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洛川县卫星图(延安市洛川县基本情况)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 清代洛川县行政区划编9里,其中县城东部为安东、安善、车书3里,南部为正节、丰百2里,西部为浩德、明安2里,北部为新城、得永2里清代洛川县境社会安稳,土地条件相对较好清初全县仅788户、1644人,道光时人口达到98400人,户均5.1口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下降至64760人,较道光时下降34.2%,户均5.7人居民先祖渊源,史志记载元代驻洛川达鲁花赤威武将员不花夕,其后裔改姓贠,定居南部朱牛、百益一带蒙古族布鲁海牙为廉访使,给儿子取姓为廉,名廉希宪,子孙住洛川皆姓廉今土基刘姓为宋代鄜坊安抚使刘宣之后裔后子头乡作善、屈家河村屈姓,系元代行军大元帅屈林后裔屈林(字伯翁)系宋末元初人,娶蒙古王室宣德王女为妻,故称皇元郡马,曾任行军大元帅、世袭洛川令,传至八世有屈遵道、屈遵路、屈遵义兄弟三人分别任蒲城、华阴、洛川县令,后裔在住地繁衍为望族永乡东汉寨村冯姓,系明代耀州冯进美寓居洛川后繁衍子孙行姓,祖先在清代系山西籍商人来洛川经商定居在县城桥西党姓,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草驿清华镇,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先祖党魁任鄜州牧,后辞官落户在洛川居住安氏,先祖安绍卿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率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陕西郃阳安家堡,清代又迁至洛川下黄章村 二、县城 洛川县治位于旧县古城,城垣呈长方形,城外东、西、南三面环沟,地势险要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县治从旧县迁至凤栖堡城原城堡周长1180米迁治后知县苏彦承进行维修,堡墙加宽增高,向北扩展原堡城北门位今新华书店处,扩建时东墙和西墙各延长198米,新修北墙长297米新修县城墙体高8.3米,顶宽4.3米,顶部加修垛墙有城门4座,每座门顶部修城楼每楼3间,四面转角,五檩悬出,下起高2.6米,上起高2.3米,起架1.6米,通高6.6米城墙体加炮台总长1594米,砌女墙483垛,砖9层,高1米扩建北部城垣时买民田157.76亩,支银两473两2钱8分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知县黄大祯重修北门城楼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知县张钧组织补修了城墙和城根塌陷处 城内南北街道分北大街长200米、宽2.3米,中山街(民国时名称)长250米、宽8.7米,南大街长133米、宽6.63米东西向南部有西大街和东大街,西北有县前街巷道:东门、南门、西门间城墙内侧为背酬巷,全长892.7米,宽7米东大街南部有新巷、刘家巷、小南巷北部有洞子巷、药铺巷、旗杆巷、蔺家巷,西大街南部有仁义巷,北部有王家巷、李家巷、屈家巷 三、交通驿铺与寨堡建筑遗址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交通道路上设5铺,有总铺(位城内)、堡子头、圪,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延安洛川县卫星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延安洛川县卫星图(延安市洛川县基本情况)

延安洛川县卫星图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 清代洛川县行政区划编9里,其中县城东部为安东、安善、车书3里,南部为正节、丰百2里,西部为浩德、明安2里,北部为新城、得永2里。清代洛川县境社会安稳,土地条件相对较好。清初全县仅788户、1644人,道光时人口达到98400人,户均5.1口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下降至64760人,较道光时下降34.2%,户均5.7人。居民先祖渊源,史志记载元代驻洛川达鲁花赤威武将员不花夕,其后裔改姓贠,定居南部朱牛、百益一带。蒙古族布鲁海牙为廉访使,给儿子取姓为廉,名廉希宪,子孙住洛川皆姓廉。今土基刘姓为宋代鄜坊安抚使刘宣之后裔。后子头乡作善、屈家河村屈姓,系元代行军大元帅屈林后裔。屈林(字伯翁)系宋末元初人,娶蒙古王室宣德王女为妻,故称皇元郡马,曾任行军大元帅、世袭洛川令,传至八世有屈遵道、屈遵路、屈遵义兄弟三人分别任蒲城、华阴、洛川县令,后裔在住地繁衍为望族。永乡东汉寨村冯姓,系明代耀州冯进美寓居洛川后繁衍子孙。行姓,祖先在清代系山西籍商人来洛川经商定居在县城。桥西党姓,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草驿清华镇,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先祖党魁任鄜州牧,后辞官落户在洛川居住。