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五大行当(小议京剧的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早在元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为次要的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小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京剧的五大行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的五大行当(小议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五大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早在元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为次要的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小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角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汉剧角色共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经过发展及演变,也发展出了十个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后来再经演变,曾分为“生、占(旦)、净、丑、杂、武、流”七个行当。最终京剧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相比起“生旦净末丑”五行和(生旦净丑)四行来说,原本的十大行当现在很多人就比较陌生了。京剧名宿、著名红生大家李洪春先生,在他《京剧长谈》一书里,谈到京剧行当时,提出剧团上台演戏的演员有“十头网子”之分,下面,我将关于“十头网子”内容,摘记部分内容如下:

一、生行

生行最初只有老生、小生两种。武生是从小生派生出来的,红生是从老生派生出来的。

老生:

老生多是戴黑胡子的中年人,按扮演不同,又分为文老生、武老生两种。

文老生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念工老生。唱工老生如《上天台》的刘秀,念工老生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做工老生如《雪拥蓝关》的韩愈。

武老生又分靠把老生和武老生两种。靠把老生多是能征惯战的的大将,如《战太平》的华云,《定军山》黄忠;武老生多是江湖中的英雄好汉,如《秦琼表功》的秦琼,《一箭仇》的史文恭;

红生:

红生是勾脸老生,如戏曲中得赵匡胤、关羽、常遇春、姜维、关胜等。

虽说老生分得这么细,可是就演员来说,特别是著名演员,是什么生都唱的,程长庚、谭鑫培就是这样。文的、武的、唱的、念的、做的、打的各戏都唱,无法准确说它是什么老生。后来有些老生演员有所偏重,那也只能说,谁以唱为主,谁以靠把为主。

小生:

小生,多是不戴胡子的青年人。按表演分,又分为文小生、武小生。

文小生又分官生、儒生、穷生、扇子生四种;

武小生又分为以唱为主、以做为主、以打为主三种。以唱为主,如《白门楼》《辕门射戟》的吕布;以做为主,如《群英会》的周瑜;以打为主的,如《战濮阳》吕布,《八大锤》陆文龙等;

还有一种尚未成年的小孩,叫发冠生。如《岳家庄》的岳云,《举鼎观画》的薛蛟等;

小生,也和老生一样,都应是“文武昆乱不挡” 的演员。只是某个演员在某出戏、某个方面有所发展、创新。如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都有一条好嗓子,但姜妙香多偏于文,俞振飞多偏于昆,叶盛兰多偏于武,各自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

武生:

武生是从小生派生出来的。武生又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长靠武生,如《长坂坡》的赵云,《挑滑车》的高宠;短打武生,如《三岔口》任堂惠,《十字坡》武松等;

武生虽分长靠、短打,但有成就的武生都是文武双全,长靠、短打、翻扑无一不精。

还有娃娃生,多是演员子女或学校学生扮演。如《三娘教子》的薛倚,《汾河湾》的薛丁山。

二、旦行

旦行,就其人物年龄分,一种是以小嗓(假嗓)扮演的年轻妇女,一种是以大嗓(真嗓)扮演的年老妇女——老旦。

青年妇女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正工青衣,以做工为主的花旦、闺门旦、泼荡旦、玩笑旦,以唱做相结合的花衫,以武打为主的武旦、刀马旦。

旦行虽然分了这么多工,可有造诣的演员应该是全能的。如梅、尚、程、荀都是“文、武、昆、乱不挡”的旦角,他们承上启下,发展了旦角艺术。后来学他们的人,也就打破了“工”的范围,向全面发展。如刘秀荣就什么都唱,《白蛇传》《烈火旗》《小上坟》《破洪州》等都唱,很难说她是哪工的旦角。

老旦,是表演老年妇女。常见的戏有《钓金龟》的康氏,《徐母骂曹》的徐母,《望儿楼》的窦太真,《遇后.龙袍》的国太,《杨门女将》的佘太君等等。

三、净行

净行和生、旦行一样,也是分工的。根据唱、做、打分成,重唱工的正净,重做工的架子花,重武打得武花脸和摔打花脸四种。

正净:

正净是用唱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所以演员必须有一条响亮、高亢、声若铜钟的好嗓子,所以又称“铜锤”。如《赤桑镇》《铡美案》的包拯,《大保国》的徐彦召等,都是正净演员扮演。

架子花:

架子花着重以做工、工架、道白去刻画人物。如《打督邮》《古城会》的张飞,《打严嵩》的严嵩等,是由架子花演员扮演。

武净:

武净也叫武二花、“反坐子”,它是次于架子花的工架,多于架子花的武打的一工净角。如《竹林记》的于洪,《打瓜园》的郑子明,《打焦赞》的焦赞,都是武净扮演。

摔打花脸:

