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18000人占领北京。

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不顾国家社稷和百姓安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列强占领北京的50多天里,到底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为何他们占领北京后,又要放弃北京撤退了呢?

今天就来聊聊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

中国南海上的走私船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按照条约的内容,中国向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之后的三年,依靠通商特权,英国对华贸易额由1842年的96万英镑,激增至239万英镑。

然而从1846年起,英国对华贸易额度却逐年下降。

到了1854年,英国对华贸易额仅为签订《南京条约》时的58%。

奇怪了呢?

通过《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在广州、福州等地的自由贸易权。

通过1843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英国又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划定租界、军舰可停泊中国口岸,以及协定关税(中国无权自主决定关税,英国商品一律值百抽五)等诸多特权。

按理说,英国拥有如此多的商贸特权,再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制造成本优势,英国商品应该席卷中国市场,怎么会没人买呢?

导致问题的原因,当时的英国人其实知道,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英国向中国倾销了大量的鸦片,而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又是有上限的。当中国人手中的白银大部分都用于购买鸦片后,自然就没多少钱再购买英国的其他工业品了。

第二,中国的市场需求不同于欧洲,比如在欧洲热销的刀叉等商品,在中国根本没人买。

第三,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特别强大的抵制力。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三点原因,除第三点外,其余两点都好解决。

鸦片挤占了其他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英国商人不卖鸦片不就好了。

中国人的需求不同于欧洲人,英国商人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调整商品种类不就好了。

然而,由于当时的英国政府和英国商人不愿意放弃鸦片贸易这块大蛋糕,也不愿意迎合中国市场而调整本国的生产。

因而英国人想到的解决贸易额下滑的方式,就是试图瓦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2)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那么英国要怎么做,才能瓦解中国的小农经济呢?

很显然,就是通过“修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

大英的商品在中国没人买?

OK,那就多开几个通商口岸,扩大中国市场。潜在客户多了,贸易额自然就上去了。

1854年三月,为了扩大市场,英、法、美三国的驻华公使拿着一份新拟定的条约,组团来到广州,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在条约上签字。

这份新条约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要求清政府增开辟商埠,重点增开长江下游沿岸城市;

二是清政府允许英、法、美三国的船只直通中国长江流域,以此降低洋货的运输成本。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列强希望增开长江沿岸城市为通商口岸,为什么要找两广总督?难道不是应该找两江总督谈判吗?

这是因为《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两广总督徐广缙对英国人的态度非常强硬,他并没有履行条约承诺,如允许英国商人进广州做生意。

每当英国公使要求他允许英国商人进广州,他就以广州民众仇视英国人,出了事情,自己可不负责为由,予以拒绝。

而当时的英国政府由于种种原因,也并没有出兵报复清朝。

这件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后,他认为徐广缙扬我国威,大挫英夷的嚣张气焰,能力出众,因此便将天津及两江地区的外事处理权,一并移交给了徐广缙。

1852年9月,徐广缙被调往湖南镇压太平军,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

咸丰皇帝当时新君登基,延续了道光朝的很多旧例,依旧将上海、南京等地的外事处理交给两广总督负责。

所以,当英、法、美三国公使要求“修约”,增开长江下游沿岸城市为通商口岸时,负责处理这件事的大臣便不是两江总督,而是两广总督叶名琛。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3)

那么,叶名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很显然,有徐广缙的样板在前,他自然也是照葫芦画瓢,以强硬态度拒绝了英、法、美三国公使的“修约”要求。

三国公使见谈判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很是愤怒,便改谈判为明抢,一同坐着军舰抵达天津大沽口,直接找咸丰谈。

面对列强三国的武力威胁,咸丰让人回复了几句模棱两可的废话,并让三国公使返回广州,找叶名琛商洽,自己已经授权给他了。

正常情况,清政府这么推来推去,三国公使肯定就直接命令军舰开炮了。

不过,由于英法当时正在与沙俄打克里米亚战争,无兵可派。

美国也因为蓄奴问题,存在打内战的可能,也无力发动远征。.

于是“修约”一事,便就此搁置了。

得知洋人惺惺而归,京城朝堂上的不少官员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认为当年之所以战败,并不是英国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奸臣误国,主战的林则徐惨遭奸臣陷害,壮志未酬,主和的琦善则贪生怕死,出卖国家利益。以致天朝大军在战场上未能发挥实力。

现如今,朝廷“政治清明”,咸丰皇帝又是“明君圣主”。如果再开战,必然能痛揍洋鬼子!

