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及内容(有关货币的问题)
海曼·明斯基1919年出生于美国,他的父母都是社会主义者。他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上学读书,并且遵循家庭传统加入社会主义党派。后来他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但是,不久之后,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数学专业上,实际上,他对社会与经济有着更强烈的兴趣。1942年,他报名进入哈佛大学利托尔公共行政学院[1]学习,但仅仅一个学期之后,他因为要服兵役而不得不离开。1945年年底,他被派出国;第一站到达英格兰的新港,而后又去了巴黎、法兰克福,最后到了柏林。明斯基在柏林的感触对他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他当时在戴维·萨珀斯领导的人力部门的报告计划组工作。明斯基后来声称,与萨珀斯一起工作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尽管抽象模型有助于表述思想与分析问题,但那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在真实情况与事件的基础上推导出切实的结论。他认为,只有像约瑟夫·熊彼特那样对一般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关的历史框架有了深刻理解,才能做得到。
明斯基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了美国,此时他决定不去芝加哥大学,而是要留在哈佛大学从事学习研究。然而,回到哈佛大学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对所教授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感到奇怪。其中之一是他的一位老师阿尔文·汉森(凯恩斯信徒中的一位领军人物)讲授财政政策的方式。明斯基发现,阿尔文·汉森运用非常正统的凯恩斯主义框架来讨论传统的规则与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此外,明斯基认为,汉森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在方法上有点过于机械。汉森没有谈到不确定性,但是,在明斯基看来,这一点正是凯恩斯思想中的关键部分,而汉森教授实际上忽略了货币与金融市场。
直到1949年获得布朗大学的教职之前,明斯基一直在哈佛大学。1949~1955年,他在布朗大学撰写博士论文。阿尔文·汉森希望明斯基能够和自己一起工作,但明斯基那时已经遇到了约瑟夫·熊彼特并且决定跟随他。明斯基准备探究的领域是市场结构、银行业、总需求的决定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朝着萨珀斯当初鼓励他的方向继续作进一步的深入发展:经济学必须讲究实用并符合现实,没有根基的单纯理论建构在现实世界中毫无意义。
明斯基的写作能力很强,而且著述颇丰。明斯基第一篇真正重要的文章是1957年发表的《中央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变化》。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两个流动性概念的差异:
·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处理、控制的流动性,这部分是债券与货币市场;
·驱动股票、房地产等其他资产市场的现金流。
他进一步讨论了两个层次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
·当前产出(包括服务),像食品、汽车以及假期等价格广泛依赖于劳动力的成本;
·资本与金融资产,像股票、债券以及艺术品等资产的价格,表现出不确定性并且依赖于投资收益。由于投资收益代表了未来现金流,所以其估值就依赖于未来时段内我们对收入的预期。
明斯基一直把凯恩斯的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参考,而且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正是出版于1975年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但是,他并不苟同多数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理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同意凯恩斯本人曾经有过的一些想法。
内在的金融不稳定性
明斯基像凯恩斯(而不像新古典主义者)一样,假定资本主义存在着显著的内在不稳定性。他观察到,不稳定性主要存在于驱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投资部分,这些投资的波动比经济中的其他部分大得多,因为投资依赖于投资者对未来的主观评价。凯恩斯在书中谈到投资者短期关注的焦点(“长期而言,我们都不存在了”)、他们的“动物精神”以及在衰退与萧条期间持有现金的倾向(“流动性偏好”)时,曾考虑了这些方面的问题。然而,明斯基发现,凯恩斯的大部分追随者却忽略了这些方面。他认为,金融部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因为刺激这个特殊部门的要素很多,并不只是技术和市场利率,而所有这些刺激因素都能导致不稳定性。他把自己看成是“金融凯恩斯主义”的阐释者,而且用“华尔街观点”与“货币经理资本主义”来为强调金融部门问题的分析方法命名。他所描述的过程很普遍:
·增加联邦债务的扩张性公共政策为受债务驱动的私人投资快速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例如,增加低风险的私人股份金融资产,并降低私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暴露……
·……而这将会导致经济繁荣与投资过度。
·政府最终会进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崩溃……
·……而这种干预政策意味着,金融部门不会完全承担由先前不负责任的信用扩张所造成的损失。
他断言,不负责任的金融行为得到政府挽救,将会导致经济周期的一再发生,这使得金融部门越来越脆弱。有关投资的决策是由董事会议确定的,决策时通常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获得融资的一般条件,而不是投资项目的基本健康状况。繁荣时期资产价格的上涨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资产可以用作贷款的抵押物。这就造成非线性关系,而非线性关系将会造成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资产价格上涨有助于货币的创造(例如金融资产被用作贷款抵押的情况)。当每个人(代理人)都采取理性行动追求自身收益最优化,甚至可能是被迫跟随普遍性趋势以求生存的时候,以上的一切情况都可能发生。他声称,经济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造成金融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导致经济进入周期的下一个阶段。
明斯基的“华尔街模式”显著区别于众多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主流的“物物交换模式”(忽略金融部门)。他宣布对新古典方法提出挑战,这主要基于以下3个脱离传统模式的命题:
·坚持认为就业不能单由市场刚性来解释。假定衰退期间的工资水平就像新古典经济学家所期望的那样,确实下降了,其结果是物价水平也会下降,并且企业也会因此推迟投资。此外,人们还会受到债务服务成本增加的挤压(费雪的债务紧缩理论)。
