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拍的跳海电影(回忆儿时在崇明农场看的那些电影)
我出生在崇明国营农场一个普通职工家庭,虽然已过知天命的年纪,而且很早就离开崇明农场,在上海市区读书和工作,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绝大多数还是在农场度过的,在自己的记忆里,对当年在农场看电影的那些情景,记忆犹新。
农场早期是以农业劳动为主的国营企业,职工基本上都是文革前来崇明参加围垦的来自上海各区的社会青年,以及文革时期直接从市区分配到农场的上海知青。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农场开始开办场办企业,很多职工进厂工作了。
当年农场里,文化娱乐生活是比较单调和缺乏的,虽然那时每个连队或厂里的食堂里,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供职工们晚上看,但当时的电视节目也很单调,除了新闻就是纪录片,难得有故事片可以看,而且电视是被锁在一个大箱子里,每天晚上定时有人来开箱子锁箱子,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所以看电影,成了当时农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当然,不只是在农场,包括整个上海也是这样。
农场的场部有个大礼堂,平时除了开会搞活动啥的,就是农场的电影院了,而且要买票看的,当年我家所在的连队离场部很远,所以几乎很少自己到场部去看电影。
那时的农场都有电影放映队,每隔一段时间,会轮流到农场场办企业和连队去放电影。一般都在厂或连队食堂放电影,在打饭窗口前拉起一块白色电影幕布,后面支起一架电影放映机,连队职工自己从家里或宿舍里搬来凳子椅子,抢个好位置看电影。夏天因为食堂里热,就会把放映地点搬到连队打谷场或空地上放露天电影。那时,我们小孩子放学回家,看到打谷场或食堂有人在挂电影幕布了,就知道今天晚上要放电影了,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连做功课的心思都没有了,先赶快回家搬来凳子来抢位置,然后草草吃了晚饭,完成作业,就兴奋地坐在银幕前,等着连里的拖拉机把放映队接到连队来。随着天渐渐变暗,离电影放映时间就不远了,放映前还在场地叽叽喳喳玩耍的我们,只要电影一开始,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五角星闪闪发光的出现在银幕上,马上会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下来,津津有味地看电影了。
露天电影(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文革末期,我还上小学前后,在连队看的电影主要就是革命战争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甚至有时还放样板戏电影,什么《白毛女》《红灯记》等等。也有放外国电影,能记得的主要是苏联和朝鲜电影,《列宁在十月》《卖花姑娘》等等,记得看《卖花姑娘》时,觉得南朝鲜人民太苦了,赶快要去解放他们!
《平原游击队》剧照
当然,那时连队放电影不只是在晚上,有时白天也会安排放电影,在连队食堂的窗上钉上麻袋,虽然不是很暗,但勉强也不影响观影。记得有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和同学们一起放学回家,路过学校隔壁一个连队,发现连队食堂的窗户上蒙着麻袋,就知道肯定在放电影,大家赶快进去看,那天放的是香港电影《画皮》,进去正好看到哪个厉鬼去掏人心那段,把我给吓个半死,连着好几天晚上睡觉不敢把头露在被子外头,就蒙头在被子里睡,后来自己厂里也来放《画皮》,当看到要挖心这段了,赶快逃回家去,不敢看下去了,也算是当年留下的一个童年阴影。
《画皮》海报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农场食堂看的主要的国产电影有《小街》《庐山恋》等,张瑜、郭凯敏是当年的巨星,还有很多表现自卫反击战的电影,如《铁甲008》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口电影也来越多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看电影《佐罗》,看完后就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行侠仗义的侠客来维持正义,厂里差不多大的小伙伴就学着佐罗的装扮,自己用铅丝做一把剑,在一起打打杀杀拼剑术,现在想想其实蛮危险的,万一不小心戳到眼睛,那可要闯大祸了。
《佐罗》剧照
当时在连队看的电影还有罗马尼亚的《复仇》,对莫多万警长好生敬佩,看了印度电影《大篷车》、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不光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对电影音乐印象深刻。特别是看了日本电影《人证》,美国电影《恶魔》、《未来世界》,才发现日本人美国人怎么都有自己的车啊?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这么发达了?
《人证》剧照
当年看的外国电影都有有配音的,那时的配音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大家认为外国人就是这样说话的。记得有一年到场部礼堂去看了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我认为是译制电影的经典之作,前几年在网上无意间看到法语原版,看了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没有上译配音的《虎口脱险》,效果大打折扣。
《虎口脱险》剧照
说句实话,那时很羡慕农场的电影放映员,心想他们到处放电影,而且连里还要派拖拉机接送,好吃好喝的接待,还能天天看电影,多幸福的工作啊。但其实他们也有工作上的苦恼,一个电影看个几十遍早就厌烦了,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当年有新片上映,农场会安排几个连队同时组织放电影活动,和市区电影院一样,要有人跑片,不管刮风下雨。一旦电影胶片没接上,大家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白幕布,等着跑片的到来。时间一长,观众里知青的怪叫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当年一般每次到厂里或连队放电影,起码连放两个电影,有时甚至3个电影,放什么电影他们也不预告。所以,每次来厂里放电影,我们都特别的期待,希望能放些好看的电影。一个电影结束,就急迫地看下一个电影的开始,看看片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还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因为八一厂的电影,大多数是打仗的电影,当年我们这些小男孩,都喜欢看战争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片头(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的电影也不是都在农场看的,寒暑假我都会回到市区奶奶家,有些电影是在市区的电影院看的,一般都是叔叔嬢嬢单位里发的电影票,印象比较深的有《爆炸》《神秘的黄玫瑰》《海狼》《三十九级台阶》等等,当年电影院票价1角到2角不等,对我们小孩来说,这也是自己消费不起的,而农场的电影都是直接到厂里或连里免费放映的,所以当年大多数电影,都是在农场看的。后来农场为了丰富和改善农场职工的业余生活,各个农场在场部都陆续新建了自己的电影院,建造规模甚至比市区的电影院还要大,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跃进农场影剧院(图片来自网络)
一眨眼,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在手机上就能看电影,和以前相比,你觉得哪一种感觉更好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