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简史第二章读后感(疯狂人体进化史读书笔记)
前言:读书笔记是我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总结,既不敢确保是作者的本意也不代表是事实,更不代表科学真理。分享出来只为抛砖引玉,引他人也去阅读,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疯狂人体进化史》的作者史钧,生物学博士。这本书早就有人推荐给我,我也收入了Kindle,迟迟未读可能是个人的奇怪近“香”情怯的心理吧。好在虽迟但到,这本书的文笔幽默,例证生动,读来诙谐有趣,轻松流畅,时常哈哈大笑。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揭开人类身体进化的奥秘,并为大自然在人类身体上鬼斧神工的创造而击节赞叹吧。
你肯定自以为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了解,毕竟从小看到大,知道哪里凸哪里凹,熟悉每个部位的每个细节。
可我敢说,你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一直被忽视,不信?我来问你几个问题好了。你知道你的身体为什么不像一般动物那样长毛?既然褪去毛发,为什么又保留了头发还有腋下,阴部和趾骨这几个部位上的一小撮毛?为什么自然界几乎所有动物都是按时交配,发情期之外的其他时间对异性熟视无睹,只有人类的发情期持续在性成熟后的每一天?为什么其他雄性动物可以交配后拔屌就走,而人类要发明婚姻?为什么男女都有腋毛阴毛而只有男人长胡子?男人无需哺乳,为什么也长乳头?
这些都是典型的科学问题而非庸俗的玩笑。而且为了避免解答这些问题时流于色情,就要科学的认识我们的身体。然而,关于人类的身体,科学家们很多时候也没有定论。不过没关系,还有什么比欣赏科学家们遭遇智力困境,争论不休,遍地鸡毛更有趣的事情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我们继承了古猿的身体框架,又对这个框架做出重要的修改,最终变成现在的模样——直立行走,褪去毛发,皮肤光滑且布满汗腺。我们现在的身体浑然一体,每个器官都妙手天成,每个细节都暗藏玄机,每个造型都蕴含着复杂的进化逻辑。
人类进化至少延续了数百万年,不可能认真讨论每个细节,每个变化,否则故事刚刚开始各位看官就已满头白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探寻人体进化的因果逻辑,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快速扫描整个进化过程,这几个关键就是:直立、脱毛、肤色、交配。
一、直立。
人类对直立行走习以为常,看不见其中好处,从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甚至觉得我们没有猎豹跑得快,没有袋鼠跳得高,没有猫的灵巧,没有老虎的凶猛,甚至连狗都不如——嗅觉比不过人家,吃屎的态度也不如人家坚决。
事实上,直立行走可以被认为是自然选择最伟大的壮举。人类走到如今,能在地球上呼风唤雨,依靠的就是区别其他所有动物的完美身体结构——直立行走。2006年在土耳其,有一对夫妇生养了19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不能直立,不单单只能四肢着地的爬行,也丧失了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能力,语言和行为能力也大大的倒退,说话只能像猩猩一样的大吼大叫。无独有偶,2011年在伊拉克,也有一个家庭的3个兄弟跟土耳其的那5个孩子一样的情况。由此可见,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远非站起来这个变化本身,不仅仅是骨骼排列的问题,人类的语言、感知和行为等各项能力的进化都与直立行走有关。
(一)直立行走是区别人和猿的金标准吗?
学者经过观察发现,红毛猩猩在树上也会直立行走,踩着树枝两条腿交替前进,而且行走姿态舒展大方,和人类很像。这就暗示了一种重要的可能性,古猿们可能在下地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直立的本事。
既然不止人类可以直立,不仅要问,如何区分人和猿?我们应该理解,进化是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人和猿之间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一边称为猿,一边称为人,黑白分明,我们需要接受这其间充满了灰色地带。
(二)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直立行走的呢?
科学家判定古猿是爬行还是直立行走主要是通过三个其他四肢爬行动物都不具备的骨骼特征:
第一个是足弓,直立之后足弓提供了必要的弹性,走起来更舒服省力,更重要的是在奔跑的时候,能减缓大脑受到的冲击,不然我们跑着跑着就成脑震荡了。
第二个是盆骨,盆骨上连脊柱,下接腿骨,承上启下,想要直立就必须要有更加强壮的盆骨,完全负担起上半身的重量。
第三个是膝盖骨,为了承担直立之后弹跳奔跑的巨大冲击力,人类膝盖骨要比别的动物大而结实得多的多,多亏它,我们在下跪的时候才能如此的麻利和潇洒。
要解答时间这个问题就要从化石中找证据。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有考古价值的人类化石数量十分有限。最鼎鼎大名的是1973年挖掘的,被称为“人类的祖母”的露西。露西不是这位“祖母”的真名,而是当时挖掘时科学家正在听的一首歌中主角的名字,顺手把“露西”这个名字送给了这具第一个发现的人类化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草率?言归正传,经研究证明,露西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当年12岁,已经生育,是直立行走的。随后又陆续发现一些人类骨骼化石,经过科学家十几年的研究,从已发现的这些人类化石中,可以推断的,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440万年前。
因为线索有限,这只是根据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而推断的最早时间,但并不能由此判定就是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
(三)人类为什么要直立行走?