摔打花脸是在武打中,多以摔扑为主。如《白水滩》的青面虎,《挑滑车》的黑风利等。

本来架子花和武二花是两工,演员那时是各抱一工的。自范宝亭、许德义之后,这两工就被打破了。因为范宝亭、许德义不但唱架子花,也唱反坐子,并且唱的都好。能继承他们衣钵的演员,要数侯喜瑞了。

四、末行

末行在过去是一个重要行当,现在,已经将他归入“生” 行和“外”行去了。这类行当扮演人物,多是忠诚、憨厚的院公、官员或主观、呆滞的官员。末行戴的髯口叫“二涛”,它是中间长,两边短,上边距耳朵有寸许距离,形如桃形,又名“桃冉”。现在这种髯口已不存在,用“满” 和“三”代替它。演出人物有《九莲灯》的富奴,《十五贯》的过于执,《一捧雪》的莫成等等;

五、丑行

丑行统称小花脸。因为他们勾的脸较小,故称小花脸。

丑行按分工可分为文丑、武丑和丑婆。

文丑:

文丑又分方巾丑、袍带丑和茶衣腰裙丑三种。《群英会》的蒋干、《乌龙院》张文远,属方巾丑;《审头刺汤》的汤勤、《昭君出塞》的王龙,属袍带丑;《女起解》的崇公道、《一匹布》的张古董属茶衣腰裙丑。

武丑:

武丑又叫“开口跳”。这类人物都是精通武艺、体轻灵巧、沉着机智、老于世故的侠义之士。如《偷鸡》《盗甲》的时迁,《三岔口》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的杨香武等;

丑婆:

丑婆一般是诙谐的中、老年妇女。如《探亲家》的亲家母,《铁弓缘》的陈母,《窦娥冤》的禁婆,《锁麟囊》的胡婆等等。

六、副行

副行是那一行都有的角色。在戏中扮演次于本行的那个角色。

如老生,有正生与副生之别,如《辕门斩子》,杨延昭是正生,八贤王是副生;《搜孤救孤》,程婴是正生,公孙杵臼是副生;

小生:如《罗成叫关》,罗成是正,罗春是副;《奇双会》赵宠是正,李保童是副

武生:如《艳阳楼》高登是正,花逢春是副;《白水滩》中,十一郎是正,刘仁杰是副;

旦角:按行当分,《红娘》,红娘是正,崔莺莺是副;《锁麟囊》中,薛湘灵是正,赵守贞是副;

净行也有正副之分,如《白良关》,尉迟恭是正,尉迟宝林是副;《双包案》中,假包是正,真包是副;

丑行:《女起解》中,崇公道是正,门官、禁卒是副;《金玉奴》,金松是正,二杆是副;

七、外行

外,是戴白髯口的高龄老人,也叫衰派老生。这些人都是正派人物,大都深谋远见,敦厚谨慎,忠心耿耿、见义勇为。由于年岁大,他们的步法要小,不能高抬,头部有些微颤。

外,有穿褶子和穿蟒袍之分,穿褶子的都是下层人民,如《清风亭》的张元秀,《四进士》的宋世杰;穿蟒袍的多是丞相、老臣,如《甘露寺》的乔玄,《秦香莲》的王延龄,《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

也有有些戴白髯口的老生,他们是通过武打来刻画人物,如《定军山》《伐东吴》的黄忠、《八蜡庙》的诸彪、《嘉兴府》的鲍赐安等,他们已有靠把老生、武生或净角扮演了。

八、杂行

杂行是演旗、锣、伞、报之类的配角。它虽是配角,但却是锻炼舞台实践的好机会。凡是坐科出来的,都演过这些配角活。

旗:分两类,一类是拿“车旗”,如《打龙袍》的李国太,《回荆州》的孙尚香,都有车夫拿旗;另一类是举“纛(dao)旗”的,如《汉津口》的“汉寿亭侯”纛,《穆桂英挂帅》带“穆”字的纛旗。

锣:即锣夫;伞:即伞夫;报:即报子,

还有更夫、船夫、轿夫、旗牌等都有杂行应工。

九、武行

武行是京剧十行中,很重要的一行。过去这行共八名,四人为一堂,他们扮演军士、天兵、小鬼、小猴、小妖等,他们和“流”行不同的地方,主要是通过武打、翻扑去表现扮演角色,又称“觔斗行”。

他们除了会走龙套队形、唱曲牌大字外,还要开档、接攒、打连环等武打。

十、流行

流行就是龙套。流行规定八名,分作两堂,一堂四人,四人又分为头、二、三、四家,就这一堂人可代表千军万马。

这一行和其他行当一样重要,他们既要会走各种复杂队形,又要会唱各种不同曲牌,还要会说话、答应。通过他们走和唱,才能把戏演完整,把剧中人物烘托出来。“红花还得绿叶相衬”,这句话不仅是对配角说的,也是对龙套说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