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古诗悯农其二(和孩子一起学古诗)

和孩子一起阅读成长,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陪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这是我给孩子准备的学习稿,如果你也有孩子,欢迎一起讨论交流,和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学古诗悯农其二(和孩子一起学古诗)(1)

今天来学习唐诗《悯农》其二
  •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翻译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作者简介

中唐时期,有一位人称“短李”的小个子诗人,他的《悯农二首》,尤其是《悯农》其二,虽然并未收入《唐诗三百首》,却是家喻户晓、千古传唱不绝,差不多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吟诵,文学史上对他评价也是非常高,这位诗人就是李绅。

三、写作过程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文学赏析

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其实是中国诗歌一个久远的传统。尤其到了中唐,当时唐王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中央政权、地方割据都变本加厉的压榨、掠夺农民,农民到了愈加困苦的境地。这时一些文人士大夫就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理解,而李绅的《悯农》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的切身的体验。李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卢氏教他识字和一些儒家的文章,后因家庭贫苦,便到惠山佛寺中去读书,这样就可以获得免费的食宿。后来李绅又到今天浙江嵊州市的天宫寺读书。李绅早年的贫困和四方游学经历,使他很早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对社会民生体会较深,创作了《悯农》诗和二十首《新题乐府》诗,这些诗中包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入仕情怀,也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声誉。

你看这首《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头两句好像一副白描作品,勾画出了一幅夏日农夫耕耘图:时值正午,烈日当空,大地炙热,勤苦的农夫却仍在挥汗耕作。诗人选择正午锄禾,并不仅仅是为了客观描述农夫耕作的景象,而是要唤起读者最深切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后面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为什么李绅的这首《悯农》流传的格外广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语言通俗、朴实无华。诗里头没有什么难认、难解的字,却能够在极其简约的文字里,通过“正午农耕”这个关键景象的描写,通过十分直白浅显、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有了特别动人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想到烈日炎炎下农夫辛勤劳作的情景,就不敢再浪费粮食,我想,这也是这首诗久吟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五、教育启示

孩子,农民伯伯种粮食是非常辛苦的,我们今天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一粒一粒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每天都要把饭吃得干干净净,这样农民伯伯就不会伤心了!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做到光盘,不浪费。

虽然我们现在在城市里,我们自己已经不种粮食了,但爸爸也是农村出来的,你是农民的孩子,要保持好农民吃苦耐劳,自给自足的本质。等放假了,我们回农村老家,带你下田,呼吸一下田野的空气,体味一下泥土的芬芳,是不是很期待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