既然难以确定直立行走的准确时间,那我们退而求其次,去追寻人类祖先站起来的原因。我小时候书中的解释是因为人类要解放双手,要使用工具,所以站起来了。现在知道这并非真相。已知人类直立行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40万年之前,而使用工具则是在此的100多万年之后,可见解放双手是直立行走的结果,而非原因。
此外,还有很多推测,例如生存和竞争需要,或者“摄食理论”,或者气候变化理论等等很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直立行走一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漫长的进化岁月裹挟着变化莫测的风雨惊雷、酷暑严寒,人类祖先为了生存承受各种考验,有一天,某个古猿为了看得更远或认清方向努力站了起来,这个改变带来意想不到的许多好处,视野更开阔,能找到更多食物,发现更安全的住所,获得更多异性古猿的青睐,生育更多后代,于是这个直立的基因就被保留了下来。
(四)直立行走有哪些好处呢?
人类直立行走以后,首先是不那么怕晒了,一方面我们受到阳光直射的面积大大缩小,头发又有隔热的作用,另一方面身体远离酷热的地面人类的祖先可以离开树荫,下到地面在烈日下开始新生活;直立行走让人类节省下有限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去到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的食物,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直立行走让人类解放双手,与其他动物打架更厉害,学会制造使用工具,生火用火等等,手指逐渐变灵活,更多双手的潜能被开发出来,能做更多其他爬行动物无法做的事情;直立行走让人类脑袋变大,脑容量扩充,拥有非凡的智力,发明语言,学会种植和豢养,积累文明,人类依次进入农业社会,科学社会。
(五)直立行走毫无副作用吗?
尽管直立行走对于人类进化至关重要,但也并非毫无坏处。拜直立行走所赐,已知人类有很多种病就是自然界其他动物无需承受的进化病。比如直立之后,脊柱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下半部分吃重最多,这里就是腰疼的发源;直立后解放双手的同时,也把全身的压力都交给了双腿,下肢承受的重量太大,长期奔跑使骨骼磨损严重,老年光景难熬;直立之后,我们的腿骨,脚骨不得不变粗壮。要知道,100斤女生的脚骨比300多斤大猩猩的脚骨还要大。可惜骨头一旦变大,密度就跟不上,骨骼组织裸露面积增加,钙的流失就会加快,容易骨折;直立以后直接提升了大脑的高度,使得大脑容易缺血,进而需要加强供血,心脏的负担也就随之增加;直立行走后,人类长期奔跑,身体的盐分随汗水蒸发,为了维持血压,脑脊液压力和消化道酸碱度等,人类需要吃盐。长期累积,摄入量严重超标,引发心血管疾病;人类蹲久了,猛地站起来会眼前发黑头晕,这是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脑供血不足;站立使得肛门部位的血压增加,所以我们拥有了一个自然界中非常独特的疾病,叫做痔疮;另外,爬行动物内脏都是平放的,直立行走后内脏全部吊着,结果就容易出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等。
不过进化到这时,就算有不如意,人类也无法爬回去了。直立行走是自然选择赋予人类的金钥匙,触发了一个巨大的进化开关,从此启动了一场不可逆的演变进程,指引着人类大步向文明迈进。
二、脱毛
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为什么其他同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猩猩猴子仍保持一身浓密的毛发,而只有人类脱掉一身毛,在大草原上裸奔?陆地上绝大多数动物都有浓密的毛发,说明毛发好处绝对很多:防潮防晒;防寒保暖;抵抗蚊虫;表达感情等等,人类为什么摈弃不要呢?人类又是什么时候褪去毛发的呢?可惜,因为体毛不会留下化石,缺少线索和证据。年代又久远,改变巨大,充满各种变数,非常难找到答案。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一个格外的简洁办法——猜。科学家的猜自然与我们的猜不同,所以称之为“假说”,下面介绍一下几个“假说”和理论。
(一)穿衣假说
有人说:是因为人类穿衣服了,就不需要毛了。但人类穿衣服的时间是在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之前一直裸奔,顶多是披个动物皮毛抗寒。而且今天美洲亚马逊和东南亚热带丛林中还有一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全都裸露,体毛依然稀少。
(二)用火假说
说的是人类学会了用火,为了安全起见,不引火烧身,才褪掉了体毛。但早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就已经会用火了,但是他们仍然满身毛发。
(三)相认假说。
有人认为裸体比较看得清身体特征,方便辨认。可是那些没有脱毛的动物们也很少认错同类。
(四)寄生虫假说。
有人说是为了避免寄生虫,为了避免大便粘在身上等等,可是为了卫生问题就舍弃大大利于生存的毛发?这代价未免太大。而且如果是抵抗寄生虫,那应该把阴毛和头发一并褪去才对。
(五)水猿理论。
说是很久以前,非洲东北部海平面升高,陆地被淹没了,古猿被迫进入海中生存并适应了下来,古猿成了水猿。后来,海平面下降,被淹没的陆地重新显露,水猿又回到陆地。但这段水中的生活经历,已经让古猿体毛脱落。他们还为这一理论举出许多证据,比如人体脊柱汗毛走向正好像游泳时水经过背部的路线。还有,所有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才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水下保持体温的需要,像水下的哺乳动物,像是鲸鱼和海豚都没有体毛;婴儿见水会浮,有些医院提倡孕妇水中生产;人类喜欢吃鱼等等。
