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湖简介(诗画江南活力浙江)

编者按:

在你眼里,浙江是什么模样?

浙江提出打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这八个字,道出了浙江浓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山水风光,鲜明的历史感与意向美,也体现了浙江人民始终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基因与传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

假如“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是一张明信片,你将如何定格它的画面,你会如何书写它的故事,你又想把它寄给远方的谁?

浙江新闻客户端将和生活在浙江与浙江籍的名人名家一起,描绘这张属于浙江的“明信片”,将它“寄往”全国、全球。

在他们眼中,“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原来是这样的……

浙江杭州西湖简介(诗画江南活力浙江)(1)

在初版《黄宗羲传》后记末尾,吴光别出心裁地落款下“青溪逸民严陵乡友”几字——青溪与严陵,两片吴光拳拳在念的土地,一处在新安江源,是他出生的故乡,另一处在富春江畔,他在那里长成少年。难怪他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有朋友来浙江,我就带他去严子陵钓台,然后往上游到千岛湖去。”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说起诗画江南,吴光一下子想到的还是桐庐的灵秀风光。溯江而上到七里泷,两岸群峰夹峙,渐似层层画屏,交错叠加,与曲折江水营造出一方幽静的天地。这段长20余公里的水程有富春江“小三峡”之美誉。新安江水库建设后,吴光从淳安搬迁到了桐庐严陵乡、如今的富春江镇,与这片山水产生了深深的情感。

七里泷的一关三峡,也因无数文人墨客的停留成为浙西唐诗之路上的一条“文化长河”。少年吴光酷爱寻觅古人的足迹,其中一位便是东汉隐士严光。严光字子陵,多次受光武帝刘秀之邀为朝廷效力,却绝意仕途,归隐山水,垂钓终老,严陵乡因此得名。后世敬仰他的高风亮节,留下众多赞美诗篇。如今“严子陵钓台”石牌坊背面的“山高水长”四字,便取自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中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吴光说,他名字里的“光”,正是严光的“光”——读中学时,他常去参观钓台,被严子陵不逐名利、坚忍不拔的风骨所打动,决心追随先生改名以自我勉励。吴光从此颇爱这“光”的寓意。他的微信名“晔如”,是已故心友吴战垒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赐的字,一直沿用至今,也有光明的意思。

吴光欣赏如诗如画的富春山水,更着迷于藏匿其中的精神宝藏。在他看来,严子陵文化奠定了桐庐的人文精神根基,但桐庐还有更多文化亟待全面地发掘弘扬。“严子陵钓台有西台东台之分,一般游客都喜爱在西台留恋赏景,西台是南宋名士谢翱哭奠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处,留下了《登西台恸哭记》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后来,黄宗羲还作了《西台恸哭记注》以诗证史。”吴光说,“这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圣地,但开发和宣传都还远远不够。”

做学术研究,吴光也特别注重考论史实。他曾牵头编著了2000余万字的古籍文献,为浙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史料贡献。他还很早就开创性地提出区分狭义、中义和广义的浙学概念。学术定义上,吴光持“中义”的浙学观:“我最早将东汉王充视为浙学的开山祖,他的实事疾妄、文为世用、多元兼容的思想,形成了浙学的三大传统,所著《论衡》引用者遍及各地。”

而他更具现实意义的广义“大浙学”观,则在时间跨度上把浙江学术传统与人文传统的渊源从东汉又往前推到古越,甚至到河姆渡、马家浜等史前文明。在内涵上,“大浙学”以南宋以来的浙东经史学派为核心,兼纳浙西之学,除经学、史学外,还涵盖宗教、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吴光特别强调:“浙江学人对天文历算的重视,反映出经世致用、力行实践的学术精神,所以我在编写《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资料选辑》十二册时,特意给科技史(历算学)留出了单独的一册。”

数十年广博而深厚的学术积淀,使吴光对当下浙江的宋韵文化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提起宋韵,许多人会联想到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吴光却把两宋文化的思想情操、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提到了宋韵的首位。他指出,哲学是宋韵文化的灵魂所在。比如北宋一代宗师胡瑗,主张“明体达用”的先进理念,创立的“湖州教学法”蔚然成风,在太学获得实践,后世如二程等著名思想家均出其门。从这层意义上说,胡瑗的思想可以视作宋韵文化的开端与正脉,在宋韵工程中应有更重的分量。

