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事是真的吗(焚书坑儒的幕后推手竟是)
一、秦时明月陷沟渠
秦王嬴政雄才伟略,秉承父辈的遗愿,合纵连横,开疆拓土,终于结束了战国七雄诸侯争霸、分封割据的局面。一统天下号称始皇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第一帝。
君临天下的始皇帝志得意满,寰宇四海,谁能与之争锋?无限风光尽照在他身。
为了永固江山,使九五之尊世袭相传,香火绵延,他广开门路,招贤纳才,在“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封建传统思想感召下,大秦的朝堂之上,聚集了一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材。
于是,始皇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国方略,郡县制的制订,便于中央集权强化管理,从根子上杜绝了诸侯分割,统一了文字,便于文化交流,文明传承,这些都是王朝初建积极向上有利于国家蓬勃发展好的方略。
但是嬴政暴戾的性格,又决定了他在治国方案上良莠并存。以至于到了大秦帝国的中后期,在他的一意孤行下,许多残暴政策的出炉,逐渐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如残酷的刑罚,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比如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使本该休养生息,缓解生灵涂炭后饱受创伤的国家雪上加霜。
在用人方面,前期比较开明,任人唯贤,论功行赏,大功告成后,偏听偏信,忠奸不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忠良贤臣失去了锋芒,奸诈小人唱起了主角,朝堂之上一片昏暗,鱼目混珠,聪明人明哲保身,正气凛然忠良之臣身败名裂,小人们宠幸得以重用,蛊惑君王倒行逆施,其中三人可谓典型代表,李斯、蒙恬、赵高。最终失去慧眼的秦皇,给了他们三个人不同的命运,让后人唏嘘不已。
他采纳了他们三人中一个人的建议,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一时间,咸阳上空烟火缭绕,冤魂四处飘荡。失去了读书人支撑的王朝唱响了败亡之歌,大秦的明月被一片乌云笼罩,昏昏噩噩的秦皇在巡视天下的途中,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悲催的一生。
那么是谁建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呢?他的动机和目的又是怎样?此招一出,为大秦王朝的灭亡起到了什么作用?此人太可恨、可憎、可怕了。
二、米粒之珠放光彩
嬴政,从小作为人质,寄篱在赵国后宫,巴掌大的地方,就是他生活的空间,缺少了父爱母爱的孩子,孤独的在异国他乡飘零,能活着回家都是一个未知数,而同时有一个人作为随从,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这个人就是赵高,患难之中容易进入不同寻常的感情,加之赵高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从嬴政小时候起就是心腹。
说起赵高,他确实也算个人才,虽然出生低微,才疏学浅,却颇具心机。此人阴计信手拈来,阴计胸无点墨,他就是为了祸害他人而生。
秦王朝创建后,赵高当仁不让地成为后宫太监总管,一人之下,千人之上,权倾后闱。在帝王侧,万般事物他皆参与,红极一时,说起赵高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历史人物李斯,李斯实在是一个博学多才、字迹潇洒、文章出类拔萃的难得人才。
他锋芒显露后,秦始皇给他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臣中之重臣李丞相,他也把自己毕生才华裸捐给了秦皇,在许多国家重大决策上,他为秦王出谋划策,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树大必招风,李斯和赵高两人本可以和平相处,各自分享各自特权的两个人,却因权力走上了相互倾轧,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吗?
一是在个人才华的竞争上,李斯抢得先机颜值冲天。李斯自幼饱读圣贤之书,才华横溢,而且写得一手好篆字,颇受秦皇及大臣们赞赏,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位极人臣的丞相之职。反观赵高出身低微,没有入学堂成为读书人,家境贫寒,落魄到入宫做太监的地步。可见两个人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二是他们在围绕老秦皇的争宠上,赵高却拔得头筹,人常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赵高虽无真才实学,但在揣摩人的心思上却是天赋异禀,颇有心得,他从秦皇幼小的时候就跟在身边,对秦皇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可谓了如指掌。
即是对后宫的太监及朝堂上的大臣们的观察也是入木三分。无论你是权高位重的大臣,还是后宫里不起眼的宫女太监,他都能拿捏的很准,瞅准时机为他所用。反观李斯,凭真才实学入围神圣的大秦王朝,高居丞相之职,虽然也有诚惶诚恐如芒在背的危机感,但是身处权力巅峰的他,难免有志得意满的骄纵情绪。
在他的眼里,赵高之流不入法眼,虽对秦皇忠心不二、献计献策,但对秦皇的心理把握上,他就没有赵高拿捏的准,什么时候该进什么言?什么时候谄媚讨主子欢心,他把握不了火候。
于是二人在大秦的实际掌控中,位置本末倒置起来,后来秦皇死,赵高在朝堂之上让人牵鹿进来,当着李斯与众大臣之面,说这是马,连李斯都无可奈何的承认是马。可见李斯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在一个太监面前唯唯诺诺真是汗颜至极唉!
三是在秦皇的国家战略决策上,权利的砝码逐渐向赵高倾斜,后宫包括太监在内,中国历史朝历代都是不能干政,但是赵构十分机灵地利用自己的位置和宠幸,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向秦皇献计献策,却偏偏又受秦皇重视和采纳,于是赵高计无穷尽,人前人后大唱秦皇赞歌,拍马溜须,无所不用其极。
李斯则不然,由于惧怕秦皇权威,不敢挑战,虽然才品一流,群臣中的翘楚入了圣眼,却处处小心,步步谨慎,表现的唯唯诺诺,一副小女人的姿态。
在对待赵高的态度上,表面上还算客气,本质上恃才傲物,根本不把这个太监当人看,于是二人之间明争暗斗,终于随着秦的暴政,惹得民怨沸腾,就连以后成为治理国家栋梁之材的读书人,也开始怨声载道,纷纷提笔而起,感怨鸣屈抨击朝政。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斯打了眼,走了神,没有揣摩好秦皇心思,站在了读书人一边,完全与皇权形成了对立面。
而此时的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捕捉到了难得的打垮李斯,打击天下读书人嚣张气焰的契机,于是,他果敢地站在秦皇一边,挑起大梁,扛起大旗,充当急先锋,挑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
他在朝堂之上上蹿下跳,为秦皇歌功颂德,大肆诋毁读书人的所作所为,在后面不遗余力搜集读书人的所谓罪状,向秦皇奏言这些人是多么的居心叵测,没有忠心。盛怒之下的秦皇,听了赵狗一言昏头昏脑的祭出了昏招,全面封杀对自己不满的人和物,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了焚书坑儒运动。
一夜之间,咸阳上空烟熏火燎,红光冲天,地下埋藏了无数跳动的冤魂,他们的魂魄久久的飘荡在咸阳上空不愿散去,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赵高,一颗米粒之珠做了不光彩的事情。
李斯在这场运动中开始,急转直下,与他在秦皇死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真是可叹可悲。
三、万里长城今犹在,千古骂名留给谁
大秦王朝在几辈人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下,由雄才伟略集于一身的嬴政,经过数年东奔西杀、南征北战,在血雨腥风中巍然建立,原本想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秦皇权,到了二世,十五年的光景,大厦轰然倒下,让人唏嘘不已,根基还是太浅了。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秦皇不暴政治国,身边没有赵高之流,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秦皇所建筑万里长城今天依然巍然屹立,成为世界八大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着实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焚书坑儒摧残了思想,嵌制了文化,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罪魁祸首是秦始皇,还是赵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