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盈窗对联(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作者:龍乡
吴氏红学认为,在解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书中集中一处出现的诗词和谜语都存在着不容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在互为因果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现在就不妨拿“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解读来试试,看那八个灯谜是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首先来看灯谜开始前的那段文字: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吩咐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摸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待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
绘画对于布局规格是有一定讲究的,不是说想添加什么就能随便添加的,见多识广的贾母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她却提出,要把宝琴踏雪寻梅的景象给添加到画上。让贾母提出这种不近情理的要求,作者的用意其实是借此告诉我们,下面的八个灯谜不纯粹是灯谜,而是包涵着真实的人物与故事的。是不是如此呢?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分析。先看书中情节: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语出《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
“观音未有世家传”的意思是:观音虽然慈悲却没有“世家传记”相传。“虽善无征”的意思是:虽然好都无法考证与证实。这个谜面与谜底合在一起就是说:观音的佛法虽然至善,但却没有“世家传记”的记载来供考证与证实。然而前面李纨的要求是打《四书》一句,“虽善无征”显然并非完整的一句,全句是“上焉者虽善无征”,意谓:“先王的礼制虽然至善,却没有记载来供考证与证实。”这样就与谜面的意思基本相同了,当作谜底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传说:北宋时的某一个傍晚,王安石给来访的朋友王吉甫出谜道:“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请打一字。”王吉甫听罢,略加思索后戏道:“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吉甫的回答虽然很正确,但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是谜底,只能算是与前者意思相同的另一个谜面。
“观音未有世家传”与“上焉者虽善无征”的意思其实也是相同的并列关系,所以真正的谜底应当是另有所指。
且看第二个灯谜: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
“蒲芦也”语出《中庸》第二十章:“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翻译出来是:“民心所向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土地的肥沃影响着树木的成长。国家政务怎么样,就如同蒲芦生长需要池塘滋养一样。所以政务的昌明在于百姓是否拥护,而要百姓拥护,首先要修好自身,只有自身修为好后,才能够通过教化众生来体现出国家实施的仁政。”
从这段话里可以明白“蒲芦也”的真正所指是:“治理国家推行的仁政需要百姓对其拥护,如同蒲芦的成长需要池塘的滋养一般。”而这个道理同样是第一个灯谜中的那两句话所拥有的共同点。“上焉者虽善无征”中,先王推行礼制,也并不是为了被考证与证实,需要的是对众生的教化。“观音未有世家传”中,观音的慈悲和佛法,亦然不是为了“世家传记”,需要的是能够普渡众生。此二者亦如同蒲芦的成长需要池塘滋养的道理一样。因此,“蒲芦也”就是前两个灯谜的共同谜底。准确的说,“上焉者虽善无征”与“一池青草草何名”只是起了曲笔中的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为了“观音未有世家传”得到真正的谜底一一“蒲芦也”。然而作者如此用心良苦,究竟是想隐藏什么呢?“蒲芦”谐音“普渡”,是在说观音普渡众生吗?那么观音教化普渡众生的场所在何处呢?“蒲芦”亦谐音“普陀”和“普洛”,把指向对准了舟山群岛的普陀洛迦山。相传观音是在那里修身成道,然后那里也就成了观音讲经传道、普渡教化众生的道场。
说到此处,已经可以肯定作者的真实用意,就是利用李纨的两个关于《四书》的灯谜,来点出“普陀洛迦山”。
接下来看第三个灯谜:李纨笑道:“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山涛)
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谜底之所以是山涛,当然是因为他的名与字与谜面契合。然而根据前两个灯谜的形式,可以说“山涛”必不是最终的谜底,但应该是用于引导或借鉴,从而便得出了一个真正的答案,那就是南明的鲁王监国朱以海。
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首先“海”与“涛”是可以相连的,“巨川”与“巨源”是相通的,然后是朱以海的号“恒山”与“山涛”重合一个山字,别号“常石子”与“水向石边流出冷”又重合了一个石字。更重要的是,普陀洛迦山与舟山,舟山与朱以海,他们之间的联系割舍不断,这也是作者用前两个灯谜来指出普陀洛迦山的根本原因。
