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风劲岁月催人老(青未了赓续齐鲁根脉)

文 | 石丽萍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山东一岳一河一圣人;山乃一览众山小的东岳泰山,水乃万河之首的黄河,圣人是千古一圣的孔子。有此山此水此圣人,美食怎么能不丰美盛阔?

山东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齐鲁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山东人通过食物,感知和链接外面的世界,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有匠心的厨师也用地道的鲁菜招待着八方来客。

鲁菜起源于春秋时期,祖师易牙擅长用调和方式进行烹饪,注重刀工和火候,强调色香味俱全,注重健康和精细,奠定了鲁菜烹饪技能的基本框架。到了汉代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鲁菜渐渐得到大力宣传,全盛时期皇帝游历孔府时,鲁菜成为必点名品,随后鲁菜慢慢进入宫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宫廷御膳。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如今鲁菜已成为菜系之首,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齐鲁美食名扬四海传佳话,齐鲁大地钟灵毓秀人才出。

1974年,在辽阔的鲁北平原上,黄河之水泱泱流淌蜿蜒向东,在黄河之畔的商河县袁窦村,一名男婴的啼哭声唤醒了即将破晓的黎明,那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家中添一男婴,预示家族人丁兴旺、福祉满堂。

岁月荏苒男婴已成少年,白驹过隙间马上到了挑起家庭重担的年龄,农家娃娃没人会问: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但自己会反复琢磨:将来学什么营生才能让自己吃饱,让全家人摆脱贫困。尤其自己是家中长子,面对捉襟见肘的日子,脱贫致富的想法渐渐在脑海里发出萌芽。

为了让家人过上殷实的生活,这位青年意识到在贫瘠的土地上怎么折腾也难以出头,他常常在求学和辍学间徘徊,在希望与失望间抉择,少年不得志的他为了谋条路子,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睡不着就爬起来仰望夜空数星星,每个人应该像星星一样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青年期盼自己能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别人温暖自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日后能吃饱不再挨饿,也让家人跟着自己解决温饱,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选择了烹饪行业,最初只是为了让自己吃饱,仅此而已。

没人会想到多年以后,已经成为餐饮行业排头兵的商河籍企业家——李致庸,在解决了自己的温饱之后,让济南人都跟着吃得饱吃得好,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艺术吃出了文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商河,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在穷日子里摸爬滚打的村民想不出更多致富的路子,种地靠天气,吃饭靠粮票,上学靠名额,一个乡镇7个上学名额,没有落到李致庸的身上。勉强上完初中后因贫困辍学的李致庸在家跟随父母务农,后在亲戚的资助下完成后续学业。

干过青菜贩子、炸过油条、卖过早点的李致庸,在经历了打工、职业经理人等身份后,在2010年萌发了创业念头,于当年11月11日注册了老济南四合院商标,正式进军餐饮行业,当时的李致庸有过顾虑、也害怕失败,如果长期裹足不前,永远迈不出第一步。为了这第一步,他在餐饮业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很多年,迈出这一步距他在村口抬头数星星已过去20年。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月催人老(青未了赓续齐鲁根脉)(1)

经过11年的的艰苦创业,公司旗下运营品牌有“老济南四合院”、“王府池子四号院”等泉水系列小院和百年老字号“燕喜堂”饭庄等25家饭店。是一家集工匠鲁菜、泉水宴、济南风味菜为一体的连锁餐饮机构。李致庸是济南市饮食业协会副会长、济南市连锁业跨界商盟副会长、济南市老字号理事、济南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被授予“鲁菜推广特殊贡献奖”、“弘扬齐鲁餐饮文化功勋人物”、“济南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11年的创业经历,就像一条柏油路,偶尔也会有坑坑洼洼。2014年,李致庸采取了众筹模式的二次创业,从屈指可数的几个小店扩张到了41家,同时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客源问题和资金问题。

餐饮品类也从最初的鲁菜发展日韩料理、水饺店、炒鸡店、快餐店、海鲜城、烧烤城等多种品类,随着事业版图的不断外延,快速扩张的同时,弊端也呼之欲出,由于合伙人的理念摩擦、选址不到位、品类不聚焦等问题,相继关掉了18家店,赔了近千万。这是李致庸创业多年的至暗时刻,每每提起心情沉重。

在不断刨坑垫坑的过程中,李致庸沉下心来思考战略发展,他每天看书学结反思,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让他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逐渐慢下来稳下来,在质上进取,而非在量上贪婪。

李致庸从道德经谈到儒商文化:儒商文化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结合,儒商精神注重内在精神和道德自我完善,有助于企业家提升生命厚度和个体精神境界。儒商精神是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商业伦理道德,如何运用儒家商业智慧推动商业文明进步,是创业者和企业家们思考的问题。

