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宫夜宴到龙门金刚)
导读:七夕前夜,河南卫视不负众望,又带着爆款来炸场! 飞仙与金刚齐聚龙门石窟,花木兰与戚家军同场保家卫国,飞天梦与航天梦在此碰撞……一场“七夕奇妙游”,以奇幻、奇妙、奇绝的形式展开,让我们在惊叹传统文化、为河南卫视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为其别具一格的心思所感动。 在《七夕奇妙游》上映次日,观察者网就节目中的创意呈现,采访了本期节目总导演路红莉。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开场“王炸”
观察者网:一开场就是放大招,端午是《祈》,这次是《龙门金刚》,有网友就调侃你们这一出场就是“王炸”。这么安排是有什么深意吗?
路红莉:我们一般在编排节目时,侧重于把比较吸引观众的节目往前放。再就是因为我们前期释放出了很多拍摄花絮,太多人关注《龙门金刚》这个节目了,大家都非常非常好奇这个节目拍摄出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它的呼声特别高,所以我们也就顺应大家的期望,把这个节目放到了最前面。
观察者网:《龙门金刚》这节目运用了众多特效,呈现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视觉盛宴,不过也有一些观众反馈“特效过多”。在舞蹈与特效的结合问题上,你们有哪些考量?
路红莉:其实《龙门金刚》录制完成之后,我们编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将实景舞蹈和比较写实的后期抠像特效相结合,另一个版本就是以特技为主。两相结合,这里面确实像观众说的,有一个度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龙门金刚》这个节目里头运用一些AR(增强现实)特技,主要是有这么些考量。
首先,这个题材给了你制作这些特技的空间。它可以去想象,可以让飞天真的飞在空中,可以有一些强化,比如说360°环绕定格拍摄——一个动作特别美,“啪”地一下跳起来的时候,一个360°的拍摄,展示你的这个动作过程。也就是说,这个题材本身为你提供了大胆、浪漫的想象空间。
其次,我们在《龙门金刚》的创作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有遇到一些难题的。大家看到的龙门石窟的金刚雕像都是特别威武雄壮的,但这种是经过艺术夸张的,真正由演员来演的时候,演员的体态和体型,你只能强化,无法完全改变成那个样子。那你如何在你的作品中去强化、传达龙门金刚的这种力量和守护感?依靠镜头和AR。
我们在做特技时,会用一组镜头展示造型,造型要跟石刻展示的一些形象对比对接;再就是用一组特效强调我们演员的局部,比如眼神、雕塑感、动态动作。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是非常考究、有据可依的——都依据龙门石窟里金刚的动作。
大家看到舞蹈后场景上有一些气势雄壮的金刚,都是强化动作后再通过镜头、AR表现出来的结果。这些金刚的形象,我们也不完全拘泥于现实情况,会有一些夸张,在强调金刚形象的基本元素的同时,会融入一些具有现代感的元素,用一些现代的视角去演绎金刚的形象。
实景拍摄非常受限,当一些想法不能完全在实景拍摄中实现的时候,后期制作中AR技术就进入了。但是,大家能看到,基本上实景拍摄在我们的节目中还是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的,因为我们展示的就是龙门石窟的美。现在AR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我们也没想要炫技。
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把握着一个原则——科技赋能,即科技为内容服务。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归根结底展示的是节目内容,展示的是传统文化。
包括到最后给龙门石窟上色,我们也是这种考虑。晚上的龙门石窟很漂亮的,灯光打的效果非常好。当时我们就非常激动,在跟专家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就问了石窟原来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些雕像原来刚建成的时候都是有颜色的。
像奉先寺它原本也是有殿的,我们原来还做了一版,把大殿的顶和檐都复原了,但最后出来的作品还是没有加上这些木结构。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奉先寺固有的印象不是这样的,固有的印象都是现在看到的石窟的形象,如果改变太多,观感会不一样,可能也会没有在原始的基础上上色来得震撼。所以我们就把那个顶拿掉了。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反复地在推敲。如果说《龙门金刚》这个舞蹈去掉AR技术,完全就是以实景拍摄和舞蹈为主的话,可能就看不到现在许多我们想赋予这个节目的奇思遐想,也就是想象力会受限。第二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可能会凸显不了我们想塑造的金刚形象的特质,我们的特技手段就是为了去强化我们想要传达的金刚的这种威武雄壮、这种力量、这种守护。
观察者网:有时网友看到一些特效,会调侃“经费在燃烧”。之前几期,大家常能听到河南卫视“经费不足”的说法,能否问下,现在得到这么广泛的重视,经费会相对充足些吗?
