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彻底灭匈奴(大汉朝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并举的,因为,两朝的统治者都拥有雄才伟略,特别是汉武帝,屡次出征,扩大疆土,令整个中原帝国的疆土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到北方袭击匈奴,将汉朝最大的敌人一举击退,从此,再没有与西汉对抗的能力。
一直以来,匈奴都是一个好战的民族,那么,西汉将其击退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呢?当时的匈奴之患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
汉朝初建的前几十年中,一直都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而到了汉武帝在位初期,多年的积累使国家开始走向了富强,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同时,加上当时的国家马政非常有效,使得西汉边郡的马匹数量增加到了十万多匹。因此,充足的马匹数量,不仅让汉朝有能力建立起强有力的骑兵部队,还为后来与匈奴的对抗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调遣30万兵力在马邑周边进行埋伏,准备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但是,人数如此之多的部队进行集结,很难不走漏风声,匈奴单于知道汉武帝的计划之后,便决定退兵出塞。然而,因为这次未遂的埋伏行动,竟开启了大汉与匈奴之间的百年之战。这次马邑伏击充分展示了汉武帝的进取之心,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他好大喜功的性格弱点。
汉武帝针对匈奴用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漠北决战,从马邑之谋到前119年,这期间汉军频繁对匈奴发起进攻;
前118——104年间,双方进入谈判和休战阶段,期间虽然也发生过战事,但规模比较小;
前103年之后,汉武帝再次大规模出击。
前129年,龙城之战,当时汉武帝集结了4万汉军,兵分四路远征匈奴,但是,四支部队中有三支都无功而返,不是损兵折将,就是全军覆没,死伤一万多人。唯独卫青带领的一支部队,斩敌700之后,将匈奴的龙城攻破,这里是匈奴人会盟祭天的地方。
由此可见,汉武帝首战不利。
之后,在进攻中,西汉采用了一套“间接”攻敌的战略。
由卫青和霍去病带领优秀的将士进行战斗配合,两支部队相互配合,打组合战术,一个主力进攻,一个混淆视听,迷惑匈奴单于,让其难以形成有力支援。此外,西汉方面还多采用迂回战术、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充分发挥骑兵在速度上的优势,让匈奴难以防范。
这一次战斗,西汉打得还算漂亮。不过,仅仅打了几次胜仗,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毛病就犯了,他想通过一次决战彻底击败匈奴部队。但是,他没有考虑到的是,漠南之战,路途遥远,物资消耗很大。而且,一战定输赢,就需要将兵力全部集中起来,这样兴师动众,必然很难保密。
所以,这次总攻不仅被匈奴人提前洞察,还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导致西汉的进攻没能成功。到了前123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军卫青,带着6位将领,率领10万骑兵,从阴山东段穿越,直击匈奴大军。这次进攻采取的是正面交锋的方式,汉军歼敌1.9万,可以说是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与此同时,汉军也损失了3000多精锐骑兵,其中,前将军赵信还因为败兵投降了匈奴。
这次战役就是阴北之战。
到了前199年,汉武帝又发动了漠北决战。
这一次,他几乎倾尽了全国之力,不仅调遣了24万匹战马,还组织了数10万步兵,从粮草补给到物资运输,总兵力达到了50万人。经过这次战斗,匈奴损失了9万多兵马和畜产,让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匈奴在漠南地区再无法立足,不得不向蒙古高原西北处进行迁移。
漠北决战虽然给了匈奴一记重创,但也给西汉带来了七八万的伤亡人数,更损失了十多万马匹。而这次的倾巢出动,也使得西汉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再调集大规模的马匹。可以说,对西汉来说,损失也是不小的。
并且,在这次战斗中,汉武帝没有间接攻敌的战略战术,而是与匈奴进行了直接对抗。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让西汉和匈奴都陷入了元气大伤的状态,也因此,在后续的七年时间里,双方都没有战事发生。
此外,这次战斗,也成为了汉武帝对匈奴征战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由于他的“好大喜功”,让西汉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受到了重创,使得汉武帝的匈奴之战在漠北决战之后,戛然而止。
不过,西汉和匈奴之间的争斗并没有真正结束。
在经过十多年的相对和平,以及双方多次的政治谈判之后,汉匈之间的冲突再度燃起。但这个时候,汉武帝爱屋及乌,宠幸李夫人、宠信李延年,所以,重用了军事才能非常平庸的李广利将军,三次进攻匈奴,主帅都由他担任。最终,在三次进攻中,却是两次惨败,一次无功而返。
由于,之前在漠北战役中,西汉损失了大量马匹,以至于,后期汉武帝在进攻匈奴的时候,只能以步骑协同方式为主。虽然,步兵在防守方面较为有利,但是,在进攻和冲击力等方面不及骑兵,且在远征途中,还会对骑兵造成拖累,所以,战斗力一直很难提升。
之后,在前99年的浚稽山之战中,李陵带领的5000名强悍步兵,遭遇了匈奴8万骑兵的追击和围攻。虽然,他们苦战了十多天,但是,依旧是力不从心,最后兵败,李陵被俘。与此同时,李广利带领3万骑兵攻击匈奴右贤王,结果,死伤过半,损失严重。
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发生在前90年。这一次,西汉以14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匈奴,其中,李广利一人带领了7万人。不过,由于一千多里的长途跋涉,使得汉军身心俱疲,斗志全无。再加上,主帅李广利的妻儿因“巫蛊之祸”被抓,他得知后更是无心恋战。
