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豪放派词人以苏轼为代表(宋词与科举11豪放词派启幕人是苏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是一句千古名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信念这句名言,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宋代豪放派词人以苏轼为代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豪放派词人以苏轼为代表(宋词与科举11豪放词派启幕人是苏轼)

宋代豪放派词人以苏轼为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是一句千古名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信念。这句名言,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

说来有些搞笑,千古名篇居然是一篇近乎被忽悠的歪打正着之作。这么说,绝对不是胡乱爆料博眼球,而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范仲淹有个同榜进士同学,名叫滕子京。此人在谪守巴陵郡(今湖南岳阳市)期间,上任伊始就搞了个形象工程——重修岳阳楼。所谓“谪守”,就是犯了错误被降职安排的意思。

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搞形象工程,一点都没冤枉他。在当时,这个工程跟国计民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况且在工程施工期间,滕子京还有强行集资、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等违规违纪问题。岳阳楼修好之后,为了给自己造势,兼之积累业绩,滕子京就给范仲淹、欧阳修等名人写信,请他们为岳阳楼写些东西。大约是抹不开情面之故,老几位便“属予作文以记之”了。范仲淹写的那篇文字,便是震古烁今的《岳阳楼记》。

也怪范仲淹太有才,一不小心,就把个应酬性的应景文章写成了千古名篇。滕子京也跟着沾了光,因此而成了历史知名度比较高的人物。同为名篇,《岳阳楼记》跟王勃的《滕王阁序》有所不同。《滕王阁序》成为名篇,主要原因是辞章华美、文采飞扬。《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名篇,不仅因为文采,还因为胸怀与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著名从政理念,是《岳阳楼记》的核心与精华,也是《岳阳楼记》成为名篇的根本。一个没有坚定信念、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的人,文笔再好,也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来的。

范仲淹,世居苏州吴县。父亲去世后,两岁的范仲淹随母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市)朱姓人家,改名为朱说。青年时期,范仲淹为了求取科举功名,只身前往著名的应天书院求学,在那里学习了接近五年。在应天书院,范仲淹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是学习最为刻苦的一个,“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家境贫寒的范仲淹,在学校基本以薄粥咸菜充饥。他的一个同学,是个高官子弟,见范仲淹生活如此艰苦,有些于心不忍,便常常从家中带些好菜好饭给他。但范仲淹一口都不肯吃,他的同学很是不解,范仲淹就告诉他,“我非常感谢你的关心和好意,但我这人粗茶淡饭惯了,我怕一旦吊高了胃口,以后薄粥咸菜就咽不下去了。”话虽这样说,其实这折射出范仲淹甘于清贫、意志坚定的品性为人。

心无旁骛,是术有专攻的基础。有一年,宋真宗御临应天府视察。同学们纷纷跑去看热闹,只有范仲淹安之若素,依然呆在学校认真读书。有人好奇地问他,难道不想去看皇帝么?范仲淹淡定地答道:“皇帝嘛,总归是要见的。只要学有所成,有的是机会见。”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有意思的是,此时距宋真宗视察应天府,刚刚过去了一年。虽说是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估计范仲淹自己也没想到,他对同学所说的那番话,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进士及第后,范仲淹把名字改回了本名。

步入政坛后,范仲淹担任过好几个地方的行政主官,曾经官拜副宰相级的参知政事。所到之处,范仲淹多有政绩,为民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政声颇佳。范仲淹最为著名的政绩,就是力推“庆历新政”。在宋代,“庆历新政”是可与王安石变法比肩的著名历史事件。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增收减负、富国强兵,强化法制、政令畅通,是“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无碍它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仲淹不畏权贵,直言敢谏,铁面无私。在推行“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还创造了一个有名的汉语成语。为了强化官员考核的权威性,范仲淹在审核官员考核名单时,会把那些不称职不作为、有劣行乱作为的官员名字,从名单上一笔勾掉,意思是让他们摘掉官帽卷铺盖走人。这就是成语“一笔勾销”的由来,相当于如今的一票否决。这说明,范仲淹是个嫉恶如仇、无所畏惧的铮铮铁汉。

