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

民国时期,猎人们喜欢利用鹿皮的特性,制作三种特殊的东西。有趣的是,三种东西目前都已经变成了文物,还被“邀请”进博物馆中进行陈列。这三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长白山脉的主峰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故此也被称作是“三江源头”。在我国庞杂的神话体系中,长白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少神仙都被描述成是安居于长白山的守护神。与此同时,长白山也是我国满族及满族文化的发源地,所谓“长白”二字,正是象征着“长相厮守与白头到老”。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2)

长白山的最高峰是将军峰,海拔2749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此地常年积雪,故此生态环境十分良好,适合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东北虎、野鸡、野兔、梅花鹿、野狼、东北狐、麋鹿等,都是长白山的一员,共同组建起了和谐的“生态大家庭”。

正因如此,依仗着良好的生态圈,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得以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2010年时,长白山还曾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3)

现代社会的文明,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民国时期,当地人却多以打猎为生,靠着“山神爷爷”得赏赐过日子。靠着长白山的物产丰富,当时猎人们的生活的确十分滋润。

长白山上的野兽中,哪一种动物堪称是“宝贝”呢?答案当然是麋鹿。长白山上的麋鹿,由于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故此皮毛十分厚实,且因为生长周期较长,肉质细腻肥硕,口感十分清爽,是众多肉类中的“王者”。早年的长白山猎人在迎接贵客时,往往都会煮上一大锅的麋鹿肉,这几乎是当时最高贵的接待礼仪。麋鹿既然是“宝贝”,自然全身都是宝,它的角可以用来泡药酒,鹿筋可以用来制作弓箭的弓弦,而用途最多的部位,当事麋鹿的皮毛。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4)

现代社会的皮制品很多,多数皮质都是由厂家统一生产而成的,相比于此,猎户们对麋鹿皮的加工处理,似乎更加具有“灵魂”。关于麋鹿皮的用途方向,其实非常广泛,可是无论用麋鹿皮制作什么皮制品,都不可或缺的需要一个重要的步骤,该步骤就是对麋鹿皮的鞣制。

鞣制麋鹿皮并非易事,相反,非足具经验的制革师不能完成,因为每一个环节都特别重要,如果想做到尽善尽美,就必须要懂得鞣制料的配比比例。一般而言,一张普通的母麋鹿皮,则需要在皮上撒下细盐五六斤左右,而一张公麋鹿皮,则需要洒上细盐十斤上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皮毛的面积均匀撒盐,否则盐少容易腐烂,盐多则会令皮革变硬。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5)

腌制好的麋鹿皮,需要把皮毛朝外叠起,尽可能地将细盐全部包裹于内,放置在大桶或缸中,接着加水没过皮面。此后的每日,制革师需勤加搅动令盐溶化,如此才能保持皮毛不掉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此法鞣制的麋鹿皮,性质十分突出,不仅皮质十分柔软,而且十分耐磨,颜色也颇为讨喜。

在民国时期,麋鹿皮的获得及鞣制,都是男人的工作,可缝制生活用品,便该女人们大显身手了。一些巧手的女人们,可以利用柔软的麋鹿皮,缝制成一件件皮大衣。经过她们的巧手缝制,皮大衣不仅柔软透气,还十分吸汗,是不少猎人们可以贴身穿着的衣物。正是有了透气且保暖的鹿皮衣服,猎人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冰天雪地里穿梭狩猎,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6)

东北“八大怪”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诚然,早年间的东北地区,确实是烟民最多的地方,而烟草叶的种植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凤凰晒、亚历山大及蛤蟆癞等,都是东北人民认可的香烟烟叶。也正是因为如此,被鞣制好的鹿皮,才会被有意加工成一个个小小的烟袋。由于鹿皮防水性极强且轻便柔软,所以烟民们都以拥有鹿皮烟袋为荣。

除此之外,鹿皮的防水性也被山民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有些手巧的妇女,开始试图用鹿皮缝制水壶,方便男人们上山携带淡水。一般来说,如果针线活儿过硬的话,即使是装满水,鹿皮水袋也不会洒出一滴。有趣的是,当鹿皮水袋里的水被喝完之后,水袋还可以被卷在一起,装进包裹中,根本不会占据太多的空间。

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民国猎人用鹿皮做三件生活用品)(7)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与动物相处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肆意虐杀到相互尊重,人类文明社会迈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同样,在开发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后,山民们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新一代“靠山吃山”的山林守护者,再也不会去狩猎动物。自然而然的,皮货制品也都成为了历史,在博物馆中安然度过“晚年”,为人们讲述着先人们的智慧以及与自然抗争的勇气。

参考资料:《东北故事》 黄吉祥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