总之,之前的战败都是技术性问题,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再打一场,那胜负犹未知。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想今天的每一个人应该清楚答案是什么。

1856年9月,太平天国爆发内乱,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一众太平军高层在内乱中被杀。

受内乱影响,太平天国的实力大大下滑。

得知消息后,清政府上下拍手称快,咸丰也对未来充满憧憬,看来内乱不久便可平定,大清江山稳如老狗啊。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4)

然而,还没等咸丰高兴两天,英国人又找上门了。

1856年10月,英国驻华公使保宁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做出书面道歉,并保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否则英国海军将采取军事行动。

所谓“亚罗号事件”事件,前因后果大致是这样的。

1856年10月8日,悬挂英国国旗的亚罗号停泊在广州黄埔。巡河的清军水师发现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11天,便登船搜索,扣留了十二名涉嫌走私的中国水手。

这艘亚罗号,船主是中国人,但注册地在香港,受英国法律保护。船长也是英国人。

船长见清军押走了自己的船员,随即联系了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记住这个人,后面会多次出现)

巴夏礼知道后,赶到现场,要求清军按《虎门条约》的规定,将扣押的嫌犯先送到英国领事馆受审,然后再由英国官员酌情引渡给清政府。

巴夏礼的要求其实不过分,毕竟条约就是这么签的。

但是,由于清军并不知道什么是《虎门条约》,也不知道条约的内容。因而巴夏礼在与清军的争执时,就被清军扇了一巴掌。

代理领事被打,英国政府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

英国公使包令在查出亚罗号执照已经过期的情况下,认为清朝官员都很愚昧,应该不知道这一细节,便颠倒黑白,说清军无端搜查英国船只,还撕毁英国国旗,以此向叶名琛抗议,要求叶名琛放还水手,向英国道歉,并处分当时登船搜查的清军水师千总梁国定。

叶名琛并非什么都不懂。他在令人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认为既然亚罗号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就不应再受英国法律庇护。并且清军撕毁英国国旗一说,也纯属捏造。

因此,叶名琛给出的最终回复便是可以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同类事件,可以放回一部分水手(有两名水手确认是海盗),但是拒绝道歉。

见叶名琛不道歉,英国人索性也不装了,当即便出兵攻打广州。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5)

十九世纪的英国,就如同今天的美国。

当今天的美国指责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真的有。

当十九世纪的英国海军说要对你动武时,你最好有实力迎战。

否则,英国海军真的会开战,并且肯定会暴揍你一顿。

10月23日,英国海军越过虎门,进犯广州。

五天后,英军攻入广州城,并在对两个总督衙门进行一番劫掠后,扬长而去。

总督衙门被洗劫了,叶总督岂不是被英军俘虏了?

并没有。叶名琛不是这一次被俘虏的。他当时不在总督衙门。

英军攻城时,叶名琛无力抵抗,便只好求助于菩萨保佑。

当英军洗劫两广总督府时,叶名琛当时正好跑去庙里上香了,幸运逃过一劫。

事后,叶名琛见英军撤走,一面大呼万幸,感谢菩萨保佑。一面派人向朝廷报捷,说自己指挥得当,打死打伤敌军七八百人,现已逼退英夷。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总共打伤打伤英军523人。

如今这一场小规模战斗,叶名琛就敢上报毙伤七八百人,这种严重注水的战报,哪个正常人会信?除非是傻子嘛。

呵呵,巧了,咸丰就正好是这个傻子。

12月14日,咸丰皇帝收到奏折,他的第一反应是“大喜”,然后马上下诏,向叶名琛下达了一道在今天人看来,非常无语的圣旨:不必追击,给英国人留点面子。咱是天朝上国,要有气度,大人不记小人过。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6)

地方官员打了败仗,却向上报捷。皇帝对实际情况不仅一无所知,反而还以大国之君自居。

如此荒唐的朝廷,怎么可能不被列强爆锤?