一介书生的范仲淹,还精通军事,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他曾与名臣韩琦一起,前往西北经略边防军事行动。针对西夏的侵扰威胁,范仲淹审时度势,提出了“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战略方针。范仲淹不但善于运筹帷幄,还曾亲自带兵上阵,打了一些胜仗,对西夏形成了有力震慑,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

在从政生涯中,范仲淹曾数次遭受排挤打击,受到降职免职等不公正处理。但他为国为民之初心,却始终不改。在从政晚期,范仲淹的弟子门生,曾商议购置一些地产,让他安度晚年,但被范仲淹严词拒绝。不但如此,范仲淹还自己出资,购置了一些良田,成立“范氏义庄”,委托弟弟请懂经营、会理财的人进行管理,所得收入分文不取,全部用于资助范氏族人读书求学、贫困家庭衣食等用度。这样的运营管理方式,性质类似于如今的公益基金。范仲淹,完全配得上高风亮节这样的评价。

范仲淹,是个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历史人物。范仲淹诗词文章俱佳,作品存世不少,但其中词作较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艺术水准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词作。

被公认为宋词名篇的《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经略西北军事时所作。此前的宋人词作,风格基本都姓“婉约”。在文人墨客看来,诗为主业,词为小道。所以,他们抒发豪情壮志,大都采取写诗的方式。与前人词作多为风花雪月、哀婉忧伤的小资情调不同,范仲淹的这首词,抒发的是为国征战、不胜不归的悲壮之志。在古代,“燕然勒石”代指平定边陲,得胜而归。范仲淹词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不是因为思乡厌战,而是担忧此战艰难、胜负未卜。这就是出新,这就是与众不同。正因为如此,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曾被欧阳修调侃为“穷塞主之词”,但是欧阳修却没有意识到,范仲淹于无意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填词风格,这首词可视为“豪放词派”的发端之作。在苏轼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之下,后来“豪放”终成词坛一派。

与《渔家傲·秋思》不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婉约之作:“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把乡思旅愁写得缠绵柔婉,被后人评价为“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情感尤为深沉厚重。

范仲淹的诗作存世数量,远多于他的词作。范仲淹的诗作虽然数量多,其中佳品也不少,但是若论后世影响,却没有能够比得上上述两首词的作品。为了使读者对范仲淹的诗词创作情况,了解得更全面一些,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他的两首优秀诗作。

其一,《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首小诗,用递进叠加的对比手法,给人以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表达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弱势的思想倾向。其二,《留题小隐山书屋》:“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这首诗在表达出一种淡泊宁静、宠辱不惊人生态度的同时,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醉、使人忘忧的山居美景。

范仲淹这一榜的状元,名叫蔡齐,乃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市)。蔡齐是现今青岛市辖区内,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得主。蔡齐曾担任过参知政事,为人正直,颇有政绩,也是一位宋代名臣。蔡齐去世后,范仲淹为他题写了墓志铭,其中有这样的评价:“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有人认为,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念的雏形。由此可见,这一理念是范仲淹一以贯之的坚守。

在范仲淹金榜题名的这一年,大宋在科举考试方面,又推出了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誊录”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的功利性、诱惑力太强,考生们难免要挖空心思地走捷径,搞一些歪门邪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是个考试大国,考生们对付考试的本领也不一般。“糊名”办法实施之后,一些心眼活络的人,很快就想出了应对的办法,比如让考官熟悉自己的字体、在试卷上做一些事先约定的标记等等。而所谓“誊录”,就是由工作人员将全部考生的试卷另行抄录成副本,然后再由考官进行评阅。这种办法,如今应被称为“盲评”。由于考生用黑色墨水答卷,而工作人员用红色墨水抄录,所以后来这两种试卷分别被称为“墨卷”“朱卷”。

六十三岁时,一代名臣范仲淹病逝于赴任颍州知府途中。去世后,范仲淹被朝廷追授 “文正”谥号。对于古代官员而言,这是层次极高的身后荣誉。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会永远活在历史之中。写他的事迹故事,会于不知不觉间,被带进一种肃然起敬的情境之中。

向你致敬,范仲淹!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