路红莉:实际上我们每期节目的经费制作是有一个范畴的,并没有因为节目火了,之后投入的经费就大了。
我们的节目没有什么明星,这会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然后,节目靠什么来赢,来吸引大家?我们不是靠演员、明星来加持,我们所关注的其实就是文化。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摘取大家感兴趣的点,加以着重表现,这其实才是我们最重视的东西。
这东西它花不了多少钱。比如我们从《东京梦华录》中找到关于乞巧节风俗的展示,这个不需要多少经费,它只是一个知识点的切入,它靠的是创意,靠的是文化内涵的衬托。要是靠明星,我们那点制作经费请不了几个。
观察者网 :您刚提到靠文化衬托,现在很多小孩子偏爱看动漫之类,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兴趣缺缺。我们看到系列视频里多次安排了戏曲节目,《五世请缨》中四位佘太君登场,致敬边防军人,一句“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门忠贞”让人共情;这次《爱》除了豫剧,剧种也拓宽到昆曲、越剧,我看有网友在节目下评论,说以前自己不喜欢看戏曲,现在变了。对于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你们有什么心得吗?
路红莉:这也是我们制作节目时的一个考量。把戏曲往上放,怎么放?我们在做节目研讨的时候,觉得爱情肯定也是要表现的。那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我们就想到了最中国的艺术形式——戏曲。我们来讲什么故事?我们就筛选了最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这些最经典的爱情故事用哪段戏来做载体?我们就想到了将这些爱情故事表现得最好的剧种——《牡丹亭》肯定要听昆曲了,《梁祝》肯定是越剧的表现最好,《白蛇传》是我们豫剧“常派”常香玉老师的经典唱段。
一句话说来,就是用最中国的艺术表现、最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和它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来表现中国式的爱情。这是当时创意的一个路子,浓缩精华。
大家看节目,不知道有没注意到我们的一个创意点,一上来就能看见一句念白——“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你不来看看中国戏曲,你都不知道我们中国戏曲有多美多璀璨,我们这种古老的艺术有多么的好。
节目很短,5分钟,我们可能讲不了戏剧有多少、有多好,但是我们能打开一扇窗,让你来了解、感受中国戏曲的美。你看到了,才有兴趣去进一步了解中国戏曲,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七夕回归“女儿节”
观察者网:让“七夕”从所谓的情人节回归“女儿节”的传统本意,这想法是怎么来的?
路红莉:单单爱情已经承托不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了,这个是我们共同从七夕文化里挖掘出来的,我们要改变大家把七夕只和情人节挂钩的印象。七夕不单纯是情人节,“中国情人节”实际上是商家营销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其实就是个“女儿节”。
你想想我们作为中国女性,从姥姥到妈妈到女儿,再到女儿的女儿,一代代中国女性的这种善良、心灵手巧,一代代寄托的那种愿望,我们想呈现出来其中的美。通过什么来呈现?民俗。
别看这节目是以古代的形式呈现民俗,实际上它是一个现代女性的视角,表现出现代女性自尊、自爱、自强的一面。《给女孩》这首歌,也是我们想要给女孩子说的话,就是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存在,面对一切困难,你一定要有你的坚守。
观察者网:当下女性选题其实很难把握,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画面,可能就会引来争议。但是“七夕奇妙游”目前来看广受赞赏,不仅是因为让七夕回归“女儿节”本意,也因为展现了女性文能上九天、武能征沙场的一面。在素材把关上,你们是如何成功做到博得满堂彩的?
路红莉:我们的节目没有用那些非常漂亮的明星或网红,你看我们参与拍摄的演员的主体大概在13~19岁之间,她们基本上都是素人,比如合唱的那些小姑娘,都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自河南各地。在选择特写镜头时,若按传统观念,她们的外表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们一站在那,我觉得大家就会被她们清纯甜美的笑容所感动,你能从中感受到她们的那份喜悦、那种自信,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形象不是特别重要了。
在排练现场,小姑娘们一开始很紧张,毕竟第一次上电视,不知道该怎么弄。那时我和责任导演程红梅程导就跟她们说,“你不用演戏,你只要开心地笑,展现你最本真的一面,就能吸引到大家的眼球,就能让大家感受到女孩子的美。”当这些姑娘真正放松,真正地去展现自己的美,我觉得我们就成了。美好的笑容背后,就是一种自信。
你看我们在节目中间有展示那些风俗,有七夕的投针乞巧,还有一些琴棋书画乃至美妆,其中的女性也都是很自信的,你能从她们脸上看到洋溢出来的青春和幸福。其实现在的女性也是,漂不漂亮已经不重要了,你自信、自立、自强,这股劲儿就足以吸引人。
观察者网:我觉得这点特好,虽然这只是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节目,但你们传达的意思能感染很多女性,这份意义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
有个问题,《唐宫夜宴》和《祈》都是由女性班底打造,而这期“奇妙游”首次让男女导演合作,可以看到相应地,《龙门金刚》既有飞天也有金刚,表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当然,几个节目也都很优秀。除了这一不同,性别差异在打造节目过程中还会带来哪些区别,您能否结合自己经历,分享一些观察?
