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业科技之乡大美寿光经历(春天也可以是收获的季节)
新华社济南3月24日电 题:春天也可以是收获的季节——山东寿光崔岭西村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王念、张志龙、张力元
农历二月,仲春时节,大江南北拉开春耕备耕的序幕之际,崔岭西村却已经迎来了今年的第一茬收获。当地村民说,找对了发展的路子,时令不再一成不变,春天也可以是收获的季节。
走进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记者看到,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崔岭西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过去种菜看老天爷“脸色”,如今依靠科技,村里的1500亩地里“长”着360个蔬菜大棚,年产万余吨果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村民崔江元的西红柿大棚占地2亩多,今年已经结了1万多斤优质果,地头收购价每斤10元。头茬果刚刚卖完,收入超过10万元,第二茬又挂满了一排排绿色的枝蔓。
崔岭西村村民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里(稻田镇党委供图)
“我这个大棚里种的西红柿是‘崔西一品’,当地培育的优质品种,酸甜可口,特别受欢迎,运到城里每斤能卖20块钱咧!”说起种植西红柿的门道,崔江元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大棚的温度和湿度都有讲究,自从用上了智能化设备,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很容易掌控,根据监控显示,在手机上就可以调整。“现在还采用熊蜂授粉方式,工时投入也大大减少了,果子的甜度更高,营养成分和口感更好。”崔江元说。
在崔岭西村,全村的果蔬大棚都有水肥一体机,更先进的还安装了智能放风机、智能雾化机和智能植物生长灯。村民们自豪地说,一个大棚就是一个“绿色工厂”,通过手机随时察看蔬菜长势,实现滴灌浇水、通风、补光温控灯,在家里动动手指就把多数农活干了。过去夫妻两人最多能管理2个60米长的大棚,现在可以轻松管理3个100米长的智能大棚,亩产量和收入提高大约30%。
崔岭西村现代化智慧农业园区俯拍图(稻田镇党委供图)
崔岭西村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果蔬,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村党支部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几经调查和比较,选定西红柿为特色品种,兼顾其他菜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果蔬越种越多,销路却成了问题。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当年的艰辛历历在目:好不容易种出来的蔬菜,天不亮就去大棚里采摘,用板车拉着去附近卖,但市场销量有限,价钱时高时低,有的菜1斤只能挣一两分钱,还有的根本卖不出去,烂在筐里。
如果只是埋头种菜,而不打通销路,菜农与市场之间便隔着千山万壑,产业兴旺将成为一句空话。崔岭西村党支部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2014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收购村民的优质果蔬统一销售,下定决心带领村民抱团形成合力,硬闯也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告诉记者,只有想得到,才可能做得到。当年,村干部带着村民去各地摆摊,不再限于周边,他们把蔬菜摊子摆到了济南,还摆到了武汉、深圳等地,最远到过满洲里。崔玉禄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把菜发过去,找到当地农贸市场租个摊位,逢人就使劲吆喝,‘这是山东寿光种的,您买点尝尝吧,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就这样用最笨的办法推销蔬菜。”
崔玉禄感叹,有时候笨办法就是最有效的办法,靠着过硬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崔岭西村的果蔬渐渐打开销路,进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市场,并通过边境贸易销往国外,一些果蔬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成为固定客户。
崔岭西村村民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打台球(新华社记者王念 摄)
面对疫情,因为早有合理的市场布局,崔岭西村的果蔬仍然不愁销路。
记者在崔岭西村鲜果集散中心看到,一些“下棚”的村民兼职当起了打包工人,熟练地将一个个甜瓜装进防震包装袋。这种甜瓜皮薄肉脆,糖度不低于16度,深受消费者喜爱。集散中心蔬菜分拣瓜果部经理崔洋洋忙着安排装车。这时,崔洋洋的手机又响了,他对客户解释说:“真的加不了单,一天只能供2万斤,最快也得明天发货。”
“明天会更忙,但是忙得开心,忙得踏实。”崔洋洋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