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工程(助力嫦娥奔月)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1月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其中
有一位是咱们厦大物理系学子!
这位厦大人是谁呢???
他就是媒体镜头下的月球守望者——洪晓瑜。
洪晓瑜
在“嫦娥”系列绕月探测工程中
任VLBI测轨分系统的总指挥
他的团队为“嫦娥奔月”顺利"变道"
和"刹车"做精确测定轨道
人物简介
洪晓瑜,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人。196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探月工程测控系统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测轨分系统总指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圆满地完成了嫦娥一、二、三号VLBI测轨任务,继续承担嫦娥四、五号的VLBI测轨任务。
厦大物理青葱岁月 孜孜不倦刻苦求学
“我的童年是在蓬华大演村度过的。”洪晓瑜说,小学和初一是在大演村就读,初二到高中才到诗山联星附中和诗山中学念书。1976年高中毕业,当时高考还没恢复,他又回到大演村来,跟大伙一起种地、犁田、插秧,还学做木工,但这期间他从没忘记过学习。
恢复高考后,洪晓瑜于1978年顺利考入厦大物理系。在厦大读书期间,洪晓瑜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囊萤映雪,笃行求知,勤学苦读,孜孜不倦。秉承着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洪晓瑜收获了扎实的数理底子,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为洪晓瑜在厦大毕业35周年同学会与同班同学合影。
全球首创的角色转换
为“嫦娥奔月”精准定位测轨
2004年洪晓瑜担任上海天文台常务副台长时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任务,就是要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改造当时的天文观测VLBI网,完成嫦娥一号绕月工程中一项创新性任务——VLBI精密测轨。
VLBI原本用于观测百亿光年外的遥远天体,属于天文学基础研究的设备,是“探月”的国家需求使它华丽转身,而将VLBI技术应用于探月工程的实时测轨工作,在嫦娥一号之前,“地球人”都还没尝试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经过18天时间飞行最终进入环月轨道。在那次探月任务中,由上海天文台牵头、首次应用了为卫星做测轨工作的VLBI技术,与中国国家航天测控网一起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精密测、定轨任务。这也是该项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探月工程的实时测轨工作。
在嫦娥二号工程中,VLBI系统同样需要攻坚克难。因为嫦娥二号卫星的奔月轨道不同于一号星,不再有绕地球多圈的调相轨道,而是发射后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这将大大缩短飞抵月球的时间。
洪晓瑜回忆道,“嫦娥二号”发射升空期间,上海天文台VLBI数据处理和指挥中心内很多科研人员都与他一样坚守在操作台。40多名科研人员分两班倒,日夜守候观测,不断提供轨道数据,确保卫星始终处于航行正轨。
“这些年能用我的天文知识,服务于‘嫦娥’系列航天工程,为国家作贡献,我感到特别荣幸!”洪晓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只要自己喜欢,不懈努力,就能对人类作出贡献。”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月3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厦门大学
来源: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丝商报 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郭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