1857年8月,英国国会在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向东亚增兵,扩大对中国的战争规模。

在英军的增援抵达之前,叶名琛见英军大半年没动静,便又向朝廷邀功,说这大半年以来,他多次打击英夷,先后毙坏英夷火轮船多只,伤毙夷匪无数,现在洋鬼子已经不敢来了。

然而,当叶名琛还沉迷于自己构建的大捷幻境时,英军就伙同法国气势汹汹地又杀到了广州。

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如同英国的跟屁虫。

之前英国要打击沙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兵三十万,屁颠屁颠跟着英国一起出兵,损失了9.5万人,打赢了克里米亚战争。

如今英国要打清朝,法国又跟着一起出兵。

不过,英法联军打清朝用不着几十万大军。

这一次,英法联军只出动了5700人。

但是,仅仅五千多人,对付清朝也足够了。

攻城战打响后,五千多英法联军只用一天时间就攻下了广州。

而菩萨这一次也没有再保佑叶总督。城破之后,他被英法联军活捉,并被英军押解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事后,消息传到京城,咸丰得知叶名琛被掳走,感觉莫名其妙。

不是说洋鬼子被叶名琛打跑了吗?不是说英夷、法夷被叶名琛打得不敢再犯我大清的吗?怎么突然之间,广州就陷落了,叶名琛就被俘虏了?谁能告诉寡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十几天后,咸丰终于了解了真实情况,顿感上当受骗,随之震怒,下旨罢免叶名琛,剥夺其一切荣誉。

叶名琛在得知咸丰对自己的处分后,羞愧难当,最终于1859年4月9日,客死他乡。

叶名琛的遭遇,可谓是清王朝的缩影。

若以传统士大夫的标准来看,叶名琛的素质并不算差。

他善于理财,知人善任,被英军俘虏后,仍不失气节,始终不降。

他如果早生几百年,也算是一代名臣。但生在晚晴,他只能算是个丑角。

清朝也是如此。若以古代王朝的标准来看,清朝统治者算是把专制统治的那一套玩明白了。算得上是历朝之集大成者。

但很可惜,碰上了西方列强,清朝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种反差表现,只能说是时代变了。

当清朝的统治者墨守成规,在旧赛道上庆祝胜利时,同时期的西方,已经进入了一条新赛道。

这种错位发展,就好比清末的一个读书人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正信心满满得准备参加科举,考个状元功名时,却发现朝廷把科举废了,不考四书五经,改考数理化了。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7)

英法联军拿下广州后,派代表到上海向两江总督何桂清发出照会,提出各自的要求,坐等咸丰派人来谈判。

但英法等了几天,只等来何桂要求他们返回广东的回复。

见清政府不想谈判,英法联军随即北上天津,准备直接找咸丰谈判。

1858年4月,英、法两国公使率军舰来到大沽口外。

与之同时,沙俄和美国公使也坐着本国军舰与英法联军会和,准备趁火打劫。

当然,趁火打劫是咱们的说法。按照美俄公使的说辞,他们是来充当“调停人”的。

4月20日,负责调解的美国使者向咸丰呈上了一封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的亲笔信。

信的原文是英语,使者知道咸丰看不懂,就事先翻译成了中文,内容的开头是这样说的:“朕选拔贤能智士,姓列,名威廉,任亚美利嘉合众国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之任。”

咸丰见信后,还没往下看,只看到开头的“朕”字就勃然大怒。蛮夷国王竟敢自称朕,实属夜郎自大,气死了,不谈了,开打!

直隶总督谭廷襄,直隶提督张殿元,天津镇总兵达年,山海关副都统富勒敦泰,通通都到大沽口御敌。

见咸丰不想谈,原本也不想谈判的英法联军随即开始备战。

1858年5月20日上午十点,战斗打响,英法联军发动进攻,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天津大沽口炮台。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8)

得知大沽口炮台陷落后,咸丰的态度立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立即任命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桂良和花沙纳奉召离京后,咸丰担心他们没有外交经验,会被英法谈判代表拿捏,便又任命当年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为副使,一同去天津谈判。

在被咸丰征召之前,耆英因为朝堂斗争被咸丰下旨革职圈禁。这次被重新启用,耆英很高兴,大呼自己翻身了。

然而,耆英还没高兴太久,英国代表便给了他一记棒喝。

什么情况呢?