不过,在动物学家眼里,“水猿理论”漏洞百出。为了水下维持体温而褪毛根本不成立。水比空气更容易导热,所以在水下热量散失的速度会更快,鱼类能在水里生活是因为本身是冷血动物,不需要保持体温,但是哺乳动物不行,所以很多海洋哺乳动物都有一层浓密的体毛,比方说海獭。而海豚和鲸鱼恰恰是特例,他们有各自的策略来维持体温。鲸鱼体型巨大,体积是立方关系增长,而散热的皮肤面积是平方关系增长,所以体型越大越不容易散热。鲸鱼完全不用担心体温流失。海豚因为体型小,必须要反复的冲浪前行,不断的活动就意味着不断的热量供应。我们的体重和水獭差不多,光着在水里很快就要被冻个透心凉,那一层皮下脂肪根本不足以保命。
虽然人类有时享受水,但不是人人都会游泳,不会游泳的人下水就等于送命。至于水下分娩,胎儿本就泡在羊水里,在子宫里根本就不需要呼吸,刚出生的婴儿不会呛水是因为他们的肺部还没有打开。
关于吃鱼一说更是无稽之谈,人类是杂事动物,不光是鱼,任何动物但凡落入人类法眼,一律在劫难逃。
此外,人类有突出的四肢和睾丸、乳房这些拖拖拉拉的外部挂件,使我们不适合水下生活,没有任何海豚胆敢拖着自己外挂的睾丸玩海上冲浪,否则翻滚的海浪马上就会把它们给拍成海鲜肉丸。
(六)散热理论。
以上诸多关于人类褪去毛发的假说或理论都被反驳,但褪毛也并非什么难解之谜,已经有科学家拿出了一套逻辑漂亮的解释--散热需要 。
生存需要热量,脂肪是热量的重要来源,燃烧脂肪产生的热量又必须及时散发掉。如何在保存和散发热量二者间找到平衡,生死攸关。北极熊和羚羊就是典型的例子。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非常的保暖,可它在雪地上永远只能慢腾腾的行走,因为稍加运动就要中暑,甚至直接被热死在冰天雪地之中。羚羊的运动能力堪称动物界的奇迹,不但能长距离的快速奔跑,还不会热晕。因为羚羊身上几乎没有脂肪,而羚羊这个选择的代价就是随时吃,一旦食物短缺马上就会饿死。
大自然没有哪种动物能摆脱热量的束缚,人类也不能例外。大家都有自己的散热方法,狗靠吐舌头,狮子靠剧烈收缩腹部,那么人呢?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陆地哺乳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没有毛发,以此推测一下。比如大象、河马、犀牛的毛发也很稀少。为什么大象没有毛发呢?前面我们知道了动物的体型越大,体内热量越不容易流失,大象的体温是50多度,在哺乳动物中最高,为了散热,不但脱去了毛发,还在表皮长出很多褶皱,以增加散热面积。
那人类褪去毛发是不是类似大象的原因呢?答案是,是的。人类有一项独门绝技——马拉松长跑。一般动物是无法长跑的,比如狮子,老虎,猎豹什么的,虽然爆发力强,但都只能短距离爆发,如果它们胆敢长跑的话,奔跑产生的热量散发不掉,大脑就会受热崩溃,内脏功能紊乱,导致应激死亡。
这项绝技是人类为了在远古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大草原上获得食物而锻炼出来的。当时没有进入农业文明,不会种庄稼养家畜,除了采集野果就靠长途追杀猎物来获得食物。盯着一头鹿,穷追不舍,中途不换人,不休息,直到把这头鹿耗死。现在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都深谙此道就是例证。长此以往,人类的长跑能力冠绝天下,没有哪种动物能有人类这样可以跑马拉松的耐力,哪怕是非常擅长长跑的赛马都跑不过。为了散热,人类在进化中逐渐褪掉毛发,并且皮肤布满汗腺。
人类的皮肤没有毛发还布满汗腺,强化散热的同时必然降低保温能力。所以,人类皮肤下长出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
(七)剩下的几撮毛呢?
因为散热需要,人类褪去全身毛发,那褪就褪了,为什么又保留了头发还有眉毛、腋下,阴部这几个部位上的一小撮毛?
先说头发。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位于赤道的东非,紫外线毒辣,一头蓬松卷曲的黑发仿佛天然的小阳伞,又因为我们是直立行走,头发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使得70%以上的皮肤都免受紫外线的照射。
然后眉毛。眉毛被保留除了可以阻挡雨水和汗水对眼睛的侵蚀,还可以减轻阳光的灼射。
再说说腋毛和阴毛,这两丛毛发有共同点:都是在性成熟之后才长出来。说明这两处毛发和头发、眉毛不同,也说明其和性有关。进化只为生存和繁衍,如果不是为了活下来,那就是因为性选择。达尔文曾经对孔雀的尾巴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怎么用物竞天择来解释这个招摇的尾巴,就生存来说完全就是累赘,没有一点好处,后来发现,孔雀尾巴其实是用来吸引异性的,这就是著名的“累赘理论”。人类的腋毛和阴毛与孔雀的尾巴有点相似,但是又不能完全相提并论。这个性吸引不是靠外形,而是气味。腋下和阴部是人类的性激素集散的基地,这些部位生长了毛发可以有效的延长性激素的挥发时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异性。
最后,还有一种毛—胡子。为什么男女都有腋毛阴毛而只有男人长胡子?这东西完全不实用,长它的道理是什么呢?生物学家曾为胡子伤透了脑筋,得到更多认同的还是累赘理论:男人的胡子就如同雄孔雀那又长又大的尾巴,是为了吸引异性。胡子就像是一个广告牌,向女性展示其优异的雄性激素水平,代表他是值得依靠的强壮的男人。至于为什么女人不长胡子?是因为女性身体里刺激胡子生长的雄性激素水平不够。比如现代社会的变性人,只要注射足够高水平的雄性激素,照样可以长出胡子。
三、肤色
人类的祖先起初生活在东非,经过数万年的迁徙,散布到地球各大陆上,各地的人类慢慢衍变出不同的肤色和身材。目前全人类以肤色区分,分为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三个人种。为什么会有肤色之别?造成不同肤色的因素有哪些?
