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形成了诸子百家。其中在历史上最为尊崇的便是儒家的鼻祖——孔子。

若上溯得远古一些,孔子本是商汤的后代,——没错,就是当年那个建立了商朝的第一任国君汤的后代。商朝灭亡之后,商汤的后代被周朝封到宋地做国君,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的贵族。

到了孔子往上的六代祖孔父嘉的时候,孔父嘉不幸年纪轻轻被人给杀了,他的儿子子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被人抱着逃到了鲁国,长大以后做了鲁国的武士,享受国家俸禄。孔子的父亲叫孔纥(hé),字叔梁,史书上称他为叔梁纥,据说力大无比,英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鲁国三虎将”之一。这样说的话,孔子还是标准的“官二代”。(若从子木论起来,那应该是“官六代”了)

但是很不幸,在孔子很小(有说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再后来母亲去世,可谓家道败落,生活清贫。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后来出仕,一度做到鲁国的大司寇,代理相国事务。经由他的治理,此时的鲁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四方商旅不绝。

但是因为齐国进女乐,季桓子受之,孔子愤而辞职去鲁,周游列国,向各国陈说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十四年后回到鲁国,孔子设坛教徒,据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同时他还从事著作。孔子没有个人的专著,他的言行被有心的弟子记录下来,收入《论语》当中。《论语》是一本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著作,其体制人称“语录体”。他在著述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删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中华文化留下历史的瑰宝。

其中《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记事简练,“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在记事之间表现出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后世便有很多人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这些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春秋左氏传》(左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谷梁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就出自现今流传广泛的《左传》。原文是这样的: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说:古书上记载:“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修辞言语。”如果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晋国是霸主,郑国攻入陈国,如果子产不善于辞令,攻打陈国的事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外交辞令啊!)

那么这段话因何而来呢?

在春秋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之间,形式非常不利。而子产作为郑国的执政,善于辞令,明于政事,二十多年周旋其间,从容应对,为郑国争得了难得的和平稳定。郑简公十八年,子产随公孙舍之攻打陈国,获胜后到晋国贡献战利品。但当子产到了晋国后,却遭到晋人的百般刁难,不承认郑国的战绩。子产不卑不亢,依照传统礼制谨慎行事,慷慨陈说陈国的罪行以及郑国讨伐陈国的原因,旁征博引,援引先王之制据理力争,驳斥晋人的责难之词和无理苛求,迫使晋国承认了郑国的战绩,陈国最终也只得与郑国议和。子产在强大的晋国面前,从容不迫,有礼有节,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这段话,也正是孔子对子产的赞誉之词。

孔子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采则可以帮助进行更好的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人们才能够理解。而要使自己的思想广泛流传,语言没有文采是不行的。

在现实中,有些人的口才很好,他们常常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而有些人则寡言少语,或者笨嘴拙舌。这可能与人的性格有莫大关系。但无论是谁,无论你想表达什么,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说话的尺度,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要知道,多说无益,过犹不及。还要注意学会倾听,充分了解对方的意思,免得鸡同鸭讲,自说自话。

这段话着重论述的就是“言”和“文”的关系。“言”,自然是语言、言辞;那么“文”呢?想准确地理解“文”的内涵,还需要了解一下“文”字的演变。

“文”是象形字。在目前发现的古文字里,“文”有多种写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1)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5)

这些字形无论细节如何,都有一个的形状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6)

,有考证说这是一个人形;在这个人的上身有一些符号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8)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什么说言之无文)(9)

则表示在人的胸部刻画的花纹,或者说文身。

是的,“文”的本义据说就是刻在人身上的文身。

有人提出疑问了:古人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吗,怎么还会在自己身上文身呢?

说个故事吧。有个宋国人,带着一批衣服帽子到南方的越国去贩卖,满心以为可以大赚一笔。但是到了当地一看傻眼了,因为当地的风俗是剪短了头发,赤裸着身子,并不穿戴衣帽;而且他们身上文着各种样式的彩色图案,可比那青灰颜色的衣服好看多了。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庄子·逍遥游》

这个故事也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作“断发文身”。

文身,是吴越地区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的根源不可考,但吴越地区地势低下,常年遭受风雨侵害,因此有人认为身上文了龙蛇形状,可以防止水害;也有说龙是当地人心目中兴风作浪的神物,由此而形成了图腾崇拜。甚至后人考证说这种“断发文身”的习俗还与苏绣的图案纹样有一定的渊源。但无论何种解释,最起码都说明“文身”,也就是在身上刺画花纹,然后涂以色料,从而形成永远的印记,确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而“文”,在这里就可以解释为动词,“刻画花纹”。后来,“文”又引申出“花纹、图案”的意思,随着字形的演变,表示“花纹、图案”的时候就写成了“纹”。所以在这里也可以特别强调一下,“文身”,千万不要写作“纹身”。

“文身”可以美化自己,那么表示装饰、掩饰之义时,也就可以用“文”了。比如成语“文过饰非”,比如《论语·子张》里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是想办法说出一堆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这些都是使用了“文”的动词引申义。

在另一条轨迹上,在岩壁、甲骨上刻画符号,就像在身上刺上具有特定内涵的图案一样,也叫作“文”,于是后来在岩壁、甲骨上刻画的符号也被称为“文”,也就是现在“文字”的意思。再引申开来,就有了由若干文字巧妙组合而成表情达意的“文章”,就有了那些能读会写、知书达理的“文人”,以及读书人常常表现出来的“文质彬彬”和“文弱”之气了。

读书人爱读文章,读书人也往往爱发议论。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却不是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的情感的需求。所以,当你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你将如何表达,也就是注意言与文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们既要重视文章的内容,也要重视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