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宝塔诗(古代诗歌艺术的一朵奇葩)

最有趣的宝塔诗(古代诗歌艺术的一朵奇葩)(1)

“宝塔诗”是利用方块汉字的特点创造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一般从一字起句,逐句增加字数。除第一行外,每行两句,由一组对仗构成,结构整齐,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第一字(也是第一句),通常就是题目,规定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若将全诗横写,底宽上尖,呈等腰三角形,恰如一座宝塔,故称“宝塔诗”。

据说“宝塔诗”始见于隋朝。隋朝有个和尚,名叫释慧英,他写过一首《一三五七九言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鹭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年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住,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由于这种诗歌形式很美,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很快就流行开来。到了唐代,形式逐渐固定下来,一般是每首诗七行(唐以后行数和字数又有增加),从一字到七字,一韵到底,内容或写物赋景,或托物言志,古人又称其为“一七体”诗。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宝塔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58岁的白居易辞去了刑部侍郎之职,离开长安,病退东都洛阳。他在官场上与腐败势力战斗了大半辈子,终因势单力薄,不得不失败退隐。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在长安为他饯行,宴会上朋友们写诗相送,白居易以这首“宝塔诗”回赠。诗中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简约地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继续坚持自己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其中“都尉别苏”用的是汉代名将李陵与苏武临别互赠诗的典故,而“司空送白”则指当时官拜司空的裴度送别自己。全句的意思是说,送别诗从汉代李陵别苏武之后,就数阁下送我了。

白居易的好友诗人元稹也写过一首题为“茶”的“宝塔诗”: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该诗第二行描写茶的味香和形态,第三行道出茶总是受到那些超然物外的骚客和僧人们的青睐,第四、五行写茶的制作、煎煮过程和茶汤的色泽,第六句写饮茶的时间,最后一行写饮茶的妙用,上升到了茶道的意境。

唐代另一位诗人令狐楚的《赋山》也别有情趣: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全诗写出了山的险峻和幽美:它耸峙于沧海上、白云间,绵延千里,荒漠边塞、大江南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山间泉水叮咚,谷中鸟鸣关关,让人流连忘返,希望摆脱尘世的烦恼,终老山中。诗里还引用了汉代初期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位品行高洁的老人隐居商山,以及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游山玩水、旷达自在的典故,增强了全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除了这种两边倾斜的双“宝塔诗”,古代还有一种只向一边倾斜的单“宝塔诗”。这种诗每行只有一句,不用对仗,实际上是双“宝塔诗”的变形。

《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吴敬梓就借梅玖之口作了这样一首诗: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不愧是文坛高手,妙笔生花,随便几笔就将一个落魄的老秀才呆头呆脑、邋邋遢遢、穷困潦倒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可能是受此诗的影响,后代的单“宝塔诗”一般都比较诙谐,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下面的这两首诗:

成城

大将军

威风凛凛

处处有精神

挺胸肚并步行

说什么自由平等

哨官营官是我本分

这是鲁迅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辛辣地嘲讽了那些效忠清政府的奴才。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单做白话诗

说时快做时迟

一做就是三小时

这首诗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但他嘲弄的对象却是自己。

创作“宝塔诗”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喜欢这种诗体的人,对它的评价非常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是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与各种诗歌体裁一样,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优美的形式与生动的内容相结合,它一样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成为“形”“神”皆备的诗歌精品。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