(一)最佳肤色理论:紫外线、维生素D和叶酸的平衡。
1. 紫外线
我们知道,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UVA,会对皮肤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使皮肤细胞发生癌变。人类身体当然也进化了对应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合成可以强力吸收紫外线的黑色素,相当于给DNA撑起了一把小阳伞。紫外线越强,合成的黑色素就会越多,如果我们在太阳下玩一天,皮肤就会被晒黑。对应现实仿佛也是如此:靠近赤道地区的非洲人很黑,越是往两极走,人的皮肤也就越白,到了北欧就全是白人。
2.维生素D
紫外线是人类肤色有别的全部答案吗?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不是!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杀手--维生素D。因为它的因素,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逐步干掉了那些生活在非洲但皮肤不那么黑的人。维生素D,人体的很多新陈代谢都需要它,因为有它我们的骨头才能如此坚固,如果缺乏,就会得佝偻病。而且,我们的身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D,只能在紫外线的照射之下,经过胆固醇的转化和肾脏的加工才能得到。一个人想要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就要每天晒10分钟的太阳。但有时候自然环境的严酷异常,连这10分钟都不会给。征服了格林兰岛的早期殖民者,虽然克服了严酷的天气,但是因为靠近北极,光照严重不足,全部患上了佝偻病,最终全部灭绝。这个病虽不马上致命,但是会造成女性骨盆畸形,导致生殖失败。所以它是比皮肤癌残酷得多的自然压力。
维生素D对人体来说也非多多益善,它合成的量一旦超过了身体的需求,就会给肾造成巨大的工作负担,进而引发肾衰竭。因此无论是缺乏还是过量,后果都极为严重。既然不能不在太阳下奔跑,就只有增加黑色素。黑色素不但能预防皮肤癌,还能防止过量的维生素D,所以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的人必须皮肤黑才能活下来。而走出非洲的人,则要节制黑色素,以维持适量的维生素D,因此他们皮肤变白,连头发也从黑色变成了金黄甚至是银白色,以便于阳光穿过。
3.叶酸
根据计算,如果仅为了得到适量的维生素D,非洲人的皮肤完全用不着这么黑。而且紫外线最强的时候明明是在夏季,可非洲人皮肤最黑的时候偏偏是在秋冬季节。说明除了紫外线和维生素D,影响人类肤色肯定还有因素。
1996年的时候,阿根廷的一家医院接连发生悲剧,三名健康的产妇先后都产下了神经管有缺陷的孩子。调查发现,原来他们在怀孕初期的时候都曾经去做过几次日光浴。日光中的长波紫外线会穿过皮肤深入每一个血管之中,然后能轻而易举的分解掉血液里一种叫做叶酸的物质。叶酸是合成DNA的必须因子,一旦缺乏,男性的精子质量就会下降。而对于女性来说,叶酸更加重要,每个月只排出一枚卵子,受精之后胎儿一直处于快速的细胞分裂状态,需要大量叶酸,孕妇更容易出现叶酸缺乏症,刚才说的三位不幸的产妇,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叶酸被破坏过多,才酿成悲剧。
为了对抗紫外线,人体皮肤靠生成黑色素;因为需要维生素D,促使人类皮肤变白,但是又不能过量;为了DNA的合成,还要保护叶酸,又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黑色素。于是,自然选择就在这几个变量中寻找到平衡点。世界上的每一个地区就应该有一个最佳肤色来满足上述的所有要求,否则阳光会所有人的命,这就是最佳肤色理论。
(二)最佳肤色悖论:
也有学者反对最佳肤色理论,认为肤色根本就和阳光无关。人类获取维生素D的渠道多种多样,并不是只靠晒太阳;虽然叶酸会被阳光破坏,但还从食物当中汲取,所以皮肤黑一点或者白一些,并不是那么要命的事情。而且与最佳肤色理论相悖的例证很多。
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美洲在赤道地区,阳光和非洲的一样毒辣,但是在黑奴被贩卖过去之前,美洲大陆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黑人,所有印第安人都保持了从亚洲过去时的黄色皮肤。
有人说:因为印第安人到美洲的时间才一万多年,时间太短,不足以让他们从黄变黑。所以,是时间的问题吗?可北欧那维亚半岛上的居民是全球最白的,但是他们是5000年前才到达半岛,言下之意就是说他们只用了5000年就变白了,而印第安人用了一万年都没变黑。
还有,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居民,他们同样也靠近赤道,但肤色却不是黑的。有人说是因为那里是雨林,遮荫蔽日,水汽蒸腾,所以不需要太黑,但是同在赤道附近的西非和东南亚的气候非常相似,而且日照时间还特别短,有时候一天都不超过3小时。但是那里居民的皮肤竟然是全非洲最黑的。
还没完,澳大利亚附近有一座孤岛,这里是典型的温带气候,那他们的肤色不说是白色,最起码也应该是黄色的吧?但是岛上的居民全是黑人,而且是非常黑的那种。
最后还有,所罗门群岛有近1000座相隔不远的岛屿,气候环境相差不大,按理来说当地居民的肤色也不应该有太大差距。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有的人的肤色极深,又有的人肤色极浅,两种肤色完全相反的人比邻而居。
