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

导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果真是一句至理真言!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1)

康熙

“千古一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一辈子的丰功伟绩至今仍历历在目。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等等。可以这么说,康熙皇帝虽是满人,但他比许多汉族皇帝更配得上“圣祖”这个庙号!

但就像本文开头所讲,人无完人,英明神武的康熙爷亦是如此。生前无比辉煌的人生蓝图,到最后却被自己的儿子们打扫的干干净净!

康熙晚年,身体日益不佳,这位“长寿皇帝”终究抵不过岁月蹉跎,于是乎,他开始挑选自己的继承人。

然而,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前头在位时间长了,便堵了后头的路。康熙执政60年,他的太子都四十多岁了,其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就老大不小。

伴随着康熙晚年两立两废太子,其他的阿哥们早已躁动不安。看着那“摇摇欲坠”的皇位,哪个不跃跃欲试?这便有了后来著名的“九子夺嫡”!

今天要讲的,便是这九子夺嫡中的其二——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这对儿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龙子,他们之间会有什么瓜葛纠纷呢?

事情原委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2)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随后,军机大臣张廷玉与九门提督隆科多一起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下康熙遗诏,并在众阿哥面前宣读。

遗诏的长篇大幅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其中一句话:传位于四子!

就这么一句话,有人荣登大宝,有人却心如死灰。然而,看似风平浪静的皇权交接,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康熙尸体躺着的那个大殿之外,被金戈铁甲的重兵包围……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3)

果然,雍正即位之后不久,谣言四起!整个京城都议论了起来。

“听说了吗,康熙爷传于十四子,被当今圣上改了遗诏!”

“还有还有,据说康熙老爷子升天那天,雍正爷派兵围了圣驾,逼着老爷子把皇位传给自己!”

…………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4)

像这样的谣言,整个北京城遍地都是,一时间人心大乱,政局涣散,当官的无心办事,一个个都跑去巴结上司,抱大腿,好像一场宫廷政变就要来了……

好在雍正皇帝不是平常人,在听到这些谣言的时候,便立刻采取了雷霆手段!散布谣言的,抓一个罚一个、贿赂官员抱大腿的,抓一个杀一个。些许时日,原本涣散的人心和政局,便在这雷厉风行的手段中稳定了下来。

但满城风雨并不会这么结束,关于那份“遗诏”的谣言延续至今。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一字之差,便是天上与地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关乎的可不仅仅只有两个人!

书童曰

咱们今天的主题,便是要研究一下这“一字之差”,也就是康熙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的问题。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5)

是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登基的雍正帝?还是十四皇子胤禵?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个人,以及他们各自在康熙老皇帝心中的形象。

四阿哥胤禛: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6)

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原属“太子党”,是有名的“办差阿哥”,后来太子犯事被废,胤禛为求自保便自成一派。

胤禛生性冷峻,是一个“冷面亲王”,刁钻的性格下却并不暴戾,刻薄的手段里却很少寡恩。以至于他的很多奴才虽受过严厉惩处,却无一人出卖或离他而去。正如他登基后所批奏折:“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关于康熙对胤禛的印象,书童认为:该是个“孝”字。

康熙驾崩的前些日子里,几个阿哥们为了继承皇位煞费苦心,明刀暗枪什么招都用了,可偏偏忘了去照顾一下自己的父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皇帝,同时也是一位老父亲,他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最想得到的便是亲人的照顾。而这微妙却不可得的照顾,仅胤禛一人做到了。

康熙帝晚年多病,再加上众皇子们不断惹事,曾多次气得康熙晕过去。所以,为了调理身体,便需要经常服药,而常在身边侍候的,便是四阿哥胤禛!

十四阿哥胤禵: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7)

在“九子夺嫡”中,表面上属于“八爷党”,背地里却自成一派。他常常表现出唯八阿哥马首是瞻的样子,却又有自己的小心思,属于典型的“两面派”。

胤禵性格直来直去,与十三阿哥相似,尚武力,懂兵法,会带兵。曾在康熙年间出兵西藏,并大获全胜,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8)

至于康熙对他的印象,书童认为,应是不好的。他不仅常常参与八阿哥的苟且,有时还自作聪明行大不敬之事。像描摹太子笔迹,矫诏派兵围了康熙行宫;康熙大寿时,送了一只死鹰……等等。相比与八阿哥笼络朝臣为自己拉票而言,老十四的做法貌似更加下三滥!

总的来说,单单从表现以及康熙对他们的态度而言,胤禛是胜于胤禵的。也就是说,在不存在篡改遗诏的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皇位传给胤禛,是康熙的最终决定!

“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

回到标题提出的客观问题,仅仅一字之差。是“于”还是“十”呢?

第一,清朝时期的“于”字,并非这样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书写也是历经千年不断变化而来。如今的汉字,恨不得都是一划,已经简化到了极致,可古文字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9)

虽说清朝统治者是满人,但他们也一直在汉化。他们的皇帝从小便要学习儒学周礼,学习书法绘画。

就拿这个“于”字来讲,在清朝时期,他写作“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这么一来,你再看看:

传位於四子

这是加一笔,少一笔就能改得了的吗?

第二,满足皇帝遗诏,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自古以来,皇位交接便常常伴随着腥风血雨。康熙皇帝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不会如此草率的书写遗诏。

按满族统治者的规定,遗诏书写需一式三份,分别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以便后世宣读。

所以,你能改得了汉字,你能改得了其他两种文字吗?

第三,遗诏宣读者隆科多与张廷玉没有这个胆量篡改遗诏。

隆科多与张廷玉,两人都是军机大臣,与康熙见面的机会最多。同时,康熙也对他们二人最是了解。

胤禛为何又叫胤禵(胤禛传位于四子)(10)

隆科多,曾经救过康熙的命。而康熙也对他恩待有加,但隆科多最终也陷入了“九子夺嫡”中,与八爷党狼狈为奸。不过,最后被康熙恩威并施,两份诏书吓的隆科多瑟瑟发抖,所以,谅他也不敢再为非作歹。

张廷玉就更不用说了,他一辈子只忠于皇帝,历侍康雍乾三朝皇帝,从来都是本本分分,皇上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从不节外生枝。

结语

其实,那份遗诏的秘密已经不重要了,《清史稿》和人们心中的那个勤勉皇帝是雍正而非他人。况且,篡改遗诏的事明显是不可能的,我们也没必要去纠结那一字之差!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雍正是个好皇帝!他配得上那份遗诏,他值得那个皇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