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讲述大国文艺范(文艺评论功勋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本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功勋》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我们摘录几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新时代的创作要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能量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新时代的电视剧创作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能量,要书写中华儿女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祖国大地的兹兹之念、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
电视剧《功勋》以深刻的笔触,精准地定位到每一位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紧扣爱国主题。“为了千千万万个二妞”——是李延年的肺腑之言,承载着“最可爱的人”以身殉国的伟大精神;“你怕谁就变得跟谁一样强”——是于敏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体悟,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必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令袁隆平数十年穿越千山万水,他的“禾下乘凉梦”是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恋;“隐姓埋名三十载,名利看得淡如水”——是核潜艇专家黄旭华这位“中国的脊梁”的人格操守;“像青蒿一样淡泊却情系苍生”——是屠呦呦厚德博爱的精神风貌……电视剧《功勋》以八个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故事,扣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弦,这是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彰显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为功勋立传、为历史画像、为时代明德的优秀作品。
《功勋》发挥中篇电视剧独特的审美优势,以紧凑的结构、典型的事件、细节的魅力,集中描摹功勋人物的苦难而辉煌的经历。功勋人物的故事,带领观众体会了普通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苦难与辉煌,激发了普通生活中难以激发的振奋、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勿将小悲欢当做大世界”,观众在《功勋》的审美体验中,突破了生活的小悲欢,于崇高的大世界中获得了精神的净化,提升了思想的境界。如马克思所精辟阐述的那样,我们为“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同时,《功勋》还以成功的艺术实践为濒临消亡的中国中篇电视剧创作在新时代再现独特的审美优势,重放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光彩,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生路。
郑晓龙(电视剧《功勋》总导演):捕捉每一位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
经过两年的创作打磨,电视剧《功勋》在今年国庆节前与观众见面了。
这是一次极具挑战的主题性创作。八位功勋人物事迹丰厚,观众耳熟能详,而电视剧篇幅有限,如何通过人物、情节、画面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重点拍什么、怎么拍出新意,怎样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是一重挑战。 《功勋》包括八个单元故事,八个剧组,整个摄制团队超2600人,如何做到既有整体性又有各自的风格?这又是一重挑战。
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创作者的目标都是要拍出观众喜欢、老百姓爱看的作品。要用讲得好的故事,让人记得住、让作品传得开。随着剧集播出,观众在各个平台留言“感动” “致敬” “泪目” “破防”,这些反馈让我们特别欣慰,创作者的用心,观众感受到了。
回顾《功勋》的创作过程,我的体会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品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功勋们自带光芒。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平凡人生中创造出的不凡功绩,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首先他们是感动中国的功勋人物,其次才有我们感动观众的故事。
第二,做好解题和破题的工作。每个功勋一生中都做过很多事,写什么?不写什么?根据什么进行素材提取?我们回到源头,努力去理解国家以最高规格、最高荣誉褒奖英雄模范的深意:表彰功勋,就是要弘扬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要为大众树榜样,为国家立精神!理解了这点,我们就找到了解题思路,也找到了破题的切入点,那就是“高光时刻”。此外,我们还必须找到每个功勋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这样才能创作出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功勋人物形象。
第三,我们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核心要求两个字:真实。不仅是细节真实,如服装、道具、场景等都要尽力还原;还要有时代的真实感,人物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都要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年代,不刻意拔高,不喊空洞的口号,不搞伪激情,既要写出不平凡人的平凡,也要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由此,我们约定一致的基调:各个单元都要努力抓住每个功勋人物的精神内核,着重塑造好人物,写好人物的成长,一定要让观众觉得功勋人物也是血肉之躯的平凡人,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第四, 《功勋》的创作离不开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这是一次中国电视剧人集体努力的创作。
赵彤(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融非凡于平凡、融超常与家常于一体
世代出英雄,英雄有世代。 《功勋》所书写的功勋人物, “是千千万万为了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具有鲜明时代标志的英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勋杰。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行和中华优秀儿女为什么好。
《功勋》的英雄叙事别开生面。在寓非凡于平凡之中、融超常与家常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中, 《功勋》向观众展现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共和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时的奋斗历程。他们都渴望着国家强盛的到来,如于敏所言“我们造的是国家的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他们都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如张富清告诫子女“人只要活着就要关心国家大事”,或如袁隆平写下“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题词。他们都立足在阵地、基地和田地,寄意寒星荃不察,敏于事而讷于言,在兀兀穷年中孜孜以求。黄旭华研制核潜艇前后历经30年,屠呦呦以大海捞针的“笨功夫”验证民方数百个,申纪兰的口头禅是“我能受”,于敏借古抒怀的一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功勋》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坚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今天,在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时,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无上光荣,这是前贤心胸,更应是后来者的襟怀。
编辑:范昕
策划:王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