以上这些,用最佳肤色理论完全解释不了。
(三)性选择。
说来说去,肤色问题简直是一团乱麻,我们还有希望找到答案吗?是的,确实还有一个解释范围更广的理论--性选择。自然选择只关注生存和繁衍,如果不是为了生存,那就是因为性选择。
性选择又如何解释所罗门群岛黑白杂居的现象呢?因为有人喜欢,所以选择。喜欢的原因很可能是源于家人的影响。科学家用动物实验来验证性选择理论:把刚孵化出来的蓝色和白色小雪雁对调,这些小家伙被养父母抚养长大之后,无论自己是蓝色还是白色,都只喜欢和养父母体色一样的异性。鸟是如此,人也一样。所以,一个地区突然出现的其他肤色的基因,就很难被当地人所接受,找不到配偶,变异的基因也就无法遗传下去。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在非洲皮肤突变成了白色,那在审美和文化的排斥之下,在自然选择的打击之下,是完全没有活下去的机会的。长此以往,在一个地区内只会有一种主流的肤色。
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品味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肤色的分布有时候也是没道理的。所罗门群岛的黑白杂居现象,就是对性选择理论的有力回应。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发现,用单一的理论是不可能完美解决肤色问题的,虽然性选择能解释的范围更广,但也并不能排除阳光的影响。在生物进化领域,面对极度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能接受综合的理论解释。印第安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变黑,纳维亚半岛上的人则能迅速变白?或许变白真的比变黑要更加容易,比如控制色素的基因层面,变黑更加复杂,而变白更加容易,所以变黑很像是逆风而行,而变白则像是顺流而下,花费的时间也就更短。另外人们对白皮肤的偏爱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在中等肤色地区,变白更容易找到优质的配偶,而变黑则相反。生存和繁衍同样重要,性选择也要和自然选择相互配合,生存和繁衍都是推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
四、交配
繁衍是所有的物种都需要完成的大业。在自然界中,动物都是定期发情的,传宗接代也不需要无休无止的交配,这种事只要在固定的时间来几次就好了。可以想见,在其他动物眼中,我们人类如此热衷这项活动,简直“淫荡至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人类的生育困境说起。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分娩一直是育龄女性的首要死因,其他动物一定完全无法理解,生孩子怎么会这么要命呢?这个锅要直立行走来背。两条腿走路没有四条腿稳当,再加上双腿要轮流交替前进,如果双腿之间的距离过大,抬起一条腿就难以保持平衡,所以双腿间的距离必须缩小到可以合拢的程度。这样一来骨盆收窄,那胎儿出生的产道当然也就跟着变窄。而直立之后人类的脑袋不断的增大,这一大一小之间就出现了严重的冲突,这就造成了人类的生育困境。
虽然现代医学使用剖宫产有效解决了这一困境。但后来研究发现,婴儿受产道挤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又是自然选择的一个绝妙设计。产道的收缩和挤压能挤出呼吸道中的羊水及黏液,为自主呼吸创造有利条件,对唤醒神经系统和之后的智力发育都有所帮助。剖腹产确实拯救了数千万母亲的性命。那在原始时期没有剖宫产,女性面对这个生死考验的解决办法是让胎儿在脑袋长太大之前生出来。理论上来说人类正常的妊娠期是21个月左右,而不是现在的40周。较小的脑袋更容易通过产道,所以,严格来说,人类都是早产儿,婴儿还没有发育完全就提前出生了,另一半本来应该在子宫中完成的生长过程只有在母亲的体外继续。因体外发育,人类婴儿出生后需要大约2年才能免于母亲怀抱。可原始社会里,自然选择为了保持物种繁衍,尽可能多生是刻在每个雌性基因里的使命。一般哺乳动物,一个母亲抚育四五个幼崽很正常。但人类幼崽的抚养期这么长,母亲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采集足够的食物来喂饱所有孩子,因此必须要有人帮忙,否则可能一个都养不活。如此,生育困境变成了抚养困境。
为了解决抚养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男人一起承担抚养义务。于是自然选择经过数百万年的锤炼,让女人研究出了一套复杂有效的“拘留手段”,持续提高对男人的掌控能力。而男人也不甘任由摆布,一直积极对抗,在这场博弈下最终形成现在精致奇妙又极具想象力一套系统。
(一)女人的策略:持续发情、隐秘排卵和发展外貌。
1.持续发情。
对于动物来说,定时发情,交配期越短越好,交配时间也要紧凑快捷,因为交合的时候警惕性降低很容易被捕食者猎杀。而且,从表面上看,交配就是活塞运动,动作单调,情节粗糙,并无乐趣。
人类为了应对抚养困境,需要男人和女人共同抚养孩子,于是发展出了性高潮作为交配工作的超级奖励,而且还持续发情,把享乐时间延长到性成熟之后的每一天。
2.隐秘排卵。
对于多数雌性动物来说,排卵是公开的,会表现出明显的发情特征,仿佛在打广告。比如母狒狒,鲜红肿胀的阴部就是明确的交配邀请,仿佛在说:“嘿、伙计,我正在排卵,速度上车,过期不候。”一旦排卵期过去,异性之间心如死水,毫无悸动。而人类女性的排卵是隐秘的,她们自己对排卵期都毫无察觉。为什么呢?
