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王玄策出使西域(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在国民游戏中,他化身“百里玄策”,曾一度被认为是最难操控的游戏英雄。当然了,“百里玄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还真有出处,他的真实姓名叫王玄策。这位王玄策曾创造一人灭一国的壮举,只是在大唐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这位知名外交家的军事才能被掩盖得很结实。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两次与古印度地区发生战争,并取得胜利。
第一次战争是东汉和帝时期班超对贵霜王的战争,汉朝取得胜利。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间,是使节王玄策孤胆进行的一次传奇性战争。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之后三次出使古印度。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这一次王玄策带领三十人的使团出使印度,正巧碰到了“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在此之前,在印度著名戒日帝国的戒日王时代,戒日国与唐王朝之间就已经互相通使。戒日王病死后,由于戒日国实行分封制度,因此原本受制于戒日国的各个小邦,以及戒日国的诸侯们纷纷独立,戒日国就此分裂。
随后,古印度国内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国王阿罗那顺听说来了一班唐朝使者,脑袋一下子进了水,竟然派2000兵将前去伏击王玄策等人。王玄策仅带三十从骑,虽奋力苦战无奈双拳难敌四手,王玄策被擒扣押,各国的贡物也被阿罗那顺掠夺。
王玄策精明强干,性格刚烈,他觉得身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虏,是人格和国格的双重羞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觉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来雪耻实在太慢了,于是他和蒋师仁商量——这点小事,我们自个了结了,不要给皇上添麻烦!
于是,他直接跑到了西藏(唐吐蕃)。
那么王玄策到吐蕃是去干什么呢?答案是借兵。当时的吐蕃是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刚刚统一西藏,并且和当时两大强国唐朝与尼婆罗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联姻。吐蕃发兵一千二百精锐为王玄策助战,之后尼婆罗也派出七千骑兵为王玄策助战。《旧唐书》记载: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至于接下来的历史,也就相当的简单了。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破城之后,王玄策杀鸡儆猴,将当初的叛乱者斩首三千。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最终,将茶博和罗城攻克,阿罗那顺率部逃窜回中印度。
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
王玄策继续率领军队,一直追着阿罗那顺穷追猛打。他们一路追到东印度,直至将阿罗那顺活捉,押回到长安。当他献逆王阿罗那顺于长安时,唐太宗大喜过望,得意洋洋的教训阿罗那顺说: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大概意思就是你道德败坏本来我懒得管,可谁叫你得罪我的使者王玄策,不然你至于当了俘虏吗?
有这样一首诗:“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这就是赞美王玄策的,他凭借几千杂牌兵就平定了印度,非军事专业出身,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玄策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