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

1980年代,我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

我们的国家,也从一个苦熬过来的孩子转眼变成对物质与精神极度渴求的少年。

80年代,充满了变革、物欲和向上的激情,它真值得好好写一写。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1)

【1960年沈阳电视台正式开播,1978年改称辽宁电视台 图片来源/我们的五十年】

我说了你们可能都不信,早在1960年,沈阳的上空就飘荡起电视信号。但那时候谁家有电视机呢?你拿个蚂蛉网朝天上搂一把,回去放到鱼缸里也是白扯。

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带我去一个领导家做客。那个领导可不是一般的大干部,他住在小独楼里,楼前还有一个花坛。我们走进一楼的大客厅,我一眼就看到地上有个大箱子,象个大号的收音机。爸告诉我,那就是电视机,是苏联产电子管的。

【邻里围坐看电视成为新时代的景观 图片来源/我们的五十年】

那时候我还没上学呢,我只清楚地记得赵科长家是我们那个楼道里最早有电视机的,一到晚上吃完饭,各家的男女老少都拎个小板凳到他家集合,二十多平米的小屋挤得满满登登。节目开始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床上樟木箱子上一块不大的屏幕,头上还插着两根白棍儿。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2)

【沈阳电视机厂工人在调试电视机 图片来源/中国沈阳】

1981年,我们家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爸的厂子是做无线电的,攒个电视机手拿把掐,于是这一年厂子给全体职工发的福利就是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采购来的电视配件由一个车间装配,没有生产线,整个机器都由工人独立完成。因为技术手法良莠不齐,质量不能保证统一达标,所以厂长想了个办法,给每台电视机编号,所有职工无论干部群众一律抽签领取,拿到质量不好的也别眼气,坏了厂子终身保修。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3)

那一年我刚上小学,一家三口吃了饭,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欣赏着摆在五斗橱上的稀罕玩意儿,那幸福的滋味就别提了。八十年代初,电视台播放节目的势头很猛,美国电视剧、日本动画片一个接一个。就是间隔抻得有点长,一周才能更新一集。但总比看电影强,不用买票,不用挨挤,还能躺着卧着吃着水果。

除了每周一次的好节目,大部分时间电视里播放的东西对我们孩子来说都太乏味了。那时候就两个频道,中央台和辽宁台,这台播的是新闻,换那个台还是新闻。要是有个频道专门播电视剧和动画片该多好呀!

这个愿望还真实现了。

“又新成立个沈阳台,全天播武松打虎。”不知是从哪儿传出的消息。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4)

【早期的电视机】

爸开始鼓捣电视机上的按钮,很快就调出来了,果然是个新频道,正播放祝延平版的《武松》,楼道里一片喧腾。爸被好几个邻居拉去调电视,大人小孩在我家出出进进,喜笑颜开。到了《新闻联播》的时间,这个频道还在播《武松》。我们简直要疯癫了,终于盼来没有新闻的频道啦!

好梦不长,只做了两天。当《武松》演到第三遍的时候,我们都明白了,这是新台试播,只有这一部片子可以看。还有的孩子不死心,天天拨到沈阳台等着看新片儿。在走廊里,只要一听到那段熟悉的武松上山的曲子,我就一阵一阵地恶心。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5)

有了电视,春节的过法也不一样了。1983年的春节,央视推出了首届春晚。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外面放够了鞭,跑回家里就吃上热气腾腾的宴席,到了晚上又铺上一炕的毛嗑、花生,一大家子人围坐着欣赏文艺节目。大人们喜欢听歌曲,孩子们就是看热闹,满地乱跑,热热闹闹。那年的春晚有一个节目印象深刻,就是哑剧《吃鸡》,没有对话就能让人笑,这只有电视能做到。

1986年过春节之前,有个消息挺让我们振奋,虎年的春晚要搬进中央台新盖好的彩电中心录制,以我们的理解能力,就是要看到彩色的电视节目了。但是爸告诉我,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是播不出彩色信号的,想看带色儿的节目得有一种新机器——彩电。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6)

【黑白电视使用彩色滤片后的效果 图片来源/wordpress】

彩电在那一年刚刚有所耳闻,不光价格昂贵,能买到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黑白电视也挡不住人们对彩色节目的渴望,一个奇特的发明横空出世。爸从包里拿出几个塑料片,正好贴在电视屏幕上。再打开电视,原本黑白的节目真的变成彩色的了。对我们孩子来说,这简直太魔幻了!不光是这玩意儿魔幻,连它的色彩也是魔幻的。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7)

1987年的春节,我们家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彩电。先富裕起来的姑姑家买了一台纯日本进口的东芝牌大彩电。除夕那天,姑夫用自行车驮着个大纸壳箱子到奶奶家过年,第一个彩色的春晚在我们眼前呈现,费翔的“一把火”把我们的小生活烧得是红红火火。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8)

【消费者在北市百货抢购彩电 摄影/刘生生】

转过年来是1988,这个龙年可把中国人折腾够呛,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手里刚拿到新印出来的百元大钞,看啥都想买。当年最炙手可热的商品就是彩电,据统计1988年国内彩电产量为1600万台,居世界第一。即使这样,没有关系,弄不到票,再有钱你也买不到。

爸清楚地记着,那几年工资有所上涨,省吃俭用攒几年,买台彩电还有富余。手里攥着票子,摩拳擦掌地等着。终于,妈托人从抚顺的辽宁无线电八厂花2600元买来了一台 21吋金凤彩电,是用运煤的车直接从工厂拉到家里的。彩电被放在专门为它准备的电视柜上,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大,大得要超过家里所有的东西。

早期沈阳电视台(辽宁台的前身是沈阳台)(9)

【1990年代的彩电塔 图片来源/沈阳市志】

也是在这一年,彩塔竣工了。它的信号所覆盖的地区差不多都换上了彩电,这座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高塔成为了沈阳的标志物。后来各地陆续建起的电视塔不断地刷新了它的记录,而且名字也越起越美,天津叫“天塔”,哈尔滨叫“龙塔”,上海叫“东方明珠”……我们沈阳还是那么土里土气地叫着“彩电塔”,而且它下面还有彩塔街、彩塔夜市、彩电塔车站。为什么?因为我们骄傲,我们早早就普及了彩电,早早就拥有了绚烂多彩的生活。

【沈阳图景 杨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