由“水向石边流出冷”加上“山涛”的名字,可以说顺理成章地就引出了朱以海,而前两者再加上“朱以海”又能够暗合一句话:“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浙江沿海中部象山半岛南端的石浦镇,就是因此而得名。此处是被称为”石浦将军”的抗清名将张名振起兵抗清的地方。1646年五月,绍兴被清军攻陷,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保护下,就是经石浦镇入海前往舟山的。
下面说说第四个灯谜:李纨笑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个灯谜本来看着很简单的,但宝琴竟说“意思却深”,黛玉又说“妙得很”,那么究竟深在哪里,妙在何处呢?一直以来看到的关于此谜的解释,几乎全是围绕着“古人以为‘腐草化萤’”这句话来说事,其“深妙”在何处感觉看不出来。但是如果细品这段文字,就会发现作者在行文中已经有意无意地给读者指引了一个读懂的方向。那就是“众人道:‘萤与草何干?’”与黛玉说的“萤可不是草化的?”作者又接着写道“众人会意”,那么我们读者也应该有所“会意”:此处的关键在“草化的”那个“草”字上。因为在李纨的第二个灯谜中已经给草作了定义:草,即是蒲芦!因此这里不应说“腐草化萤”,而该说“蒲芦化萤”。“蒲芦”意指普陀洛迦山,这在前文中已作表述,然而实际上隐指的是舟山。
1656年秋,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清军所俘,绝食而亡。随后朱以海被迎入福建,联系整合了多路抗清力量,计划收复福建,在收复了大半个福建,节节胜利之际,由于郑彩搞起了内讧,力量被严重削弱,收复的失地又为清军占领。计划失败后,朱以海暂时退居到了浙江沿海的建跳所,因担心清军夜袭,晚上全部在漂浮于海上的船上度过。1649年九月,张名振等袭杀了驻守舟山的黄斌卿后,把朱以海迎接到了岛上。从此朱以海就以舟山为基地,联合陆地上的几支义军,一边继续进行抗清斗争,一边等待时机,以期清军势力减弱时向大陆开始反攻。
萤的光亮是很微弱的,“蒲芦化萤”就是借喻普陀洛迦山(舟山)上存在的朱以海这股抗清力量十分地微弱。“普陀洛迦山”在梵语中又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和小花树山,“花”这个谜底也许对此亦有所指。
第五个灯谜是史湘云的《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里的“溪壑”不是涧溪山谷,而是欲望,欲求之意。文中宝玉猜谜底是“被耍的猴”,不过是在障人耳目。其真正的含义是讲述1651年八月舟山失陷,抗清失败的景况。将其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复国的欲念和希望已然无情地渐渐远离,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尘世间的一场游戏。
这岂能说是仅仅为了什么意趣?
一切为了名利的争斗都如梦幻一样空虚,
苦苦追寻的事业最终却落得个难以为继。
在这支《点绛唇》后面众人打趣调笑的言语,隐藏掩盖了词中蕴含的辛酸和血泪。其实自李纨开始说谜至此处,这短短一段文字中,众人一直在“笑道”,相信这些“笑道”都是笑不由衷的。
《点绛唇》的末句“后事终难继”,也是对朱以海人生的最后十一年岁月作出的概括:舟山失陷后,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的陪护下,投靠了在厦门的郑成功,一年后自去监国名义,被郑成功安置到了金门岛上。1662年十一月于孤独寂寞中病逝于金门。
那么前五个灯谜既然已经把朱以海在普陀洛迦山(舟山)的前后景况作了完全的概述,后面宝钗、宝玉和黛玉的三首诗谜讲的又是什么呢?
从前面的表述中已经知道,前五个灯谜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这样总结一下它们之间的关联:前两个灯谜共用的是一个谜底,这个谜底又是在为第三个谜作铺垫,第四个谜的谜底隐藏于前三个灯谜之间,而第五个灯谜又是前四个灯谜带来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既不能有任何缺失,也不可作单一的解读。而后面的三个诗谜,乃完全是对前五个灯谜的延伸与扩展。接下去就开始对它们进行解读。
第六个灯谜就是宝钗的七绝: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在普陀洛迦山有许多天然的洞壑,洞壑处存在着各形各色的的岩石:如观音洞洞顶岩石重重叠叠;如法华灵洞的巨石自相垒架,形成复层出奇的洞穴数十处;如朝阳洞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入海;如潮音洞洞口在曲折往复的海岸,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内怪石交错中犬齿森然;如梵音洞,深幽中怪石嶙峋,在阳光海潮的作用下洞内岩石异色奇形,变幻莫测……。其中与诗意最契合者,当属被称为“两洞潮音”的梵音洞与潮音洞。确切地说这首诗有两个谜底,前两句指的是潮音洞,后两句指的是梵音洞。但是,这些仅仅只是文字表面上的东西,在文字的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其首句“镂檀锲梓”的“镂锲”二字为金字旁不是无缘无故的,在《红楼梦》中,金隐指的是后金,代表满清;“檀梓”两字是木字旁,相传伏羲封“朱襄氏”于柘地,此后朱襄氏三代为炎帝,其后人即以“朱”为姓,以赤心木为朱姓的图腾,因此书中以木来代表朱明王朝。次句的意思是后金的侵略与残暴不是后天造成的,而是他们的天性。第三句的“风雨”代表的是战争。末句的“梵铃声”只有在环境宁静时才能清晰地听到,因此“梵铃声”代表的就是宁静。综合在一处,这四句诗的隐喻就是:
后金的铁蹄在一步步地侵占蚕食着明朝的土地,
他们所有的残忍与暴虐代表的就是他们的天性。
虽然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旗号发动了这场战争,
却怎么能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美好的平静安宁。
第七个灯谜是宝玉作的诗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道诗谜的谜底是梵音洞,也是对宝钗那首诗的后两句作出的回应。梵音洞在普陀山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陡峭的半山腰处,只因在天气晴好、风平浪静时,缥缥似柳笛鸽哨,缈缈如僧侣诵经,故称梵音洞。而在风起浪涌的时侯,海水冲击着洞壑崖壁,声似万马奔腾,鸣鼓惊雷,闻之惊心动魄。
首句“天上人间两渺茫”,正常情况都将其理解为”天人两隔”,但是如果熟悉梵音洞洞内的景观,就会知道,那其实是在形容悬于半空,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意思。
次句“琅玕节过谨提防”,其蕴含的意义非同寻常,与全书的艺术构架和创作灵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句中“琅玕”指的是“如同宝玉一样的美石”。“节”与先秦《诗·小雅·节南山》中“节彼南山,垒石岩岩”的“节”字意思相同,表示高耸、险峻。“过”在此处是过头、超常之意。
不妨来看一看梵音洞的实地景观:在普陀山东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石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高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它洞壑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诗谜中的“琅玕节过”说的就是这个镶嵌在危峻峭壁上,“如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石”,相信这正是作者让宝玉“衔玉而生”的创作灵感来源。所谓“天上人间两渺茫”,就是对那颗“宝玉”镶嵌在高耸洞腰处的形象比喻。梵音洞所在的青鼓垒(亦名“惊鼓雷”)山应该就是书中的“青埂峰”。而位于普陀山梅岭峰边的那个著名的“磐陀石”,则应该是书中无才补天的顽石。普陀山各形各色的奇石,对《石头记》中有着隐喻的独特的石头文化,一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这首诗谜就需这样来解读:
在那高耸的洞腰处,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似乎已然天人隔绝,
宝玉一样的美石,嵌在峭壁危崖上,使人时时担心它会掉落。
那些战局形势变化的消息,须要不断地去打探、关注和了解,
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总让人不由地仰望天空,发出无尽叹息。
第八是黛玉的诗谜: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此诗汹涌激荡的气势,与潮音洞非常切合。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东南紫竹林庵前,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
诗谜首句的“騄駬”,指的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周穆王名“满”,騄駬为”青”黄色,御马者是“造”父,合在一起,其意显而易见。“何劳”本意是何必烦劳,在此处作“背离、脱离”解。“紫”在古时是皇室皇帝的象征。满清的前身曰后金,其于1618年四月十三日,宣布背叛明朝,努尔哈赤公示了反明的”七大恨”。
次句讲的是满清对明朝的城池土地,残暴地进行的劫掠侵占,面目异常凶恶。其中当然也包含1642年,满清攻陷兖州大肆杀掠,迫使鲁安王朱以派自尽,朱以海因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一劫。
第三句中的“主人”是指鲁王监国,“风雷动”是形容抗清战事。末句的“鳌背三山”,原指传说中在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后泛指海岛,此处是借喻普陀洛迦山(舟山)。
现在就可以对这首诗谜来作解读了:
势力增强的满清背叛脱离了明朝对它的统治和束缚,
开始在铁蹄下对明朝城池和土地残暴的劫掠和侵占。
鲁王监国率领明军义军,对清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坚持在舟山群岛的抗清斗争,使朱以海们留下英名。
通过整体的解读,已然明白,这八个灯谜所隐藏的就是鲁王监国朱以海在舟山的抗清历史事实。这段史实,属于作者“悼红(朱明)”这个主题的一部分。书中的三个主角宝玉、黛玉和宝钗,以“两洞潮音”结合在一起写出的三首诗谜,就是以舟山抗清的这一段短暂历史,来类比全部的抗清历史,来映衬全书真正的主题思想。
有人认为应该是九个灯谜,即“探春也有了一个,方欲念时,宝琴走来”给打断了。作者如此安排,除了上下文连接的需要之外,可能还有如下原因,其一,内容已经完整,不需要再多一个灯谜;其二,以上灯谜也就是探春之灯谜,其三,探春的灯谜已藏于其它回目中,如那幅颜鲁公写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其四,探春的灯谜因宝琴而没有念出,是不是隐指探春与宝琴所影射的人物有关联呢?有待红迷深入研究。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