·金融市场的广泛波动是相关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了金融部门,而假定其是有效率的。然而,金融部门并非如此。中央银行可以控制一些债券的价格与利率,但是不能直接控制其他任何投资资产的价格。
·失业并不是由市场刚性造成的。它来自于企业执行层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投资的波动中。
因此,金融部门的无效率可能是造成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重大经济灾难的罪魁祸首。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是明斯基的一位盟友,他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任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深知重新点燃微弱的经济之火是一项多么复杂艰巨的任务。金德尔伯格后来离开银行到美国国务院工作,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他38岁时转入学术界研究经济危机与恐慌问题,并最终出版了一套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系列丛书。在这套丛书中,他举了很多实例说明金融市场其实处于完全非理性的状态,而且紧随狂热之后的则是深度的萧条。他把围绕金融狂热的几个典型阶段总结为:
·投机
·财务困境
·危机
·恐慌
·崩溃
金德尔伯格在1986年出版了《大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年》,该书分析了他亲身经历的那些可怕事件。他认为,货币供给的崩溃并不能解释那次大萧条,因为货币供给的下降比价格的下降要慢得多。这也就是说,在1929~1931年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其实是上升的。再者,他不同意任何把经济崩溃归咎于股票市场崩溃及其负面财富效应的理论——因为在股票市场崩溃之前,生产已经开始崩溃。为金德尔伯格赢得最高声誉的是1978年出版的《狂热、恐慌与崩溃》一书。这一经典著作采取了很妙的复古风格,整本书中差不多没有一个数学方程。下面是他在2000年的版本中所写的一段话:
一位同事曾经试图采用一个数学模型来为这项工作增色。对某些读者而言,模型可能是有用的,但对我自己而言并不适合。据说,灾难数学,即专门研究如何把危机这类事件处理成从高处跌落的情形,是这个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而且已经展示出其逻辑的严密性与价值。不过,我还是等一等为好……我自己似乎已经陷入了辩论的泥沼,而且还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卷入超负荷的工作之中。
弗里德曼与芝加哥大学
另一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把货币因素看成是经济不稳定的关键根源。他在大学决定研习数学,为的是将来去当保险精算师,但是在他目睹大萧条的惨状之后,便逐渐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因此,当他收到两份奖学金的通知时,他选择了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学。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指导老师便是西蒙·库兹涅茨,后来他为弗里德曼的分析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与数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里德曼曾在多个政府部门工作过,这段经历使他对经济预测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长期抱持怀疑主义的态度,他的信念就是保持经济尽可能自由。例如,他这样写道:
关于自由市场的最重要的核心事实在于,除非交易双方都获得好处,否则交易根本不可能发生。
1948年,他加入了NBER,任务是继米切尔之后继续研究货币问题。在NBER,弗里德曼逐渐成了知名的理论家。而后,他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是20世纪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发展——“货币主义革命”的一位领军人物。
经济学的集成促进者
许多经济学家发展了重要的理论,但并未因此而闻名于世。另一些具有天资的经济学家,能够对思想进行集成,重新措辞表述、解释并加以提升。这些人是“集成促进者”,正是他们对社会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也收获了最高的荣誉。如果说费雪、凯恩斯、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四位经济学集成促进者,恐怕没人会反对。虽然这四位大师都发展了原创性的新理论,但是他们也同样精熟于对既有的理论赋予新的理解,并且通过演说、出版、采访、杂志专栏,以及采取与高级政治人物会面等途径来创造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弗里德曼甚至还自己制作了电视节目。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固定货币增长率的思想实际上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正统学说。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弗里德曼更加确信这一政策能够处理经济周期的问题:社会只要确保货币存量的固定增长,就可以管理经济周期问题。这边,积极干预政策的支持者与更加错综复杂的仿真模型纠缠不休,那边,弗里德曼则像欧文·费雪那样,把纽科姆的货币数量方程式挖掘出来:
MV=PQ
我们回忆一下,这个方程式的左边是货币供给与其流通速度的乘积,右边则是物品价格与数量的乘积。弗里德曼首先指出,通过运用积极的反周期措施来管理经济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一旦你意识到经济正在“跳水”,那么等财政政策生效就已经太晚了。而当这类政策最终起作用的时候,经济本身极有可能又已经开始回升了,因此,这类政策增加了不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政府通过举债来增加额外开支将会对私人举债产生挤出效应(老的“财政部观点”)。要点在于从方程式的两边都可以找到内在的不稳定性因素。左边(MV)的不稳定是因为内在的自我增强机制,这一机制是由诸如货币扩张时期利率的初始下降,银行部门的竞争等造成的。右边(PQ)的不稳定是因为存货效应(梅茨勒)、加速数(克拉克)、投资过度(穆勒)、创新蜂聚(熊彼特)等。而当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时,货币与现实经济之间的正向反馈效应将会造成不稳定性的增强(明斯基)。但是,在任何方程式中,如果一边稳定了,那么整个方程式当然就稳定了。在此方程式中,稳定左边的货币供给部分要比稳定右边部分容易得多。
弗里德曼的假定获得了大量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表明,在货币供给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确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前者领先于后者。1963年,他与安娜·J·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出版了。他们的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完全反映在通货膨胀上,并没有反映在经济增长上。
至此,他们宣布通货膨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并且经常重复这个观点。但从短期来看,情况则不一样。短期而言,货币波动造成了经济周期。