有一套理论叫做“好爸爸理论”:隐秘排卵让男人搞不清楚女人什么时候才会排卵,所以只能守株待兔,并持续发生关系。这样,男人就莫名其妙的就掉进了这个精心的陷阱中,成为与女人共同抚养后代的好爸爸。
还有一套“渣男理论”:隐秘排卵不是为了留住男人,而是为了蒙骗男人。原始时期,男人会残忍的杀掉情敌的后代。隐秘排卵就让女性每一天都可能怀孕,谁都没法确定是孩子的生父,那孩子的生存概率就能大为提高。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是公开交配的,进入发情期后可以在任何地方,众目睽睽之下随时作战。而人类因为隐秘排卵还延伸出隐秘交配,彻底混淆父权,让自己的孩子安全,基因得以遗传。
3.发展外貌。
在动物界,从来都是雄性华丽醒目。因为雌性只需要挑选一个优秀的雄性,获取他的精子就行了,其余的事情自己全都可以搞定,不需要依靠雄性。因此,雌性不用为谁容。相反,雄性则需要博得雌性的好感,所以追求漂亮,以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比如公鸡,它在灰不溜秋的母鸡当中是那么的光彩照人,惊艳华丽的雄孔雀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应对抚养困境,女人必须要留住男人共同抚养后代,使得人类女性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所以女性展开绝地反击,积极发展自己的外貌特征,经过漫长的进化,逆转了动物界通行的雄性比雌性更迷人的规律。
人类女性的大的乳房,细腰肥臀,长长的头发以及樱桃小嘴都是基于这样的进化逻辑。相比于其他动物,女性的大乳房挂在胸前,位置醒目,状态坚挺,具备了一切性成熟的信号。纤细的腰身可以证明女人没有怀孕,肥臀有利于生孩子。乌黑长发不仅是性信号,也代表这健康的身体。樱桃小嘴代表:小、红、丰满。丰满的嘴唇是幼态持续的表现,是非常有效的年龄信号,男性为了保证生育质量,往往都喜欢更年轻的女性。
至于男人无需哺乳,为什么也长了一对乳头?那两个像是被蚊子叮起来的小点点有什么用?其实生物进化一直采用相同的策略,男人和女人基本享用同一套基因设计方案,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略作修改。除了生殖系统和喉结,男女身体构造基本一致,乳房这个器官男女基因里都有,因为男人不用哺乳,也无需发展外貌性吸引,于是只留下了乳头。
(二)男人的策略:大睾丸、长阴茎和海绵体。
从头发、嘴唇、乳房、腰、再到臀,女性为捕获男人一直在不断打造性信号。面对女性的性信号攻势,男性又做出了些什么针锋相对的反应呢?
1.大睾丸
首先,把目光聚焦在男性的睾丸上。睾丸是构成男性魅力的主要设备,对生殖大业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激素和精子。这么重要的设备难道不应该认真收藏起来吗?怎么就包裹一层薄薄的皮就随意挂在体外?十分容易受到攻击或遭到意外伤害,非常草率。
对于睾丸外挂,民间流传较广的是“冷却理论”:精子最喜欢的温度是35℃,而腹腔的温度是37℃,外挂阴囊能调节最佳温度。但是,人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耐受正常的体温,就连珍贵得多的卵子都可以,精子凭什么搞特殊?世界上绝大部分动物的睾丸都沉藏不露,比如海豚、大象这些哺乳动物都是收在体内的,而且大象体型巨大,体温比人类更高,那它们腹腔里的精子岂不是更要死翘翘?应该说,精子本来是可以接受体温的,现在只能接受低温,这是睾丸外挂的结果,而并非原因。
经过研究发现,凡是睾丸外挂的动物,都有剧烈运动的倾向,如小猫小狗,猴子猩猩。而人类睾丸在胎儿阶段也在腹腔中,随着发育推进,因为受到压力,最后才逐步挂到体外。这就是压力理论:人类直立行走之后,腹部的压力大增,如果睾丸在腹中,精液很容易被挤压出来,很有可能在还没来找到伴侣之前就打光了所有的子弹。
进一步提问,人类男性睾丸发展到如今的大小有没有什么秘密呢?了解黑猩猩是了解人类的重要途径。在交配制度上,黑猩猩玩的是群婚,某个雄性的精子极有可能在母黑猩猩体内与其他雄性的精子不期而遇,于是精子之间发生暗战。无论战术如何多么复杂多变,军队的数量肯定多多益善。睾丸是精子的发生器,就像街头炒爆米花的火罐一样,罐子容量越大,最好喷出的爆米花就越多,这样才能与对手在暗中一决高下——睾丸越大,胜算越高。在这样的策略支配之下,黑猩猩的睾丸进化到110克左右,有三个鸡蛋这么大。除了黑猩猩,我们再来看看灵长类身材最高大的银背大猩猩,它是好莱坞电影《金刚》的原型,暴躁起来可以一掌拍死花斑豹。它们的交配逻辑是一夫多妻制,一个部落中,雄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一年之内也就只交配几次,所以不必采用精子淹没战术,于是,与其霸王体格极不相配的是,银背大猩猩的睾丸只有35克左右,还不及一个鸡蛋。
如此说来,雌性越是滥交,雄性的睾丸的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远古时期,女性不像雌性黑猩猩那么滥交,也不像雌性银背大猩猩那样忠诚。于是,男性的睾丸就进化到如今的大小。有趣的是,这条睾丸大小的定律不仅适用于哺乳动物,甚至鸟类昆虫也一并遵守。
学者们通过研究强壮稳重的银背大猩猩和粗暴淫荡的黑猩猩,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规律:睾丸的大小也决定着激素水平,进而支配者动物的性格与行为。银背大猩猩虽然妻妾成群,蛋小如雀卵,但他们对于雌性呵护有加,对后代也更加的关心。而蛋大如斗的黑猩猩,性格粗暴,对雌性毫不怜香惜玉,时常大打出手,对后代也是不闻不问,绝对的甩手掌柜。这个逻辑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睾丸越大的男性,性格就越冲动,性欲也更强,更容易寻花问柳,而睾丸较小的男人可能更顾家,对子女也更有耐心。