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查获了大量档案文件。英军发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耆英多次欺上瞒下,在上报朝廷的时候,并没有如实向道光皇帝禀报英国的谈判要求。

因此,当耆英乘兴而来时,直接吃了闭门羹,英国代表表示拒绝与其谈判。

见事迹败露,耆英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后,咸丰帝也知道这件事,下旨将其赐死。

耆英上不了谈判桌,桂良和花沙纳就如同咸丰预想的那样,被英法美俄代表拿捏得死死的,对其所开列的条款根本不敢磋商,连一个字都不敢更改。

6月13日,桂良、花沙纳首先与沙俄驻华公使普提雅廷签订《中俄天津条约》。

在这个条约签订的前一天,沙俄还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近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了沙俄。并将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区。

五天后,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6月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分别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这四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八条:

1、列强公使和家属进驻北京;

2、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内地传教,清政府应一体保护。

3、四国公民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4、除之前开埠的五口外,预先增开营口、烟台、台南、汕头、琼州等口岸。待肃清太平天国后,长江一带再开放三个口岸;

5、分别向英国和法国赔款白400万和200万两;

6、列强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往来;

7、扩大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8、一年后换约,正式落实条约的各项条款。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9)

《天津条约》文本

四个《天津条约》签完后,英法俄美公使都很满意,于是各自撤兵回国邀功去了。

说到这里,你不觉得奇怪吗?

这么多不平等条款,为什么大清签得如此爽快?

如果这些条款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答应,咸丰事先为什么又要拒绝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条约都是桂良和花沙纳自作主张签的,他根本没有得到咸丰的同意。

当桂良等人在天津被四国公使拿捏时,北京城内的主战派官员和主和派官员正在扯皮。

主战派主张打,主和派主张谈。

但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未曾想过全盘同意列强提出的要求。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当时几乎所有清朝官员的态度都是不同意让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切跪拜礼仪遵照中国制度。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后来主导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奕訢。

所以,当咸丰看到桂良带回的四份《天津条约》时,直接就蒙圈了。

桂良,你吃了熊心豹子胆吗?谁同意你签字了!

见皇帝生气,桂良脑瓜子转得贼快,他马上说这些都是城下之盟,权宜之计罢了。等敌人撤走后,咱们就赖账。

咸丰被桂良一通忽悠,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这件事也就这么翻篇了。

事后,为了避免列强报复,咸丰从前线调回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令其到天津备战。

僧格林沁到了天津后,征召数万民夫兴建炮台,安置拦河设备,阻止敌舰深入,又集结了一万四千名精兵,加强巡逻。

1858年12月,沙俄首先找上了门,要求换约,确认先前允诺的各种利益条款。

咸丰派人一通忽悠,沙俄使者表示半年之后再来。

半年后,英法美三国公使组团找上门,提出换约要求。咸丰这一次故技重施,英法公使见清政府隐约有赖账的意思,便决定动武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舰队抵达大沽口炮台海域,并于下午三点突破了清军的第一道防线。

清军战前准备充分,当联军舰队准备突破第二道防线时,清军部署在大沽口两岸的炮台火力全开,将联军舰队打得狼狈而逃。

首战失利,英法联军调整攻击方向,出动一千步兵,乘坐小船登陆作战。

不过清军在陆地上也有准备,当联军冲上岸后,马上又遭到清军的炮击。

这两场战斗下来,英法联军总计有四艘军舰被击沉、六艘被击伤,93人战死,385人负伤。而清军的损失仅32人。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0)

前方报捷,而且是货真价实的胜仗,咸丰一下就精神了,随即也产生了飘飘然心态。

一些大臣的心态比咸丰还飘,扬言乘胜追击,推翻之前所有不平等条约,收复香港。

六个月后,英法两国联军卷土重来。

这一次,英国出兵一万二,总司令为格兰特,全权公使为额尔金。法国出兵七千,总司令为孟托班,全权公使为葛罗。

咸丰得知消息后,下令加强戒备,防备英法反击。

1860年3月8日,英法联军抵达香港。

正式开打前,额尔金和葛罗一起向咸丰开出最后通牒,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道歉,并归还上一年俘获的枪炮船只。

二,换约,承认《天津条约》的有效性。

三,赔款,向英法两国各赔偿军费两百万两。

面对列强的要求,咸丰还算比较清醒,他给出的回复是:钱可以各家赔一百万,但是道歉和换约没得谈。

相比于咸丰,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主战大臣就更激进了,一条也不答应,不服就干。

见清政府无意谈判,英法两国公使也随即正式对清朝宣战。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领大连湾,法军占领烟台。由此,英法联军封锁了渤海湾,并以大连和烟台作为攻击天津的前进基地。

