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能刚能柔(柔中有韧就是能伸能屈)
Couple Wading In Sea Against Sky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生命之慧,在于柔。
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待到生命结束了,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柔不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柔不代表软弱,软弱是没有力量的,在生活中常常成为弱势的一方。
真正的柔,有弹性,即使被他人击倒,也可以马上站起来,就像不倒翁一样;
真正的柔,很强硬,能够穿透最坚硬的东西,如水那般,滴水能穿石;
真正的柔,刻在骨子里,如美人一般,从来在骨不在皮。
读懂“柔”的智慧,做一个懂生活的人。
在系泊处的船
01
强硬,让人屈服;柔,却令人臣服。
柔,往往能四两拨千斤,看似软绵无力,实有万钧之力。
《伊索寓言》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最厉害”,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忽然有一个人在赶路,于是他俩就立下赌约:谁把路人的衣服先脱下来,谁就最厉害。
风自信满满地说:“我只需要大风一刮,就能把他外套脱下来。"说着,风开始用力对着路人吹,希望把他的外套吹下来。可是,风越是使劲吹,路人越是把外套裹得更紧。
最后,风吹得实在太累了便放弃了。此时,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在路人身上。不一会,路人就开始擦汗,汗越流越多,于是路人把外套脱下来了。
风恍然大悟:原来,强硬不一定是强大的,温和友善永远胜过强压被迫。
遇见妙嫣第一季 摄影:lkcn 安哥
很多时候,太过强硬常常适得其反。
成婚多年的夫妻二人,妻子希望丈夫给自己倒杯水。若妻子用强硬的态度去命令丈夫:我要喝水,马上给我倒杯水来!
忽然受到呵斥的丈夫会想:为什么一定要给你倒呢,你有手有脚自己不会倒吗?
反过来,若妻子用温柔语气跟丈夫说:老公我想喝杯水,可不可以请你帮我倒一下呢!谢谢你了我最爱的老公!
相信很多丈夫都不会拒绝妻子这样温柔的请求。
做事太过强硬,既不能完成目标,很多时候还伤人伤己。
只需换个方式,借用柔的力量,夫妻之间能和睦许多,朋友之间也能顺心许多,以小力胜大力,利人利己,皆大欢喜。
强硬,让人屈服;柔,却令人臣服。
天空之镜
02
柔,是外在的变通,内在的不变。
人,须有些韧性,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方才懂得变通。
《孙子兵法》中说,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无形就没有破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水能够根据外在变化来改变自己,时而深,时而浅,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清,时而浊。
柔中有韧,就是能伸能屈,当现实发现变化时,立马改变自己的行动,不固执鄙陋,不一条道走到黑,用智圣东方朔的话说叫“与物变化”。
人生在世,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有些人看似坚强,实际上缺少了必要的柔韧,一旦受到打击,倒下之后就再难爬起来。
大风来的时候,坚硬的树干会被刮断,软弱的花瓣会被吹落,而柔韧的小草总是能幸免。
韧是“柔”的最重要的一个内涵。韧性是一个人内在的坚持,或是处世原则,或是道德品格,或是远大理想,在受到外在强烈冲击的时候,虽然被迫改变行动,但是目标依然坚定,初心未改。
柔,是外在的变通,内在的不变。
? 可遇而不可求
03
柔,是接纳世间百态后的包容。
柔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包容,以和为贵,宽厚待人,心中有悲悯,眼里有温暖。
和,是处世的和,也是心中的和。
在一辆公交车上,因为是上下班高峰期,车内挤满了人,一名中年男子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位男子的脚。
没等那位被踩的人说话,他就说:“真是抱歉,一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脚。”
另一位笑了笑,说:“没事儿,这公交车这么拥挤,踩到脚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儿嘛。”两位都淡淡地对视一笑。
一大早赶着公交车去上班,在人挤人的车厢里,谁都不好受,出现争吵只会让情况更糟。
柔和一点,多一份包容,对方不是故意踩到脚的,多理解一下对方,事情就开阔很多。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的误会,父母之间的争吵,都是因为缺少了包容。
多一份包容,父母之间就多一份理解,朋友之间就多一份谦让。
柔,就是要为人随和,才能够避免更多的矛盾产生,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心怀包容之心,内存温和之气,懂得待人宽厚温和,才是最高的智慧。
一个柔和的人,总会以一种最大的善意来对待他人,而他人也会以温暖相报。
04
愿你,不舍温柔。
生活不温柔,但一定会有人温柔你的生活。
温柔的人,大多都是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后,决定不再让其他人遭受自己的这般痛苦,这份血淋淋的“体贴”,人们称它为“温柔”。
一个温柔的人,总能抚慰他人,令岁月生香。
柔,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做一个假装强势的人,是空架势;
做一个敢于温柔的人,是真自由。
愿你不舍温柔,永怀赤诚之心,历经岁月,依旧芙蓉满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