志啊,我给你带来了好东西!”顺手就将信递给了楚青。

本以为楚青读到信后会露出小女生的娇羞,谁料楚青看到了信中的内容之后直接将信给撕掉了。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令王集成不知所措。

紧接着,楚青又让王集成转告粟裕将军,让他专心战事,不要沉溺于儿女私情。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2)

(王集成)

王集成将事情的经过如实告知了粟裕,得知情况的粟裕心情固然十分低落,却表示自己应该尊重楚青选择的自由,并且因为楚青的大义凛然而对她多出了几分敬重。

楚青从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新四军第一支部工作,两人就此断了联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新四军创立抗江南地区抗日指挥部,楚青所在的第一支队与粟裕所在的第二支队合并在了一起。

机缘巧合之下,粟裕和楚青再次成为了同一个单位并肩作战的战友。

这次见面,两人都默契的没有再提之前那件的事,而是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3)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随着一天比一天激烈的战火,部队不得不频繁地转战各地。

在长时间行军的奔波劳碌中,楚青终于病倒在了担架上。

得知楚青高烧不退,正在医院接受抢救时,粟裕不顾长期的指挥战斗的疲劳,提着马灯就要从指挥部往医疗队赶。

身边的警卫员怕粟裕的身体遭不住奔波,劝了又劝,但终究没劝住。

不巧的是,当天夜里下起了大暴雨,当粟裕顶着暴风雨到达医疗队时,全身上下都沾满了泥巴。

但他还是第一时间赶到了楚青身边,看到素日里活泼爱笑的小姑娘躺在担架上紧闭着双眼时,粟裕心疼不已。

楚青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在担架旁边看着自己,便费力地睁开眼想看一看是谁。当她看到粟裕浑身湿漉漉地坐在自己身旁时,一瞬间潸然泪下。

这次事情过后,楚青不再拒绝与粟裕交流,更不再刻意躲着粟裕;有时还主动与粟裕交流,聊一聊生活中的趣事。

后来,楚青更是亲眼目睹了粟裕在黄桥决战中表现出的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大将风度,内心钦佩之余也认定了自己要与这个男人携手一生的信念。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4)

(黄桥决战行军图)

最后,将军的痴情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他们的爱情几经辗转之后终得以圆满幸福。

革命夫妻战功赫赫,携手共渡曲折困境

1941年12月,在新四军第一师司令部,18岁的楚青与34岁的粟裕终于结为终身伴侣。

婚后不过3天,粟裕和楚青就投入了反“扫荡”战斗,紧张的战斗生活代替了他们的蜜月。

此后,这对相识、相恋于战争年代的革命夫妻,在此后的抗战生涯中相互帮扶,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共同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5)

(楚青与粟裕建国后合影)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先后在高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各种战役中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将军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等数种重要职务。

在1955年授衔仪式中,更是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军之首。

可无奈天妒英才,由于粟裕将军常年征战沙场,一生历尽大大小小无数战役,并长期率领同志奋战在最前线,频繁地征战给将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粟裕将军曾在战斗中六次负伤,仅头部就2次中弹,颅内、体内不同程度地留有弹片。

也正是这些战斗负伤,使粟裕将军的后半生处在病痛的折磨当中。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4年粟裕将军去世,病痛带来的坎坷与磨难伴随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楚青后来回忆说,粟裕头痛发作得厉害时,眼珠转动都会牵动整个头疼痛不已。家中吃饭时都要将所有的饭菜摆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让粟裕看清饭菜在哪里,每个碗里都是什么东西。

每到冬天,粟裕将军的办公桌旁边都会放上几块玻璃板子,那是为了缓解在将军在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头痛而准备的。

一旦头痛发作,粟裕将军就将贴在冰凉的玻璃上“冰镇”,以此减轻痛苦。一块玻璃板子被捂热了就换另一块。

即使这样,粟裕将军仍然坚持工作,从不停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岌岌可危。此种情况之下,抗美援朝战争势在必行。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6)

(抗美援朝游行活动)

当时,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抗美援朝总指挥就是粟裕。

但奈何粟裕将军的头痛愈发厉害,甚至到了连头发丝都不能碰一下的程度。

出于战争大局考虑,只能由彭德怀元帅任抗美援朝总指挥。

虽然粟裕将军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往前线,却密切关注这战场局势走向,时刻向毛主席汇报自己的看法以供主席参考。

并且,粟裕格外注意自己的儿子粟戎生的培养,对孩子从不娇惯,而是着重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粟戎生也在1961年参军,并参与了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等数次战役,还在1967年因击落美军侦察机而荣立三等功。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7)

(粟裕全家福)

粟裕从来不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儿子谋取一官半职,反而在每次战役中都将儿子送上最前线,使粟戎生在和平时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考验。

1981年2月初,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突发脑溢血。

此后,身体情况迅速恶化,大不如从前。

1984年,粟裕将军彻底病倒在了病床之上。

在弥留之际,粟裕将楚青叫至病床前。面对这个陪自己从革命时期、青葱岁月就与自己携手共渡各种逆境与难关的妻子,他郑重地交待自己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会,将骨灰撒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八省市土地上……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8)

(粟裕遗体告别仪式)

同年2月5日,粟裕将军与世长辞。

在遗体火化之后,儿子粟戎生在骨灰中挑出了三枚炮弹碎片。

他立即将3枚弹片交到母亲楚青手中,楚青见到之后瞬间泣不成声,只恨自己不能替丈夫分担痛苦。

粟裕将军的骨灰依照他的遗愿,撒在了他征战过的八个省份上。

将军这一生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此后也将在另一个世界看遍这万里河山、人世繁华。

那三枚残损的弹片也被全家人视为传家宝,小小的他们承载着粟裕将军的铁骨铮铮,见证着将军的铿锵傲骨。

直到2003年,楚青得知军事科学院筹建史馆,便将其中的一枚捐给了军科院史馆陈列,另外两枚继续由儿子保管。

粟裕晚年纪录片段(1984年粟裕遗体火化)(19)

(从粟裕同志骨灰中取出的三枚弹片)

结语

有后人称赞粟裕将军一生:“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正如粟裕将军自己所说:“将军只合裹尸还,生期何如玉门关。”

粟裕的一生是为了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发展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而历尽艰辛的一生。

他与夫人楚青的革命爱情为人所称道,他为新中国立下的赫赫战功也为人所铭记。

向粟裕将军致敬;向无数为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致敬;向千千万万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参考文献:

【1】余玮.楚青:我和粟裕的“情”节【J】.晚晴.2014(06):42-45

【2】李新市.青年粟裕的革命战斗生涯【J】.文史春秋.2016(02):15-22

【3】张晖.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J】.党史博览.2016(09):36-4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