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绘本还需要家长引导吗(家长害怕的绘本)
无论是电影、动画还是绘本,但凡是动物题材的作品,都很容易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可正是因为孩子喜爱,对创作者的要求才更高。
如果儿童作品背离了温馨美好的原则,不仅达不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会造成孩子认知偏差,甚至影响身心发育。
所以说,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一定要适合孩子观看和阅读。这类主题至少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完整有趣、温暖正向;二是要尊重常识和动物习性;三是绘画风格符合孩子审美。
正巧,《快乐狮子》系列绘本,就很符合上述要求。事实上,这套《快乐狮子》系列绘本一直称霸绘本界,曾在1956年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在上个世纪中叶,版权就出售给了12个国家,至今已经有了二十多个版本,依然在全世界畅销。
《快乐狮子》是路易斯.法蒂奥与罗杰.迪瓦森共同创作完成的。这对夫妻分工明确,路易斯.法蒂奥以一则新闻为蓝本,撰写了整个故事。而曾获得过凯迪克金奖的伟大插画师罗杰.迪瓦森则负责绘画。
《快乐狮子在非洲》
《快乐狮子》系列中的第二本——《快乐狮子在非洲》更堪称典范,匠心独具又寓意深刻。不论孩子还是家长,读后都能收获颇丰。
01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说:“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作者夫妇正是这个伟大理念的践行者。《快乐狮子在非洲》不管是绘画风格还是内容,都可称作伟大的作品。
第一、绘画风格和技巧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绘本是给孩子看的。孩子首先看什么?当然是看图了。
那么问题来了,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狮子是什么样的?《快乐狮子在非洲》的主角是一只狮子,所以,你以为是这样的?
常见的简笔画狮子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提到:孩子在三岁之前的涂鸦,是手部运动的结果。这个时期,他们的画作就是乱七八糟的线。像这样:
书中狮子鬃毛画的很随意
书中草的样子很像无意识画上去的点和线
三岁以后,孩子们逐渐能够手眼协调,开始能画出封口的圆圈。像这样:
轮船由闭合的圆圈和简单的线组成
到了七岁,孩子们的画作开始出现空间感。他们的画作上的形象不再排排站,开始出现远近和透视。人物形象逐渐多了正面、侧面、背面。像这样:
极具空间感的场面刻画
从绘画风格来看,《快乐狮子在非洲》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但是又比孩子们画得略难。甚至可以让孩子们有拿起笔来临摹的欲望。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游戏,艺术也是。那些随性、自然的涂鸦才是真正的创作。临摹一幅让他们感觉舒服、又有点小挑战的画作,会让他们获得极其愉悦的体验。这样,他们才会把绘画当成一种需要。这是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基础。
当然除了愉悦感,一本好的绘本还要让孩子有满足感。
第二、情节设置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缠着你讲故事,但是听几分钟就跑去玩了。大部分绘本都讲不完,孩子也听得一知半解。时间久了,孩子觉得故事没意思,就会渐渐失去兴趣。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没有听到结局,孩子很难有满足感。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脑尚在发育。他们全神贯注15分钟,已经是极限了。
《快乐狮子在非洲》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翻开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一个有开头—经过—结局的完整故事。结合生动的图画,能让孩子很快理解并记住。他们看一页,跑去玩了。没关系,孩子已经听完了一个完整的短故事。
书中的每一页都是一个情节完整的小故事
这时候,如果在语言、逻辑方面着意培养,可以让孩子简单复述这些短故事。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会渐渐把一个个短故事进行串联,很容易就能还原情节完整、紧凑的长故事。这样的语言游戏自然能让孩子们有满足感。
02一部好的绘本作品,应该具备上述的硬实力。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内容这项软实力。这本《快乐狮子在非洲》之所以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优质的内容绝对是能给你惊喜。