自1867年以来,美国在每一次严重的经济紧缩之前,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货币紧缩。平均来看,货币增长幅度在经济顶峰出现之前的半年达到最大,而在经济衰退出现之前的一个季度就已经收缩。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曾经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大幅紧缩——无论从哪一点来讲,美联储都应该能阻止这次货币紧缩,但美联储并没有这样做。在1929年出现崩溃之后,美国的利率跌到了极低水平,但不管怎样,货币供给还是减少了1/3之多——而当时的大多数观察者对此并未察觉。美联储曾经认为,在经济扩张阶段提高利率,而在衰退阶段降低利率,就足以保持经济稳定。然而,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存量的加速增长刺激了支出,而人们一旦习惯了这种支出,就会变得不够谨慎,并且开始减少所持有的货币储备。股票经纪人很快就认识到这会推动通货膨胀水平上升,因此他们需要降低债券的价格。这意味着,恰恰在债券利率上升的时候,货币供给会保持扩张。换句话说,提高利率并不能阻止货币的过多增长。当然,相反的一面也可能发生,即利率与货币供给一起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从“I体制”(通过利率进行管理)转向“M体制”(通过货币供给进行管理)。管理货币供给包括,但并不限于对利率进行操控。
稳定经济体系
西蒙·纽科姆的方程式——MV=PQ——作为一个分析框架,适应于多种解决经济周期问题的建议。表13-1列举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表13-1 稳定纽科姆方程式构成要素从而解决经济周期问题的建议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
1958年,出生于新西兰的经济学家奥尔本·威廉·菲利普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发表了一篇论文(即《英国1861~1957年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他在该文中描述了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阶段,失业率是如何降到最低的。欧文·费雪曾提到过这一点,奥尔良大公对此也有过亲身经历,他当时无成本地滥印钞票带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两位顶尖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挖掘,并将其纳入主流思想体系之中。这一结论被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成了主流思想的一部分。
图13-1 菲利普斯曲线。该图呈现的是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的形状。弗里德曼相信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垂直的。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加速”假说,即假定加速的通货膨胀能够减少失业,但是仅在通货膨胀水平最终停止上升之前有作用,最后的结果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
弗里德曼对这个理论持批评意见。他的确同意在基钦周期的时间范围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仅仅在短期内成立:
·社会存在一个自然失业水平,它取决于劳动与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如市场的不完美、有关职位空缺的信息收集成本、劳动力的可得性、迁移的成本等。当人们对任何特定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完全适应的时候,失业率就将朝着这个结构性水平变动。
·把失业率压低到自然水平以下的唯一方法,就是使货币供给的增长快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然而,这个过程将会造成滞后的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对所见所闻的学习,预期的通货膨胀将追随实际的通货膨胀。由于这一点,如果要把实际通货膨胀维持在预期水平以上,就不得不迫使货币供给变得越来越多。结果,如果坚持把失业率维持在自然水平之下,那必将以增速日益加快的通货膨胀而告终……
·……这一切直到经济在恶性通货膨胀中崩溃,或者(更有可能)直到某人最终决定踩下刹车为止。在这两种情形中,最终的结果是由于总需求开始下降而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也非常高。
理性预期
在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衰退,引发这次衰退的部分原因是石油危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应对衰退,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增长(与一些货币主义者的建议相反)。然而,这一做法这次根本不起作用,并没有出现经济增长与低失业率,而是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继续。
这种情况需要一个理论加以解释。另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E·卢卡斯的理论对此给出的解释最受人们欢迎。卢卡斯的解释很简单,他假定货币供给将要加速的信息是广为人知的。政府官员利用机会正式宣布,增加货币供给对商业投资以及增加就业有益无害,因为在货币供给增加之后会有新的产出增长:
MV=PQ
然而,人们并不傻。他们了解以前的各种情况,并且知道货币供给的增加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公司会立即提高产品的价格,工会也将要求增加工资。所以,很遗憾最终得到的结果还是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升,却不是经济增长。
关于人们对政府刺激政策的适应可能使政策失败的主张被称为“理性预期”理论。对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情况,相比假定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相互替代的模型,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两个模型则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政治性经济周期
W·诺德豪斯和E·R·塔夫特两人都提出了一个名为“政治性经济周期”的理论。诺德豪斯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政治性经济周期》中表述了这一思想,塔夫特则在1978年出版了《经济的政治控制》。这两位作者都阐释了政治人物一到选举时就会刺激经济,目的是为了更有可能再次当选。这就意味着,在选举之前会出现受政治刺激的经济繁荣,而在选举之后则会出现衰退。
[1] Littauer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该机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改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译者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