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古人(古人的丁忧与)

疟(nue4)不病君子,病君子正为疟耳;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谢安梦鸡而疾不起,因太岁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将属纩(zhu3kuang4)、将易篑(kui4),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lu4),皆言人之已亡。亲死则丁忧,居丧则读礼。

这是“疾病死丧”章的第二段,知识点很多哦。

01

疟不病君子,病君子正为疟耳;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第一句就很绕。

先解释下什么是“疟疾”: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中医认为的疟则不同:《素问·疟论》: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疟有风,寒,暑,热,湿,食,瘴,邪八种。久疟腹有痞块,名疟母。独寒不热为牝疟,独热不冷为牡疟。发无期度为鬼疟,先寒後热为寒疟,先热後寒曰温疟,热而不寒曰瘅疟,卽脾疟。皆痰中中脘,脾胃不和所致。

“疟不病君子”语出《世说新语》,是个很短小的故事,但寓意不简单:说西晋年间,有个人生了病,家里没钱,他的儿子便到主人家乞药。主人问:“你爹得得什么病?”男孩说:“疟疾。”主人听完就一皱眉头,说:“你爹是个仁德君子,怎么会得疟疾呢?”男孩答道:“正因为能祸害到君子,所以才叫疟病啊。”

这个故事涉及到两个点:一个是主人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得病,得病的人必然是“缺德”了,而儿子急智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其次这种单一答案、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经过几千年其实也没得到什么进化。

初出茅庐的古人(古人的丁忧与)(1)

占卜能解决疑惑,如果人人没有疑问那也就没有占卜这个行当了。人类对自我、环境、未来、未知等无时无刻都会有疑问产生并面临选择,所以产生了卜卦、堪舆、宗教、哲学。。。当然,也正是人类这种不断解疑、探索的精神使得人类不断进步,但进步的是科学。在精神层面上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大的进化。

初出茅庐的古人(古人的丁忧与)(2)

02

谢安梦鸡而疾不起,因太岁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谢安病中,梦行路十六里遇鸡而停止,悟到自己鸡年将会重病不起;楚惠王待人有厚德,虽然吞吃了蛭而生病,但不久便痊愈了。

谢安梦鸡:又叫“白鸡之梦”。晋代谢安梦见乘坐桓温的车子走了十六里,看见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了。不知何意。后来谢安接替桓温任宰相,过了十六年忽然得病,谢安才悟到:“原来十六里意味着十六年,见到白鸡而停止,意味着酉年,我将一病不起了。”不久果然病死。太岁之在酉是说谢安在酉年犯太岁,“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

楚王吞蛭:楚王吃饭时吃出一条水蛭来,想吐掉又怕厨师因此获罪,就勉强吞进去而得病。令尹知道其中的缘由,就对楚王说:“大王有这样的德行,此病不会有什么伤害。”后来果然好了。这里讲德行丰厚之人会逢凶化吉,正好和上面的“疟不病君子”相对应,真有德还是伪有德?

初出茅庐的古人(古人的丁忧与)(3)

03

将属纩、将易篑,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皆言人之已亡:“将属纩”、“将易箦”都是人将死亡的意思。“作古人”和“登鬼箓”都是指人已经死亡了。

将属纩:“属纩”,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属,放置。此一仪式称为“属纩”。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

将易篑:据《礼记•檀弓上载,春秋鲁国曾参临终,以寝席过于华美,不合当时礼制,命子曾元扶起易。既易,反席未安而死。“易篑”即调换寝席。后因以喻将死。

做古人、登鬼箓:箓:簿籍。鬼箓:迷信者所谓阴间死人的名簿。

04

亲死则丁忧,居丧则读礼:父母亲去世称为“丁忧”,居丧时应当读礼。

丁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给假日。

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在丁忧期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守孝三年期间不得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

丁忧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对父母晚年要尽心尽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就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是人性本善的维护。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是最重最大的,如果我们连父母的恩情都忘了,你让他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那怎么可能。

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

这件事的结果是复杂的。对于张居正,夺情一事让他愈发自我膨胀,开始了从贤相到权臣的转变;对于万历,长大以后觉得自己被张老师骗了,拿夺情做文章,将死去的张居正抄家夺爵、子孙流放;而对于大明朝来说,由于万历记恨张居正,导致初见成效的张氏改革人亡政息。

史家尝言“明实亡于万历”,追根溯源,张居正在权力与孝道之间的迷惘,竟成了引发明末大风暴的那对蝴蝶翅膀。

初出茅庐的古人(古人的丁忧与)(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