安氏,先祖安绍卿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率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陕西郃阳安家堡,清代又迁至洛川下黄章村。 二、县城 洛川县治位于旧县古城,城垣呈长方形,城外东、西、南三面环沟,地势险要。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县治从旧县迁至凤栖堡城。原城堡周长1180米。迁治后知县苏彦承进行维修,堡墙加宽增高,向北扩展。原堡城北门位今新华书店处,扩建时东墙和西墙各延长198米,新修北墙长297米。新修县城墙体高8.3米,顶宽4.3米,顶部加修垛墙。有城门4座,每座门顶部修城楼。每楼3间,四面转角,五檩悬出,下起高2.6米,上起高2.3米,起架1.6米,通高6.6米。城墙体加炮台总长1594米,砌女墙483垛,砖9层,高1米。扩建北部城垣时买民田157.76亩,支银两473两2钱8分。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知县黄大祯重修北门城楼。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知县张钧组织补修了城墙和城根塌陷处。 城内南北街道分北大街长200米、宽2.3米,中山街(民国时名称)长250米、宽8.7米,南大街长133米、宽6.63米。东西向南部有西大街和东大街,西北有县前街。巷道:东门、南门、西门间城墙内侧为背酬巷,全长892.7米,宽7米。东大街南部有新巷、刘家巷、小南巷。北部有洞子巷、药铺巷、旗杆巷、蔺家巷,西大街南部有仁义巷,北部有王家巷、李家巷、屈家巷。 三、交通驿铺与寨堡建筑遗址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交通道路上设5铺,有总铺(位城内)、堡子头、圪

铺、东门铺、石泉铺,编铺兵6名。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设邮政代办所,撤铺站。 清乾隆以来驻军编把总1名,领步守兵50名,归宜君营参将统领。其中黄龙山设外委1名、马步守兵20名,孟家嘴驻外委1员、领马步守兵22名,石堡川(今黄龙县境)设外委名、领马步守兵8名。 清代中期以来全县人口增长较快,道光时居周边州县之首。战乱之间,乡民避乱建堡较多,主要遗址有: 槐柏城址 位于槐柏乡槐柏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墙夯筑,残高4~5米,基宽3米。四面各辟一砖门,北墙保存较完整。 北头堡址 位于永乡北头村西北。 杨吼堡址 位于永乡杨吼村北。 陈家洼堡址 位于永乡陈家洼村西南。 董村堡址 位于百益乡董村西南。 文西堡址 位于菩堤乡文西村南。 嘴头堡址 位于菩堤乡嘴头村南。 党家塬堡址 位于菩堤乡党家塬村。 胡村堡址 位于后子头乡胡村西南。 后子头堡址 位于后子头村东南。 院夫堡址 位于旧县镇院夫村东。 阿吾堡址 位于旧县镇阿吾村北。 寺合堡址 位于石泉乡寺合村南。 西村堡址 位于石泉乡西村北。 清池堡址 位于石泉乡清池村西。 吴家庄堡址 位于石头乡吴家庄村。 黄龙山堡址 位于石头乡黄龙山村。 石头街堡址 位于石头乡石头街西。 太平堡址 位于黄章乡太平村南。 潘窑科堡址 位于黄章乡潘窑科村东南。 上黄章堡址 位于黄章乡上黄章村西南。 上珊瑚堡址 位于黄章乡上珊瑚村西南。 南两坑堡址 位于武石乡南两坑村南。 南安善堡址 位于京兆乡南安善村西南侧。 活乐嘴堡址 位于京兆乡活乐嘴村东南。 南韩堡址 位于老庙镇南韩村西北。 圪瘩坪堡址 位于朱牛乡坊家塔村东。 火房口堡址 位于洪福梁乡火房口村北。 四、农业与商贸 乾隆以来(公元1736年),全县农耕地903公顷。粮食亩产,小麦20余公斤,谷子60余公斤,大豆60公斤。 工业无几,商贸落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县城街道店铺不足百家,城乡定期交易的市场有县城、韩村、化石、秦关、朱牛、土基、黄龙山、吉子现、永乡、旧县;以交易粮食为主的市场“集”22个,庙会有四十余处。 五、教育文化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县有学宫,设教谕、训导各一人。城乡村庄个人私塾有村塾、家塾、书馆。书院,县有儒学,设于孔庙,亦称学宫。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知县石养源兴教捐银1560两,建设朝阳书院(今北关小学院),同年招生100余名。农村乡间官办社学、义学,官府资助学生伙食费,并免其差役。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社学有旧县、凤栖北关、凤栖东关、土基、百益、甘石等6所。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县孙奉先改朝阳书院为第一高等小学,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将城乡义学、社学12所全改为初等小学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