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毛乌素沙漠(荒芜了数百年的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在蒙古语中,毛乌素的意思是“坏水”。这里曾风沙极大,干旱少水,气候恶劣,寸草不生。然而根据最近据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 已达93.24%,沙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沙区 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这也就是说,毛乌素沙漠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片被人类彻底征服的沙漠。
一、曾经水草丰美的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并非一开始就是沙漠。相反,毛乌素沙漠本是水草丰美之地。秦汉时期,蒙恬北逐匈奴,将今天毛乌素地区从胡人手中夺了过来。于是秦始皇在毛乌素周边建立了九原、云中、上郡等郡县。同时,蒙恬还在今天河套地区设置了44个县。
当时的毛乌素沙漠环境有多好呢?当时秦始皇曾迁徙大量百姓进入当地,并开启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度成为可以与关中相媲美的“新秦中”。秦朝灭亡后,匈奴重占毛乌素,此地又成为匈奴的游牧地。
到了汉武帝时期,卫青大举进攻河套地区,并重新占领毛乌素。在当地,汉武帝建立了西河、朔方、云中、北地、五原和上郡六郡,设置115个县城。其后,汉武帝将70多万平民迁入毛乌素地区,设置军屯。
经过汉朝农民的辛苦耕耘,让当地成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之所。到了汉宣帝年间,毛乌素地区变得空前富庶,甚至可以调运粮食到内地,拯救内地的饥荒。
从东汉到南北朝,毛乌素沙漠却迎来了衰落期。根据气象学泰斗竺可桢的研究,当时中国进入了一个干冷期,而处于400毫米降水线附近的毛乌素沙漠降水量骤减。农田逐渐退化为草场,而这块土地又落入胡人之手。在五胡十六国后期,该地还成为匈奴赫连勃勃政权的核心地区,在当地还有著名的统万城。
但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气候重新变得湿润。唐太宗灭东突厥后,毛乌素地区再次被中原政权所控制,并被划入了关内道。由于当地胡汉混杂,因此唐朝在当地设立了六胡州,并让突厥降人在当地屯田、游牧。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毛乌素”地区突然出现了大量风沙。《新唐书》记载: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 夏州大风, 飞沙为堆, 高及城堞” 。
也就是说,当时“毛乌素”地区的风沙已经可以和城墙一样高了。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灾异。不久后,朔方、德静二城也出现了“飞沙成堆”的情况。
从公元822年开始,毛乌素沙漠开始继续扩张,原本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地区,逐渐沙漠化,不再能支持农业文明。
当地之所以会沙漠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气候的干冷化。与此同时,六胡州牧民的滥牧滥耕的行为,也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例如:建中二年(781), 诗人李益的诗作《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就有“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的说法。
很显然,气候的变化和六州胡人的肆意妄为,是“毛乌素”逐渐由水草丰美之乡,变成荒漠的真正原因。
二、明清时期的沙漠化
到了宋朝,今天毛乌素地区被纳入西夏的版图。而在宋夏战争中,毛乌素成为宋夏两军交战的前沿地带,而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极大,进一步加剧了当地荒漠化。
而到了明清时期,毛乌素沙漠正式形成,并不断向东南缓慢推进,并逐渐到达延绥长城一线。延绥长城经过万历初年(1573)巡抚张守中重建,“ 崇墉蜿蜒, 屹为巨障矣” 。但好景不长,长城沿线就遭致强烈的风沙侵袭,情势极为严峻。
风沙之大,甚至能让沙子与城墙齐高,蒙古人骑着马就能杀上城墙,并侵入内地到处奸淫掳掠。位次,明政府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银进行“扒沙”工作。然而自然力量如此强大,“扒沙”工作一直收效甚微。
因此,流沙与飞沙越过明长城继续 向东南扩散,长城内侧的榆溪河与无定河间的三角地区快速沙化。无奈之下,明朝榆林城只得向南迁徙,躲避风沙。
而到了清朝初年,毛乌素沙漠仍在不断南扩。虽然地方官不断阻止百姓扒沙,但仍不能阻止沙漠吞噬百姓的家园,榆林城不得不再次南迁。最终到了20世纪70年代,毛乌素沙漠扩张至最大。
学者们一般认为,毛乌素沙漠的形成主要还是自然因素,与气候变化正相关。在暖湿期,毛乌素沙漠就会变成适合农耕和游牧之地。但是到了干冷期,毛乌素便会面临水源减少、植被退化的灾难。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特别在明清时期,由于高产作物的引入,出现了人口爆炸。大量农民涌入当地,进行农耕生产,耗尽了土地的肥力,造成土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三、毛乌素返青,汉唐盛世再临?
到了解放时,毛乌素沙漠仍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到1949年时,沿长城的靖边、榆林、神 木一带流动沙丘密集成片。其中榆林城几乎已陷入沙漠中,人们可以毫不 费力地爬上沙丘,登上城墙。这座塞上名城已经成为陷在 沙海中的“孤岛”。
据公开数据显示,解放初期的榆林全市仅残存60万亩 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 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 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 河的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为了防沙治沙,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治沙活动。1959年,榆林政府发布治沙补贴政策,发动全民治沙造林。于是,数十万榆林民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有了政府的补贴,治沙就容易多了,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洪淤地,治沙成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智慧的中国人发明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从195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主要采取了 推广飞播灌木、栽种乔木、引进常绿树种等三个阶段。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当地百姓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从“草方格“,而这一技术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推广。
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毛乌素沙漠的面积不断缩小,植被越来越多。如今的毛乌素已经称不上沙漠,更像是一片森林。
根据学者研究,现在的中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温暖湿润期。随着“全球变暖”,毛乌素地区正在“变湿”。因此,毛乌素沙漠的消失不仅仅是“人和”,同时也是因为“天时”。要知道,汉唐的兴盛,很大程度也源于气候变暖。
如今的毛乌素正在返回它汉唐时期的模样,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下一个“汉唐时代”的到来?如今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还怕不能成功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