第一、以尊重正确认知为基础。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一部好的儿童作品,表现手法要恰当,寓意要深刻。
人性之美是最难传达和把控的。大部分绘本的表现方式都是:将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拟人化,再编成故事。
拟人手法当然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但一定要符合正确的认知。即便是夸张的童话故事,也不会脱离事物的本质。比如《格林童话》中有一篇《猫和老鼠做朋友》,故事的结局是猫把老鼠吃掉了,这是动物的正常习性。如果有作品把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放在同一个背景中,那除非是在描写动物园的故事,否则就会将错误的知识传递给孩子。
书中害怕的狮子
这本《快乐狮子在非洲》中,快乐狮子也有像人类一样的心理活动。他会害怕、会孤独、会失落、会高兴……。但是各种动物们应有的习性相当准确到位。比如,斑马、长颈鹿看到狮子会逃跑,犀牛的视力很差,大象会成群结队地对抗食肉动物。
第二、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要温暖、 美好。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孩子们能通过这个故事学到什么呢?是善意。
快乐狮子一直生活在人类社会,小镇居民爱他,他也爱这些人类。因此,他将一切人类视作朋友,抱有着毫无心机的善意。
当马戏团老板把他骗走时,他怀着善意跟着人类朋友走了。结果,在非洲遭受了很多苦难。他无法获取食物、饮水,感到无比孤独,没法安然入睡,更找不到回家的路。
就在即将山穷水尽之时,快乐狮子看到了人类的营帐。他在心里想:人类就意味着朋友和食物。
人类朋友也给予了他最大的善意。他享受到了久违的大餐、美美睡了一觉、跟摄影师朋友紧紧拥抱。最后,又被人类朋友送回了家。
书中睡觉的狮子
这个结局,小朋友们看到一定会拍手称快。故事中蕴藏的善意也就传达出来了。确实,快乐狮子因为对人类怀有善意,才会被欺骗。可是也正是因为对人类的善意,才使他得以重归原有的美好生活。
成年人倡导理性思维。新手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难免把成人思维带入其中,动辄说教。孩子们不仅听不懂这些,还会因为父母严肃的表情、预期焦虑不安。这种制式化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眼中,这本书中关于善意的传递,无疑是温情且充满乐趣的。用一个好故事告诉孩子,无论你遭遇过什么,一定要对生活和他人抱有善意,笑对一切苦难,就会拥有美好的结果。这样的表述魅力非凡。
03
孩子们的世界很纯真,他们会从故事中汲取营养,快乐健康的成长。家长们看到这本《快乐狮子在非洲》却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
第一、狮子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感到“快乐”
毕加索说过:美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
真正细心的家长,看到《快乐狮子在非洲》这个本书,应该都会感到害怕。
一头狮子,本来就该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他该是以王者之姿利于食物链顶端的猛兽。可是快乐狮子到了老家非洲,却还去跟斑马友好地打招呼,还会害怕从没见过的“猛兽”长颈鹿,毫无捕猎技巧只能靠吃点小虫子充饥,看到别的狮子追捕羚羊竟会感到无比惊讶。然后得出个结论: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合狮子居住。
如果不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让他们勇敢的去尝试、去探索,他们就无法承担失败和风险。
书中害怕躲避的狮子
就像书中的狮子,因为人类定时给他食物,固定的居所使他安心,饲养员的儿子是他的朋友,小镇的居民都很喜欢他。所以它只有看到人类他才会安心。尽管他曾被人类骗过,可还是下意识选择相信。这就像被父母过度呵护下的孩子,会变得焦虑和胆怯,很难成熟起来。
第二、过度呵护下,孩子不能永远快乐
各位家长朋友可以想想:你的孩子是“快乐狮子”吗?他们的生活起居、社会交往、所见所闻,是不是都早已被你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固然可以让孩子生活舒适,可也会使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一旦生活遭遇挑战,我们家长无法再护他周全,就会像快乐狮子一样,在本该如鱼得水的环境中,变成人人可以欺负的可怜虫。
书中四处躲避的狮子
孩子们真的难以应对挑战、适应环境吗?当然不是,孩子并非天生缺乏适应能力,而是家长以爱为名在束缚、控制孩子。
给他自由、让他增长见识、学习技能,孩子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才有成为“猛兽”的可能。
《快乐狮子》全系列共10本,每本一个故事,适合3-10岁的孩子阅读。别小看这薄薄的10本书,夫妻两人可是花了近30年时间才全部创作完成。通过这10个故事,孩子能获得诸如:信任互助、发展兴趣、合理沟通、突破自我等多方面收获。对家长的育儿理念,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