他这样诠释“至庸餐饮”的含义,庸就是中庸,是和谐,是均衡。不是老好人,不是中间派,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正正好;至就是追求,到达目的地,去的方向;至庸就是到达美好和谐,追求不偏不倚的正正好。

这里面深藏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深藏着一名儒商的万般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鲁厨的一代代新秀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为鲁菜的继承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鲁菜选材考究,制作工艺精良,当之无愧成为菜系之首,鲁菜的起源和发展与山东人的秉性和率性颇有渊源,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讲“八不食”,如粮食鱼肉腐烂不食;食物颜色难看不食;气味难闻不食;烹饪不当不食;菜品切割方式不当不食……这么多个“不食”,早在春秋时期,万师之表的孔子就向后人阐述了食材的重要性和食品的安全性。

秉承先人之志,老济南四合院对食材的把控相当严格,尤其具有代表性的九转大肠、奶汤蒲菜、爆炒腰花、明湖脆藕等食材在节气、颜色、气味、口感诸多方面层层把关件件筛选、千里挑一,才做出最后的决定,按制作流程走上厨师的案板,来到客人的面前。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月催人老(青未了赓续齐鲁根脉)(2)

获得“鲁菜推广特殊贡献奖”的李致庸,慢慢体会到了做餐饮的使命是传承齐鲁根脉,弘扬鲁菜文化,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求钱财。他把传承和弘扬传统名菜,视如己任,任重道远。

谈到鲁菜文化的传承,李致庸有自己的见解:做工匠鲁菜,要向下扎根。扎根的目的就是对鲁菜做好传承,传是传递,老祖宗、老师傅一代代这么传下来的,传是纵向的;‍承‍是承认,从上面传下来现代人还得承认,所以承是横向的。

一方面扎根做艺术,把烹饪是文化、是艺术这个理念要传承好、发扬好、展现好。在济南把鲁菜的艺术展现好,把鲁菜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播好。我对鲁菜的理解是‍,‍既要有留住它的根脉,又要展现它的灵魂。所以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李致庸弘扬鲁菜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显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感受过往历史的厚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来山东就要品尝地道的鲁菜,老济南四合院代表着泉城文化、代表着一山一水一树的济南味道,泉眼里冒出的水清澈甘甜,门楼上悬挂的道旗迎风飘摇,吼一嗓子便听到胡同里传来先辈们的庇佑,那青砖瓦砾间珍藏着几千年山东人的好客之道。

鲁菜的含义从赖以生存变成了可以为生活锦上添花,如今餐桌上的食物呈现出空前的丰盛,鲁菜不仅仅为了果腹,还饱含齐鲁大地上的温情,以及延绵数千年的文化习俗。

随着交通与物资的便捷,鲁厨的精力从食材的局限中得到解放,生活日新月异,人情紧密的时代好像在隐去,又好像随时能因为一次相聚而回归,在这个人人都拥有温饱之福的年代,人们追寻着味觉上翻涌的风云,渐渐遗忘沉落在阳光深处的滋味。

老济南四合院的泉水叮咚、柳枝摇曳,时光叩响青石板,方寸之间便能领略人间烟火的气味,对于幸福的泉城人来说,无人会去探究鲁菜的深刻内涵,但在送入舌尖的一勺一筷中,有些满足悄悄存放,有些记忆渐渐清晰。

华灯初上,夜幕笼罩,车流涌上高架,万家灯火次第亮起,霓虹闪耀变幻莫测,人们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解放出来,电话里呼朋唤友,接踵而至的食客进入四合院,倒计时般庆祝一天的结束。

厨房里忙碌起来,码放整齐的食材腾挪至案板,等待厨师的煎炸蒸煮,从门窗间隙蹿出来的除了饭菜的香气,还有人们的欢笑声。这欢笑声流淌进院子,随着暮色渐深升至半空。

有个身影在泉水旁端坐,随着手中忽明忽暗的烟蒂,夜空中有颗星星也渐渐发光,伴着皓月照耀着烟火人间,温暖着从青石板上走来的路人,温暖着从袁窦村走出来的少年。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月催人老(青未了赓续齐鲁根脉)(3)

作者简介:石丽萍,青年作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山东省第26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山东省第21届作家班,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南稼轩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历城区作家协会理事。自媒体《榜样面对面》主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全国联展》《中国诗影响》《中国当代爱情诗典》《山东文学》《济南日报》《山东诗歌年鉴》《世纪诗典》,出版文集《十诗人诗选》《醒着的夜,睡着的海》。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