于是,李广利带着大军投降匈奴,使得西汉不战而败。
至此,汉武帝多年的匈奴征战之旅终于宣告结束。
在这些年中,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用人不当、盲目出击等问题,给西汉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兵力损失。再看匈奴这边,与西汉相比就显得聪明多了。匈奴先是利用谈判等手段,为自己争取恢复实力的时间,同时,不仅加强对中原地区汉军兵力的监视和侦查工作,还做到了知己知彼。
更甚者,匈奴在战略战术上,匈奴充分利用地势的优势,与汉军进行周旋。敌军势力强的时候,采用避敌策略,诱敌深入,或者是根本不出手,让敌军无功而返,白白消耗体力;敌军势力不行的时候,穷追猛打,以优势兵力围歼。此外,匈奴还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在交战之前,将非战斗使用的人员和牲畜都进行了提前转移,以减少汉军对其的不利影响。
总之,汉武帝统治后期,在对匈奴的征战方面,无论是在战略战术,还是在用人选材,亦或是战斗筹备等多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到位,使得匈奴以此得到了喘息之机。
并且,在其恢复实力后,继续与西汉对抗了十多年。
那么,西汉最终如何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其实,化解这一矛盾,还要经历昭帝、宣帝和元帝三朝的时间。在对匈奴作战的前期,汉武帝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但是,由于后来的指挥失误和用人不当,让西汉的兵力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数十年的征战,不仅让西汉王朝不堪重负,还使“文景之治”积累的大量财富消耗殆尽。
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平均一年国库能有83亿钱的盈余。但是,汉武帝为了犒赏卫青和霍去病等大将征战有功,动不动就赏赐个数十亿钱,再加上,奖赏将士、民众,以及赈灾的费用,基本上每年国库的盈余都会被“挥霍”一空。
而且,为了弥补战争费用的不足,汉武帝还任用了大批商人作为财政官员,帮助他想尽办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些官员的办法不是买官卖官,就是增加赋税,虽然国家收入提升了,可是,对民间的商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抑制。
此外,为了扩充地盘,汉武帝下令百万人口强迁漠南,大量的人口涌入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开荒,让当地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生态平衡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不仅如此,汉武帝为了巩固北方边陲,还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筑秦朝留下来的长城,并建起了新的城墙。
西汉时期,新修建的城墙长度约2万里,比秦始皇长城的工程量还要大,这种规模的工程对国力的消耗可想而知。
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在治国方面基本上都沿用了汉武帝的治国方针。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直到汉元帝时期,匈奴之患算是得到彻底解决。
并且,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匈奴的灭亡,跟西汉的军事对抗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因为匈奴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汉宣帝在位的68年里,匈奴前后遭遇了至少四次天灾,寒冬、饥荒等,使国家粮食减产、畜牧死亡率在60%-70%。而且,人口也因为天灾锐减,造成了几十万的人口损失,给匈奴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带来了非常致命的打击。
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匈奴天灾过后,又遭遇了内部政权的动乱,各部的权力之争,令匈奴陷入了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游牧部落也与西汉联合多次对匈奴发起进攻。就这样,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使匈奴最终体力不支。到前36年,北匈奴的残余势力被灭。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征讨匈奴,无非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好大喜功的虚荣心。虽然,有过几次重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次数更多。
这其中,最要命的是常年的征战,劳民伤财,对西汉的政权统治,百姓生活,经济发展都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当然,也说明了在如此“折腾”的领导之下,西汉依然屹立不倒,这不仅是汉武帝的运气,还说明了大汉前几十年的统治为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尽管,汉武帝倾尽所有与匈奴抗衡,但最终,也没有将其覆灭。而匈奴最后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自然灾害、内乱、分裂。
参考资料: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史记·匈奴列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