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田螺跌落塘歇后语(银望小燕)

“银”望小“燕”街 茅塞一旦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客家话田螺跌落塘歇后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客家话田螺跌落塘歇后语(银望小燕)

客家话田螺跌落塘歇后语

“银”望小“燕”街 茅塞一旦开

——涟水方言概说之十七

□ 万洪勇

小时候经常听人说到小“燕”街,就以为那个街上小燕子特别多呢。巧合的是,我的一个表姑家就在小“燕”街,我们兄弟姐妹都管这位表姑叫小“燕”姑,我以为这个称呼是个代称,用地名代人名。所以,从小到大,我都认定了小“燕”街、小“燕”姑的“燕”真的就是“燕”字。无独有偶,我有位涟中同学,他的舅奶家也在小“燕”街,他也一直以为小“燕”街的得名可能是因为那里燕子多。

然后,终于有那么一天,我发现自己完全是想当然,地名、人名都想错了——小“燕”街实为小埝街,小“燕”姑实为小严姑(她家姓严)。

我想,对于小埝街,类似我和我同学这样耳中存燕声、眼里无埝形的涟水人肯定还有不少,所以本篇不妨就从“埝”字入手,继续介绍涟水方言的声母特点。

据《涟水日报》登载的一篇无名氏的文章介绍,小埝村在东胡集镇,位于涟水县东南片的中部,东隔一帆河与别洼村相望,西与邱岭村毗邻,南与黄营乡相连,北与花园村接壤。明清时,小埝街南边有一条民便河,河中有一条埝坝,在抗洪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埝因此得名。小埝街与大东、黄营、唐集靠近,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集市。一百多年前,街上有酿酒坊,由于小埝南边的一条河中的水质较好,酿出的酒味美醇香,很受当地人欢迎。酿酒的老板叫嵇郁美,是个武童,一身好武艺,惯用一口大刀,重120斤,在土改时这口大刀还展出过。过去这里曾有一户地主姓倪,家有两只邦船,因常经一帆河为朝廷运粮而免赋,故名倪邦——现在叫倪邦组。

由此可见,小埝街还是很有来历的,在周边地区也很有影响,历史上确曾风光过的。其古风之浓郁正可从“埝”字中透出几缕气息来。

埝,词典里标作niàn,其义为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另外,“埝”的另一个义项指淮北盐场交货、换船的地方,而小埝旁边的一帆河恰好就是古盐河,我县境内盐场密布、盐业发达,小埝的得名或许跟这个义项有关。

名字的来历值得详加考证,名字的读音也应弄清。埝,既然音同“念”,是个在今天看起来也明白无误的标准形声字,怎么会在涟人的口中变成“燕”了呢?也就是说,声母n如何变成了y?

某种声母变化的现象,在一种方言里,绝无可能只存在于一字之间,必有其他例证可寻。依据这样的规律,通过一番检视,我们会发现,在涟水话里,声母n变成y的果然还有好多例子。如“蔫”字,用在人和植物上,指精神萎靡、枝叶发萎,普通话发niān,音同“拈”,而涟水话发成“烟”;拟人的“拟”,普通话发nǐ,音同“你”,而涟水话发成“移”;疟疾的“疟”和虐待的“虐”,普通话发nüè,而涟水话发成“药”;忤逆的“逆”,普通话发nì,音同“腻”,而涟水话发成“业”或“月”;凝望、凝视、凝固、凝结、凝聚的“凝”,普通话发níng,音同“宁”,而涟水话发成“银”。

不独涟水,普通话声母为n,到方言里变成y,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有存在。如,湖南人将“宁”发成“移”,还有不少地方将“倪”发成“移”。

而且,不独方言,就是在普通话里,也存在将n变成y的现象。如,疟疾的“疟”,普通话里给出两个读音,一个是nüè,另一个就是yào,音同“药”。另外,“疑”和“凝”,本音应该相同,但是,在普通话里,“凝”的声母是n,“疑”的声母却是y。

如此说来,在声母n变成y这个问题上,我们涟水人又可以“子道不孤”了。那么,声母n变成y的现象涵盖的地域为什么这么广呢?这恐怕又得从古音的演化说起。

我们知道,佛经是从外文翻译而来的,里面有个贬义色彩很重的词叫“业”,疑为梵语karma^varana的音译,来自原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这个字,一个字是“业”,两个字是“业障”,意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属于詈词。如,《金瓶梅》里有“丢下这两个业障在屋里,谁看他”,《儒林外史》里有“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有趣的是,“业障”之外还有个“孽障”,这两个词意思完全一样。如,《红楼梦》里有“我这老冤家,是哪一世里造下的孽障”和“也须得把彩云和玉钏儿两个孽障叫了来”,《西游记》有“大圣骂道:‘我把你不识起倒的孽障’”。同样,有“作业”,也有“作孽”,这两个词的意思也完全一样。如,《封神演义》里有“分明是你自己作业,致生杀伐”,《红楼梦》里有“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涟水话里也有“作业”“活作业”这样的抱怨语;《旧唐书》里有“……今小人作孽,已伏宪章”,《官场现形记》里有“想想做官的人也真是作孽”。

由此可见,“业”和“孽”在古代是同音字,在普通话里,它们的声母分别为y和n,而在上古音里声母是相同的,属于疑母,类似n。到了中古音时代,疑母有了分化,相当一部分演化为零声母y,如“义”“宜”“验”“岳”“遇”等。邓小平是四川口音,他将“社会主义”发成“社会主腻”,说明他们家乡没有跟上疑母分化的时代步伐。还有个笑话,广东人作报告,在介绍经济发展经验时说要抓住“妓女”,其实他说的是抓住“机遇”,可见广东也没有跟上疑母分化的脚步。普通话里将“凝”“埝”“拟”“蔫”“逆”“虐”的声母定为n,也是保留了上古音,而这些字涟水话继承的则是中古音和近古音。

可以说,我们涟水话在疑母分化这一点上,总算比普通话洋气了一把、先进了一回,小“燕(埝)”街也真是功不可没,值得“银(凝)”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