得知大战一触即发,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第一时间跑来“调停”。

7月,英法联军173艘军舰,17000人,抵达天津大沽口。

得知敌人来了一百多艘军舰,僧格林沁自以为是地认为洋人长于海战,短于陆战。如果把联军引舰炮射程之外打陆战,必能一战歼之。

于是,清军在开战之前便放弃了大沽口北面的北塘口,给敌以可乘之机。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是打海战,还是打陆战,清军在列强面前都是渣渣。

8月14日,英法联军攻击塘沽,清军惨败。而联军的死伤可以忽略不计,仅1人死亡,15人受伤。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1)

塘沽失守后,僧格林沁带着大沽口南岸的清军往天津方向逃跑。

北岸的一千多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的指挥下,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在打死联军62人,打伤349人后,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8月21日,僧格林沁逃至天津。但天津无险可守,僧格林沁随即又继续撤退,决定在通州附近与联军决战。

8月26日,联军攻占天津,并建立傀儡政府进行管理。

见英法联军有久驻天津的打算,咸丰再次派出桂良进行谈判。

桂良见到联军代表后,无条件接受所有要求,即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再增加四百万赔款,并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谈判结束后,桂良回朝禀报。但由于咸丰认为英法联军云集天津,北京的安全无法保障,便要求联军先退到大沽口,然后再谈判。

很显然,英法联军是不会主动放弃天津的。所以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英法联军一面与清政府谈判,一面加紧备战,为攻打北京做准备。

9月9日,咸丰表示自己将御驾亲征,借以激励士气、安定人心。

但到了第二天,咸丰却派怡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去往通州,取代桂良,与联军代表巴夏礼议和。

谈判期间,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议和再次破裂。

载垣回去复命之前,接到咸丰手谕,大意就是说巴夏礼是联军谋主,算是首恶,有必要的话,把他抓起来。

当时的通州是清军的控制范围,见皇帝要求逮捕巴夏礼,载垣随即命令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39人逮捕。

抓了巴夏礼后,载垣给咸丰报捷,说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必乱。

在载垣看来,巴夏礼是很大的干部,类似于古代的军师。活捉了巴夏礼,英法联军就不战自溃了。

然而实际上,巴夏礼只是一个精于翻译的外交官罢了。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2)

巴夏礼

9月18日,也就是巴夏礼被逮捕的第二天,英法联军攻陷通州。

在拿下通州之前,英法联军与清军在张家湾大战了一场。

此役,清军总兵力超过三万,其中有一万人是蒙古骑兵。英法联军兵力约四千。

开战之后,英法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僧格林沁派骑兵抄袭英法联军的侧翼。

如果当时是1206年,一万蒙古骑兵抄袭四千步兵,必然是单方面屠杀。

但很可惜,当时是1860年,已经不是蒙古骑兵呼风唤雨的时代了。

当蒙古骑兵冲入战场后,立即遭到联军枪林弹雨的打击,瞬间倒下一大片。

僧格林沁见骑兵损失惨重,决定撤出骑兵,以步兵接防。

可是骑兵后撤时,由于马匹受到惊吓,竟然冲向了后面赶来的步兵队列。

于是,清军的阵脚顿时大乱,联军抓住时机,先以炮火猛轰,随后发起步兵冲锋,打得清军瞬间全线崩溃。

整场张家湾之战下来,清军死伤一千多人。英法联军仅损失三十多人。

拿下通州后,联军司令部给士兵一天时间抢劫,以此作为对清军逮捕巴夏礼的报复。

趁着联军在通州烧杀劫掠的空当,僧格林沁率军退守八里桥。这里离北京只有三十里,北京城最后的屏障了。

9月21日,八千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其中的参战部队约六千人,配有27门主力火炮。清军兵力近三万人。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3)

