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迁移新野百姓的故事,当年曹操举兵南下时,刘备携樊城、新野之民南渡。逃跑过程中,曾有人建议刘备丢弃随行的百姓,轻装简行,可是刘备不忍,虽然最后被曹操追上,险些被擒。刘备当时虽不忍抛弃子民,携众前行,但却留下了“仁义”的好名声。而这也显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段,里面可能包含有刘备宽仁信义的“真仁义”,也可能包含着刘备战术上的“假仁义”。那么刘备带走百姓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1)

刘备

刘备当年投曹操时,曹操就曾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联孙权时,周瑜也认为他“终非池中物也”。但是比起曹操与孙权,刘备却半生辗转,这是因为他没兵没城,本钱也少得可怜,所以刘备要想立足于三国乱世,就没法走曹操与孙权的制霸之路,只能另辟蹊径,而刘备所选择的这条“蹊径”到底是什么呢?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2)

曹操

首先,刘备将其“皇叔”的汉室宗亲身份号召力最大化,这实际上就是他的本钱,其次就是以仁义立身,《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虽然这段话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但也符合历史上刘备的一贯作风。刘备以仁义立身,虽然屡战屡败,但名声却越来越大,前有“衣带诏”之义举,至荆州后又“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已经用这种方式赚下了立足的资本。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3)

刘备

后来刘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此时刘备的机会也就来了。曹操虽强,但有屠城的“前科”,荆州百姓厌之更惧之,而刘备这个时候却带百姓一起撤退,更得“仁义”之名。当时诸葛亮劝刘备弃百姓而先走,但刘备不从,此举为其收拢荆州人士之心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后,刘备轻松得了荆州四郡,而这与他前段时间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4)

刘备

以上便是刘备的“真仁义”,那他的“假仁义”呢?刘备多步卒,曹操多骑兵,追击刘备的又是其精锐虎豹骑,此时刘备若要逃,恐怕也很难逃得过曹操的追击。而刘备是携百姓而逃,从长坂坡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在前,百姓在后,那么百姓有没有可能成为刘备阻挡曹操骑兵的缓冲带呢?其实这是有可能的。如果百姓留在新野,或者被曹操屠城,又或者成为曹操的人口资源,刘备无一所得。但如果携百姓而逃,若曹操追击不至,这些人口资源依然是刘备的,若曹操追击迅速,百姓还能减缓虎豹骑的进军速度。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刘备都能坐收“仁义”之名,何乐而不为呢?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5)

百姓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刘备孤身逃走,那么城中剩下的百姓也并不会遭殃,因为曹操占据荆州之后,首先进行的就是安民,以曹操的智谋,必然深知百姓的重要性。而刘备却鼓动百姓和他同行,其实是为了自己“火烧新野”做好准备,当曹仁领兵进入新野城时发现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驻军城中,晚上就被火攻,导致曹军大败。试想一下,刘备如果不带走城中百姓,又如何施展火攻之计,若是烧死或者烧伤城中百姓,那刘备多年积累的“仁义”之名岂不是要付之东流了?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6)

火烧新野

而且刘备的野心,在他三顾茅庐之前,被水镜先生司马徽看的一清二楚。当时司马徽对刘备说起“卧龙”诸葛亮时,就曾说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所周知,姜尚和张良皆乃世之名臣,姜尚擅于用兵,而张良长于谋略。司马徽这么说,意思很简单,诸葛亮是姜子牙,那刘备就是周武王,而诸葛亮是张子房,那刘备就是刘邦。其实刘备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其内心是有称帝想法的,而当时司马徽不仅说出了刘备的心思,还为他指明了一条实现梦想的路径。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7)

水镜先生

其实,一个人如果“假仁义”一辈子,那就是“真仁义”了,无论如何,刘备仁义之君的名号,是无须置疑的。

关注小编,带您走进一段不为人知的趣味历史,欢迎您评论点赞哦!

真实刘备为什么伐吴(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