又比如,南宋文学艺术的极盛,以江南商品经济繁荣为支撑,其中重商思想的壮大功不可没。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主张“通商惠工”,发展工商业振兴国力,同时提出“崇义谋利”之说,对正统儒学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展开批判和重构,是宋韵文化图谱中的又一哲学基因。

进一步,吴光提出将“宋韵”扩展为“浙韵”深入研究。

他解释道:“宋韵文化限于两宋,且以南宋为主,是浙江文化的精彩片段,但不能代表整个浙江地区的哲学精神和历史精粹。”“浙韵”则扩展到了对整个浙江七千年以上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研讨,从“浙韵”的概念出发,能更好地以“大浙学”观厘清浙江学术文化的源流脉络,理解“韵”背后的精彩思想内涵。

“从宋韵到浙韵是一种历史的延伸与理论的扩展。浙韵包括了宋韵,但历史更悠久、范围更广大、思想精华更丰富、人文积淀更深厚。”吴光说。

“浙韵”的核心便是浙学。从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谋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黄宗羲的“经世应务”,再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吴光以“民本、务实、致用、包容、创新”提炼出一脉相传的浙学基本精神,它们铺就了千古江南韵味的灵魂底色,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时代精神的本源。

吴光一一例举: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批判虚妄”思想路线,最早来自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实事疾妄”命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能追溯到从越王勾践到阳明心学“政在亲民”的人文精神、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当代浙江创业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更以开拓进取的事功思想为学术“基本功”,是活力浙江经久不衰的发展动能。

治学,修身,济世,概括出吴光毕生研究儒学的情怀与追求——他期冀浙江能继续从浙学的厚土中汲取营养,而冠严子陵先生之“光”于姓名,他也身体力行浙学精神,涵养品德修为。吴光喜爱象征君子高洁的兰花。1995年春,他陪同几位从台湾来的教授在绍兴“寻兰”,几经辗转回到故乡淳安的千岛湖,才在林中偶遇那缕幽香。在后来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散文《寻兰》里,他特别记下了这次旅途中的感悟:

“世间繁花似锦,品类万千。而我最爱的却是初春盛开的山兰,是山野间那吸纳天地精华自然开放的野兰,那默默无言毫无矫饰的素兰,那散发幽香激励追求的幽兰……我真希望那些治史而有闲情者,为政而有逸致者,也能读读冯侍郎的《兰易》和《兰史》,庶几从中汲取一点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教益,使人格如兰之清,期德业似兰之馨。”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吴光题写的“似兰之馨”四字,如今悬挂在吴光家中客厅,而儒者心中那朵幽兰,早已悄然盛开,香溢满室。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人物山川】

吴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大使”。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跑遍大江南北,在世界各地参加学术论坛,宣讲中国哲学。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前苏联境内的大小国家,他几乎走了个遍。他还骄傲地说,自己是省内第一个走遍亚洲四小龙的学者,所以用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唱他的人生经历,他觉得特别亲切。

细说这些访学经历中的故事,已逾古稀的老先生机灵一笑,给记者讲了个他和外国教授“切磋”的轶事:

“有一次我在日本讲学,讲的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个九州大学的教授问我,您的特长是什么?我就老实回答,儒家和道家。结果他好像抓住了把柄,教育我说,佛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您应该也要了解。我答,我只了解点皮毛,但不甚深入,然后就把佛教怎么进入中国,怎么变成‘六家七宗’,每派有什么特点都和他谈了一遍。他听完惊讶道,您对佛教不是很熟悉吗?我还是告诉他,我只知道些皮毛。”

他又打趣道,自己曾总结出“世界华人的众生相”,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华人均各有所“好”,有好利、好动、好奇、好吹之别,而中国大陆的华人可谓“好礼”,“我们是礼仪之邦,不管是哪里的外国友人来,都把他们当作座上宾接待,这符合传统美德。”吴光说。

“尽心尽力,有为有守,成功不必在我!”在2009年的退休告别会上,吴光如是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一时传为美谈。潜心治学,却不居功自傲;平和谦逊,又充满文化自信。在吴光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位当代大儒的学识与气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