法军装备的12磅线膛野战炮

当天上午,双方展开对战。蒙古骑兵首先发起英勇冲锋。

至于冲锋的结果,可以说是张家湾之战的翻版。

当时一名法国军官记载了战场情况:炮火枪弹像打不倒清兵似的,甚至有时冲到我方大炮前三十来米。不过,炮火变得更加密集猛烈,将他们一一打退。

清军在连续的英勇冲锋下,曾一度打得法军步兵几乎要支持不住,几个阵地竟然让部分勇敢的清军官兵冲入。

但是,清朝渣到极致的肉搏能力,使得其在近战中根本占不到便宜。

几轮冲锋下来,清军骑兵要么被法军的枪炮打死,要么被法军的刺刀捅死。

当法军与清军对战时,英军用火炮轰击清军的炮兵阵地,并派出锡克骑兵以标准的欧洲式枪骑兵冲锋,对蒙古骑兵发动冲击。

这场骑兵与骑兵的对阵,不擅长近战的蒙古骑兵完败。

据一名锡克骑兵事后的回忆:“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

一名英国军官也说过类似的话:双方相撞后,蒙古骑兵被砍翻一片,看起来就像在打九柱球(类似保龄球)一样。

武器装备不如人,兵员素质不如人。就连一向自认为是杀手锏的蒙古骑兵也被英法联军的骑兵如同砍瓜切菜一般砍翻。

如此糟糕的战斗力,如何有取胜的可能呢?

最终,在英法联军的进攻下,清军惨败撤退,英法联军占领了八里桥。

根据事后盘点,英法联军的损失在30~50人左右。清军的损失在1200~3000人左右。

网上常能见到清军在八里桥伤亡过半,也就是损失一万多人的说法。但这一数字并不见资料记载,无法确认真伪。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4)

八里桥失守后,北京无险可守。

9月22日,咸丰见洋人即将兵临城下,毫不犹豫地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逃跑后,留守京城,负责善后的是恭亲王奕訢。

9月23日,英军公使额尔金和法国公使葛罗向奕訢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释放巴夏礼等人,并在通州签署条约。

奕訢拒绝释放人质,并要求联军先退到大沽口外,然后再谈判。

额尔金和葛罗见奕訢到了这个地步,还敢跟自己讨价还价,便扬言要进攻北京城、洗劫北京郊外的皇家园林!

10月6日,奕訢在反复斟酌后,同意了额尔金和葛罗提出的放人要求。

但由于同意的太晚,命令下达不及时,英法联军已经洗劫了圆明园。

10月8日,巴夏礼一行人被释放。额尔金见巴夏礼一行人遭到清军虐待,怒火中烧,决定以焚毁圆明园作为报复。

注意了,在英军焚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已经把圆明园内的珍宝搜刮了一空。

但额尔金得势不饶人,坚持要求把圆明园烧了。

对于额尔金的主张,法国公使葛罗和法军总指挥蒙托邦均表示不赞同。

不过,他们反对的原因截然相反。

蒙托邦认为焚烧圆明园会激怒中国人,继而导致谈判破裂。

葛罗则表示要烧就烧紫禁城,给中国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

三个人吵来吵去,最后确定先焚烧圆明园,然后再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就这样,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圆明园,被英军一把大火烧成了残垣断壁。

英军对圆明园动手时,法军也没闲着,与英军一起趁火打劫,导致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畅春园,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5)

10月18日,英军毁掉圆明园后,对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

通牒的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句话:如果咸丰皇帝再不同意签订条约,那么联军就将于10月20日焚毁紫禁城!

10月19日,咸丰皇帝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向奕訢传旨,同意和谈。

当日晚上,奕訢收到上谕后,表示同意英法一切要求,并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条约的内容是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并将赔款由四百万两增至八百万两。

事后,沙俄继续趁火打劫,在此前《瑷珲条约》的基础上,将原本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俄共管地,变为独有。

经此一难,清朝损失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于另一个“搅屎棍”美国,虽然没有单独与清政府再签定新合约,但因为美国在华有片面最惠国待遇,英法俄拿到的各种特权,美国自动享有,所以美国也获利颇多。

签完条约后,英法联军从北京撤军。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既然都占领北京了,为什么英、法不直接灭掉大清呢?

看过前面你就知道了,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根本管不了中国人,只能通过扶持傀儡间接控制天津。联军就来了那么点人,抢劫固然可以,但治理就完全谈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灭了清朝,其实不利于英美对华展开贸易。而留着清朝,持续割肉,这样才能让英法获利更大。

相比于英法,沙俄由于与清朝接壤,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移民,占地盘,并不会存在无法管理的现象。所以沙俄更热衷于侵占土地。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始末)(16)

回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完全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翻版。

清政府从头到尾都是稀里糊涂,从皇帝到大臣,无一不是昏聩至极。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的愚昧和落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由于被打得太惨了,清政府在隔年主动进行了洋务运动。

由于卖国卖得够彻底,清政府也获得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洋务运动加上列强的支持,这为清政府后来消灭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