路红莉:我们这一次设置的是双导演制,我们的全媒体策划中心是有意这样安排的。在考量的时候,七夕节原来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讲爱情、讲浪漫,当时我们的领导就在想能否用男性、女性两种不同的视角共同来看一下爱情,看一下七夕节的文化。
在整个节目中,我们其实也是这样子去做的。比如说《龙门金刚》这个节目,在拍摄、编排上,女性可能会对男性美的发觉更敏锐,而男性可能会对女性美的展示,比如线条、服装,他可能会更关注。两相结合,我们的七夕节视角就会更丰富,进而也使得呈现的内容更丰富,不单单展现女性的自信和美,也有家国情怀,有大漠铁骑等等。
我觉得这一次双导演制真的特别好,我们俩确实是各有所长。李鹏导演一直担任我们这几期节目的视觉总监,他特别擅长后期AR技术的运用。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做了这么多年的电视文艺工作,我也有一些比较侧重和擅长的领域。我们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
在现场,我们会经常让对方从另一个视角帮忙把控一些东西。比如现场的舞蹈出来后,我会告诉他“我其实想重点凸显这一点,但我觉得不够,怎么办?”我们就会一起想别的办法。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创作工程中相互刺激,相互给予灵感,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我觉得很愉快。
节目昨天播出,我们上午还在争论一个镜头,争论点就是那几个黑白造型的金刚近景镜头的几组切换,都想尽善尽美。
·不担心“江郎才尽”
观察者网:您最开始提到你们会提前放出幕后花絮,我从昨晚到今早都在刷网友评论,看到一些评论说“河南卫视真的好憨”,几乎提前把亮点都剧透完了,这样容易削弱观众正式看到节目时的惊喜感。你们担心过这一点吗?
路红莉:当时没有这种考量。网友对我们节目的关注度确实特别大,大家特别想看到你幕后是怎么拍的,想了解现在进展到什么样子。换言之,网友一直在关注这个节目的拍摄进度、拍摄内容及后期制作。我做“元宵奇妙夜”的时候,在新闻发布会上,大家就开玩笑说“路导特别老实,剧透得太多了”。
其实我们想的就是,一个节目,尤其像我们这传统节日系列,从元宵走到现在的七夕,一部作品的完成,不仅仅是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它实际上是要跟它的受众共同完成的。大家在关注你的节目,你一定要回应大家,这也是一种新的创作思维;它不再是闭门造车,不再说“我们自己玩自己的,完了之后观众看就行了”,我们不是这样的创作理念。
我们现在是“春晚大家造”的创作思维——鼓励网友参与我们的前期策划;中间关注我们的拍摄进程、幕后花絮,期间大家也会好奇究竟会做出什么效果;到最后我们把答卷交出来,观众热议节目,然后我们再共同想下面的节目怎么做。这实际上是创作思维、创作理念的一种改变。
观察者网:我看现在不少网友也调侃,河南卫视“把大家的胃口养刁”咯。
路红莉:我觉得不是“养刁”,其实这也给我们设置了难题,我们每一次确实都是在突破,每次压力都挺大的。
我当时做“元宵奇妙夜”的时候,大家觉得创造了一个新的电视文艺形式,就是没有主持人、全外景拍摄、时长控制在40分钟以内,大家觉得很新奇。好,然后我们就开始进一步突破,一直到端午节的《祈》——我们说,陆地上跳,大家都看过了吧,好,那就看看先前没看过的水里跳。
这次我们也是在挑战,想着怎么在这种热度下,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值。挺有压力的,我们在商量节目的时候一直想着如何做视觉奇观。
观察者网:现在上天下水都有了,咱后边还有中秋、重阳及春节,不少观众在关注、期待的时候也会担忧会不会“江郎才尽”。
路红莉:我觉得不会的。从创作内容上来说,中原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不是单单说的,它的厚重足以托起你节目的内容。不仅是河南,就整个黄河文化、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太浩瀚了,它能给你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说这个,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官话、套话;不是的,这真是我们的感受,确实这样。
节目要保持常新,要一直对得起大家的期望值和关注度,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这个有,确实不发愁;然后是表现手段,对于这点,我们其实一直遵循文化加科技的路线,融入新视听手段。
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一些新的表现手段,包括水下摄影、360°环绕定格拍摄、AR。这次我们在龙门石窟建了一个3D模型,我们把整个奉先寺进行了3D扫描,除了实景拍摄,其实很多都是我们3D复原的奉先寺。我们会不断地吸收一些新的创作呈现方式。
两相结合,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创作诀窍、赢得观众的一个密码。现在一些综艺节目花里胡哨的,从内容上抛弃了根,你只看到一些明星炫目;而当你的技巧成为纯炫技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不稀罕了,因为互联网信息太丰富了。科技赋能,但到最后还是以内容取胜。
观察者网:这么听下来,你们应该不担心观众是否会出现审美疲劳问题?
路红莉:不会,文化的点很多,你挖掘的角度不同,呈现的意义也会不同。比如说七夕节,大家一想都是爱情,但是我们这次不一样了,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七夕节。内容很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