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民国专用背景音乐(听一曲民国音乐)

民国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大历史”,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击最为激烈的时代,也是多元化的时代,五十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此投射了绚烂的色彩,开放的心态下,诞生了可贵的独立精神。因此,现代中国文明的框架,可以说就是民国时期奠定的。

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发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兴盛于三四十年代,和世界音乐并肩同行,既是启蒙时代,同时也是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最具中国特色,有着中国传统音乐和古老文化的烙印,但是,新的造血功能来自西方音乐和文化的刺激,如张爱玲所言,“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那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传颂至今的民国流行歌曲。

从民族独立到国家富强,《七子之歌》总让人热泪盈眶

对于《七子之歌》,大部分观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可能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晚会上,9岁的澳门女孩容韵琳用稚嫩的童声唱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那样一个举国期盼的特殊时刻,一首《七子之歌》拨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

复古民国专用背景音乐(听一曲民国音乐)(1)

其实,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美国留学时,看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大连旅顺,被西方列强占领,愤然写下《七子之歌》。同年6月,闻一多学成归来,抵达上海,而前几天上海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五卅惨案”。闻一多就将《七子之歌》提前放至《现代评论》上刊发。1925年7月4日,《七子之歌》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被收录《公民诗歌》一书。

岁月走过,《七子之歌》再度被关注,是在1998年年底,也就是澳门回归前夕。当时,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导演从闻一多选集中找了这首组诗,并决定把第一首《澳门》作为主题曲,请作曲家李海鹰谱曲。

从收到邀请到创作完成,李海鹰仅用了两天。在歌曲中,李海鹰采用了一些潮汕歌曲的元素,用音调的转换表达着孩子对母爱的渴望。

在创作时,李海鹰除了谱曲,还对原词进行了小小的改动,将“妈港”改成“Macau”。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达澳门,询问居民当地的名字。居民误以为在问庙宇,回答叫“妈祖”。葡萄牙人根据发音将其译为“Macau”,这也是澳门葡语名字的由来。

《送别》:道不尽人生如梦,诉不完离合悲欢

淡淡的笛音中含着离愁,幽美的歌词里藏着别绪,听起来令人百感交集。这是李叔同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

复古民国专用背景音乐(听一曲民国音乐)(2)

在写完这首歌之后几年,李叔同遁入空门,因而也常有人说,这首曲子是他告别红尘的前奏曲。“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佛香清晖间,仿佛看到弘一法师瘦削清冷的背影。

听一曲《望春风》,愿如一缕春风永远陪伴你

“思欲郎君作尪婿, 意爱在心内/等何时,君来采,青春花当开/忽听外头有人来,开门该看觅/月老笑阮怣大呆,被风骗不知”

复古民国专用背景音乐(听一曲民国音乐)(3)

这首歌首度传唱于1933年的日据时期台湾。由歌词可见,是写少女怀春的,据考证,歌词原是出自于《西厢记》“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歌以台语作词,旋律是传统五声音阶“宫”调式,别具一格。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将官话定为国语的国民党政府,一向对台语或台语歌曲不甚友善。于广播媒体或后期无线电视媒体上,无法成为主流的台语歌曲很快的没落。而依旧受到民间喜欢及大量传唱的望春风,仍受限于此项箝制而流传度稍稍遭到影响。历经多年,原唱已难再找到,但邓丽君版的《望春风》依旧“台湾调”十足。

也许,无论时间过了多久,民国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回首、缅怀的时代。听那个时代的歌曲,只是和那个时代的一次短暂邂逅。但或许,即便短暂,也能成为一段高雅的风景。在场民国烟雨里,还有许多打着伞从桥上缓缓而归的过客行人,等着我们初识相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