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区(深圳探索建设低碳城市)
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第四,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洁电源装机占比近80%,绿色建筑超1.4亿平方米;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全市上路行驶的新能源汽车超过50万辆;2021年PM2.5平均浓度取得新突破,为1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跻身全国前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区
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第四,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洁电源装机占比近80%,绿色建筑超1.4亿平方米;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全市上路行驶的新能源汽车超过50万辆;2021年PM2.5平均浓度取得新突破,为1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跻身全国前十……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重镇,深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发力数字化、智能化与人文生态,破解空间、资源、人口、环境难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处于我国各大城市最低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产业低碳特征更加鲜明,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低碳发展环境更加完善,成为全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超大型城市, 先后获批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的城市名片,绿色发展动能强劲。
数字经济助力特区低碳转型
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建立碳普惠机制,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证减排量交易品种,鼓励组织或者个人开立公益碳账户,购买核证减排量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量,实现自身碳中和。
当前,“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消费的拐点已经到来。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圳先行先试抢抓机遇,打造绿色发展的“深圳样板”。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数字经济助力。深圳利用经济条件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互联网科技力量雄厚、大数据开发便利等优势和特点,优化数据信息采集功能,发挥数据聚集效应,实现低碳行为数据的高效采集、汇聚和量化。
今年是深圳碳市场开市9周年。自开市以来,深圳碳市场流动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碳配额累计成交量6570万吨,成交金额14.63亿元,以约占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12.81%的交易量和11.33%的交易额占比,名列全国前茅。与此同时,深圳碳市场运行以来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管控制造业企业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40.29%,增加值平均增长61.64%,实现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双重下降,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碳增长。
数字经济在推动我国达成“双碳”目标、实现零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深圳,低碳转型正与数字经济不断“擦出火花”,通过各类场景的打造,构建起了全民参与的碳普惠体系,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通过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公益等节能减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均可量化转换成碳积分。
深圳还在国内率先探索打通个人碳账户与碳交易市场,去年末上线的全国首个碳普惠授权运营平台“低碳星球”,就将用户参与的公共出行行为,科学核算成二氧化碳减排量,积累相应碳积分,为碳数据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记录,确保了数据存储的安全高效,形成了低碳行为数据聚集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的“双联通”体系。
在特区深圳,数字经济还助力传统企业和行业进行低碳转型。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和企业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转型升级与产业链结构的优化。
记者从深圳地铁集团了解到,2021年,深圳地铁全线网全年累计运送乘客21.7亿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0.4%。按照《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测算,相比一般市内出行,乘坐地铁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地铁单日通行人次减碳量超过2000吨,2021年全年共实现碳普惠减排量78.4万吨,相当于3.92万公顷林地的一年吸收量。
此外,深圳还在城市轨道建设中启动绿色节能科研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践智慧照明、光伏发电、智慧控制等理念,为节能降耗“添砖加瓦”。
智能化提升城市智慧碳运营能力
在深圳龙岗区,一座规模达2平方公里的“双碳 ”产业新城引人注目。近年来,华侨城集团旗下的深东集团联合龙岗区政府在这里建设了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低碳城滨水公园、零碳公园和一个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社区等多个项目。
记者走进片区内的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这个由云碳智慧中心零碳运营的社区由新桥世居客家围屋有机更新而来。新桥世居属清代建筑,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曾获评“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华侨城深东集团总规划师白鹂介绍说,云碳智慧中心这个“社区大脑”对整个社区的碳源分布、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总量控制,通过动态的碳大数据管控能力,形成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全社会碳清单。
据了解,这个项目开发了国内首个社区近零碳智慧管理平台,智碳中心作为零碳社区的“智慧大脑”,依托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实时在线管控社区能源、设备、光伏、碳排放、碳足迹等数据,形成了一整套碳排放计算、碳积分发放和低碳活动运营的智慧平台。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表示,目前,近零碳排放已经成为企业入局“双碳”赛道的切口。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双碳”建设中,结合大数据和云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化等优势,成为“双碳”赛道中的新亮点。
历经十年绿色化发展探索,总规划面积53.4平方公里的深圳国际低碳城,目前已初步形成低碳产业聚集效应,汇集了一批优秀企业和创新平台,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金融机构碳金融合作项目纷纷落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载体。
走进深圳国际低碳城,青山环绕,河谷穿流,优美的自然生态中,生活社区、工业园区整齐排布,处处可见低碳元素:低碳会展中心、体验中心等地标建筑林立;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开通;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云”、净零能耗建筑、零碳公园、零碳社区等一批集成了200多项先进低碳技术的应用示范项目已经建成。
随着低碳产业的渐次落地,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实现“华丽转身”:片区内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5家,规模以上企业314家,产业能耗水平十分亮眼,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更低至0.073吨标准煤/万元,领跑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实体不断壮大。2020年,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163.02亿元,较规划初期2012年的54.07亿元增长108.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96亿元,较2012年的29.78亿元增长63.18亿元。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深圳唯一一个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质的重点发展区域。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融汇而成的智慧内核,推动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综合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GIS等技术,实现辖区内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可视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信息化,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动态管控工具,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智慧碳运营能力。
从人文生态视角建设碳中和社区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是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圳市在建设碳中和社区时,除了注重节能和建筑碳排放等硬实力之外,还关注到人文生态软实力的提升,将碳中和社区建设与激活本地文化、改善社区微型生态环境、基层治理、党建等结合在一起,在社区层面进行创新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社区是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区创建单位。这里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绿意葱茏,被誉为“三面青山环碧海,银滩秀峰半城湖”,社区独特的海洋文化生态价值,近年来也得到人类学研究者的重视。盐田区通过净山净滩、零废弃生活、社区共建花园等行动,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厨余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文忠说,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生态环境领域也承担着引领示范的历史使命,正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生态学者南兆旭,最近在深圳推动设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目前首批20个遍布深圳的微型自然保护地规划已出笼,有的小的保护地就在社区中。他说:“人与其它两万多种生命在深圳这个城市是共存共生的,包括一鸟一虫,一草一木,更包括蓝天绿水。我们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关注这样一些很小的生态共存区。”
北京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教授也认为,“双碳”、生态、环保之类的话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自然科学、生物学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人文社科类话题,没有人就没有生态,“双碳”技术只是手段,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人文”的培育和支持,改变人的行为。这在当前更是一个基层治理问题。“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实现近零碳,社区除了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还要从人文生态视角出发,发掘碳中和社区建设新思路。”
万科公益基金会近年来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组织了多种活动不断推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在不断提高“硬件”、技术开发与突破的同时,在碳中和建设中更重视“软件”与“人文”的培育和支持。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万科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深圳大梅沙碳中和社区建设,聚焦社区生活废弃物,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地资源化处理方法,在万科的梅沙园区开展黑水虻处理站 堆肥技术研发,取得显著的引领作用。基金会还从提升社区生物多样性、社区文化挖掘入手,与基层社区治理和党建引领相结合,推动大梅沙社区居民参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建近零碳排放社区,取得不小的进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