2.长阴茎
除了睾丸,阴茎也是男性生殖器官重要组成部分,其尺寸有何进化的精彩之处呢?还是拿银背大猩猩和黑猩猩来参考。银背大猩猩阴茎勃起长度平均只有3cm,黑猩猩的是7cm,而人类男性平均是8~14cm。问题来了,人类男性为何要进化出一根又长又粗的配件呢?有人说是因为累赘理论,为了性吸引,要炫耀。可是,凡是累赘,都应该非常张扬地挂在外面并大张旗鼓才是炫耀。还有人提出“失控理论”:雌性在选择雄性作为配偶时,一般无法做到全面衡量,而只是取其某个特征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比如雌孔雀会无厘头地认为雄孔雀尾巴越大越好看,于是雄孔雀不得不努力发展尾巴以讨好雌性,结果失控了,尾巴长得太大,以至于成了影响生存的废物。男人的阴茎正是如此失控的结果。
作者认为,需要结合阴茎顶部蘑菇状的龟头一并考虑才会接近问题本质,这就是“挖掘机理论”:人类的阴茎不只要把自己的精子送进阴道,还要把别人的精子给挖出来,从而制造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交配的过程中,精巧的龟头与包皮的设计组合,能够很好的把之前的精子挖到外面。可为什么猩猩们不需要加一个龟头这样的“铲子”呢?因为他们的精液是凝胶状的结构,粘稠度太大,是很难被挖出来的,所以他们不用挖掘机,而是生化钻井机:用水解酶分解精液。
3.海绵体
男性阴茎有一个特点,全靠海绵体支撑,是个双向的肉管。而小猫小狗以及大部分的灵长类动物,都有阴茎骨。它可以助力交配,随时待命,只要机会来临,就能直击靶心。这根小骨头作为两性交配当中的利器,人类为什么舍弃不用呢?比较靠谱的解释就是因为人类持续发情导致性活动花样繁多,出现误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海绵体的好处是受伤之后可以自愈,而如果是阴茎骨骨折,那麻烦可就大了。舍弃它也等于是放弃了过度交配,为了应对长期发情,需要节制。
(三)男女的其他生殖博弈:精子大作战、月经和婚姻制度
1.精子大作战
从科学视角来看,交配工作其实是一场进化战争,需要男女双方共同上场,没有匹配的对手就没有真正的较量,无缝对接的雌雄生殖器官只是这场战争的烽火前线,双方都在为应对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男性独特生殖器的驱使下,女性的生殖器必然有所对抗,男女的进化博弈从未停止。
一名健康的成年男性一次释放的精子在数千万到两亿之间,一生射出的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有多少能修成正果呢?数数看他有几个孩子就知道了。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每个精子的成功率几乎为0,每次受精都是一场残酷大战。
阴道内部并不适合精子生存,这个事实曾令科学家万分震惊。后来发现,阴道排斥精子的原理是抗异物感染。精子大小与细菌接近,抗原性也很强,交配还顺道夹杂各种病毒,所以被排斥也不奇怪。
阴道粘膜上皮附着着大量的乳酸杆菌,使其内部保持着较强的酸性环境,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而这样的环境精子根本无法适应。奇妙的是,精液中精子只占很小部分,此外还有大量的酶、果糖和微量元素,可以维持基本的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给精子们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不过,经过一番奔跑和搏杀,伤的伤,死的死,当先头部队历经艰险抵达子宫颈时,大约还剩100万,仅仅只出发时的1%。
接下来,小家伙们很快遭到宫颈黏液的封锁。在排卵期间,雌性激素水平升高,宫颈粘膜会变得稀薄透明并且富含营养物质,虽然可以为精子提供后续的能量,但与此同时,粘膜中还聚集了大量的白细胞和抗体,专门对精子进行截杀。
没有死绝的残余力量终于接近终极靶标,但在此之前,还有一次关乎生死的押注。女人一次只排一颗卵子,但有两条输卵管,其中只有一条路可能通向成熟的卵子,而另一条则是一座空城。所谓运气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最后,当卵子接收了一个精子之后,会立即关闭外壳并且高速旋转,以免其他精子再行入侵。第二名的精子不会有任何的奖励。
放眼动物界,很多雌性生殖系统是会对精子是提供保护,进而延长精子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定期发情相关,精子来之不易。而人类持续发情,女性不需要担心精子的来源,而更关心其质量。而且,如果男性精子长期存活,那对需要留男人在身边提供抚养义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现在精子的存活时间与人类的作息时间相符,20个小时左右,那些完事儿之后就溜之大吉的家伙就很难留下后代,这是对负心人的暗黑报复。只有长期居住在一起,并且保持一定的交合频率,才能得到遗传回报,这是人类男女在长期厮守的生物学基础。
2.月经
阴道对精子进行严格考验,迫使男人不断供货,为隐蔽排卵提供保障。但想要成功拴住男人并维持稳定的关系,女人还需要更多保险技术。对精子截杀只是第一道屏障,另有一条防御措施则可能让所有人都料想不到——月经。
月经有多麻烦,女生都懂。不管月经、痛经、绝经,本本都是难念的经。我有朋友每次痛经都痛到不能上班,她发誓下辈子再不当女人。有记者采访杨幂,大约是说,如果她有超能力可以让这个世界的一样东西消失她会选什么?杨幂不假思索的就说:月经。如此痛苦,不禁有人要问:进化为什么要让女人来月经呢?
