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概括(再走一步课文讲解)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件事情,将解决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对学生来说有启发意义。文章难度不大,学生自读应能解决,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做出提醒:
其一,要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与《植树的牧羊人》不同,课文记叙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主要故事情节之间是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因而有起因,有经过,有发展,有高潮,更有结局。
为了保证叙事的主干清晰有致,且血肉丰满,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借助时空转换,呈现事情的不同阶段性;设置伏笔(小时候体弱的现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等)和悬念(渲染“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人物处境、解决关切的心理;着重描绘了“我”初爬时和爬到岩脊上再也不敢前进时的心理,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又是回忆自己的往事,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真实而细腻。
这一方面体现了事情的刻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文章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其三,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写一件事情———脱险的经历,是具体的;结尾部分则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这是由实到虚,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模式。
许多文章和诗歌都采用这种写法,只是表现不同。比如《春》,先描写春的实景,最后以三个比喻结尾,描写春的气质,这是由实到虚;再如《散步》,先叙事,写一家四口的散步,写中间的分歧,写分歧的解决,最后将实写的背负亲人,升华为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
- 教学建议 -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教师可提供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画出标志时空转换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作为支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阅读中的难点组织讨论。
(2)可以将复述作为阅读学习的主活动。复述的角度不妨多样,可以从情节结构角度,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也可以依照内容,按“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情节梳理。
(3)将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借助默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借助朗读,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我”在悬崖上的心理感受,把握前后心理的变化。
(4)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并能将这种“目标分解”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但要注意,只关注眼前一小步的策略,适用于因目标过远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的场合,不要将其适用场合泛化。
(5)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联系学过的课文,深入认识这种写作思路。
(6)课文中有些不太积极的方面,教师要注意正面做出引导。一是爬悬崖是个危险事情,要告诉学生不要模仿;二是五个小孩子抛下“我”径自离开,是很不友好的表现,也要对学生有所提醒。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Unsplash
收集/谢冉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