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泉眼无声惜细流(读唐诗三百首8佳人)

唐诗三百首泉眼无声惜细流(读唐诗三百首8佳人)(1)

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8首,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老实说,刚看到这诗的时候真的是被吓倒了,这可是我读《唐诗三百首》以来,最长的一首了,可怎么背呀?我可是立志背熟每一首诗的哦。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得走完呀。好在没给自己规定学完每首诗的时间,就学习愚公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然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的层次、深刻领会了诗的意思之后,竟然很快也就背下来了。

还是那句话,很多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难,我们往往是被自己吓到的。

[原文]

佳人

杜甫 〔唐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白话译文]

一位容貌绝伦美丽女人,孤独地住在幽深的山谷。

自称出身名门清白女子,飘零沦落在荒山野林中。

当年关中一带战火连天,自己的兄弟也惨遭杀戮。

官高禄厚又有什么用处,连骸骨都没能收进坟墓。

世态人情厌恶衰落的人,万事就像那摇曳的烛光。

薄情寡义的丈夫厌弃我,爱上貌美如玉美丽新妇。

夜合花尚知道花开百合,鸳鸯鸟双栖不只身独宿。

丈夫眼里只有新人笑容,哪听得到我的悲伤啼哭。

大山里的泉水清澈明亮,出山后泉水就染上污浊。

等待侍女变卖珍珠回来,牵起藤萝修补破漏茅屋。

不去采摘鲜花装饰鬓发,喜爱翠柏坚贞尽情摘采。

寒风吹动我薄薄的衣衫,日落黄昏我斜倚着青竹。

[注释]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杜甫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诗歌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

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

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背景。佳人貌美品高,因为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家道败落。同时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第二段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为娘家败落,寡情的丈夫另结新欢,抛弃了她。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新”与“旧”、“笑”与“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历历在目。引人无限同情,“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也因而流传千古。

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却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前四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

后四句则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诗句暗示读者,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品质高洁。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却以一幅画面戛然而止,非常高明。读过这首诗的人,脑海里都会深深刻印上这样的画面,难以忘却: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秋风中、黄昏里,背靠着一丛修长的竹子,满眼哀愁。

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比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杜甫的这首诗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