有一种“保鲜理论”:子宫内膜是胚胎生长基地,定期更换可以保持新鲜和活力。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其哺乳动物都不要保鲜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对抗理论。女性持续发情及隐秘排卵下,性交不断,交配会带来大量细菌和病毒,月经是防止感染。而且月经流血可以排铁,抑制细菌生长,所有细菌都需要铁元素。其他动物少见月经,是因为定期发情,交配次数少,感染几率远低于人类,故无需月经机制。还有,就像阴道会截杀精子一样,子宫内膜会狙击胚胎,双方要经过激烈的拉锯战。如果子宫失败,结果就是怀孕;如果胚胎失败,就会死去,子宫只能用剥落内膜这种简单的物理化学手段,以保证清除报废的胚胎。
类似的清洗在自然界中并非罕见,巨大的座头鲸身上可能会长满了藤壶。那是一种讨厌的甲壳动物,会顽强地附着在礁石或船底等任何可以附着的表面,其中就包括鲸鱼,而鲸鱼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可恶的附生物剔除掉,它们无人搓背,任其寄生又会造成巨大的营养损失和其他疾病。鲸鱼的反击非常简单,定期把皮脱掉,就像脱去外套一样,连同藤壶一道彻底抛弃。曾有人问,为什么男人没有月经?这个对抗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释。男人的生殖构造因为不会外入细菌,而且男人不用怀孕,也不需要对抗胚胎,自然就不需要月经。
3.婚配制度
动物界有各种交配逻辑,换成婚配制度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有一妻多夫制,还有多夫多妻制。制约因素主要有:后代,食物和地盘。无论对动物还是人类来说,婚配制度都不是随意的游戏,而是雌雄两性生育状况与自然环境相互制约的结果。
一妻多夫制对应是女性占主导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是非洲斑点鬣狗;一夫多妻制的好处是父权明确;多夫多妻的好处是强化群体关系。人类经历了部落社会的多夫多妻,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到现在社会的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其实非常罕见,就像把所有钱押在一只股票上,风险很大。这个连动物都明白的道理,人类这么进化有什么好处和奥妙呢?
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南美绒猴那里来一窥玄机。亚马孙丛林中的南美绒猴是世界最小的猴子,成年绒猴只有人的手指长度那么高,体重比一个鸡蛋还轻,被人捧在手中时,如同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指掌间来回跳跃。正因为身材太小,所以面临着与人类相似的生育困境,它们细小的产道很难产下大小合适的婴儿,只得采取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把胎儿一分为二,生下两个较小的胎儿,每个只有花生米大小,这样就可以避免生育困境。如此一来,它们的后代与人类婴儿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精心抚养才能成活。但因为身材太小,母亲根本难以承担额外的能量消耗,所以只在哺乳时才会抱一抱孩子,其他时间则做起了甩手掌柜,它们必须节省能量以生产更多的奶水,因此雌性有理由“偷懒”。这给雄性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如果它们也偷懒,孩子们就完蛋了。为了养活后代,雄性不得不放下大丈夫的架子,用心担当起好父亲的角色,做个不折不扣的模范丈夫——它们对后代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除了不能喂奶,基本什么都做。两个孩子已经够它们折腾的了,雄性不可能同时养活更多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寻找更多的雌性。
人类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南美绒猴非常相似,因而也必须采取相似的婚配制度,否则将无法成功养活后代。这些才是构成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基础。只有存在进化基础,彼此忠诚才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的种种美德才有科学依据。 由此说来,这一切的根源仍然来自于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女性出现了生育困境,她们因此不得不设法留住男人来共同抚养后代,最理想的合作抚养模式就是一夫一妻制。还有,后代成熟快慢与婚配制度也有关系,后代越是早熟,雄性就越容易腾出手来寻花问柳。人类生育困境带来了抚养困境,后代依赖父母时间最长,因此一夫一妻也最典型。人类的配偶关系就此成了动物界的一朵奇葩。也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配偶关系,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文明,并由此而长盛不衰。
进化到如今,即便人类的身体已经如此精妙,也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摆脱了自然选择的控制。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和繁衍,自然选择就会潜伏在我们身体细胞深处的基因中,随时发生突变,持续掌控人类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