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否当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翰林待诏)

李白名满天下,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见,安排进了翰林院,不久之后又赐金放还。

李白是否当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翰林待诏)(1)

这是李白人生的大事,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事儿。

语文课上介绍李白的时候,有的老师说他是翰林学士,也有的老师说是翰林待诏,还有的老师说是翰林供奉,种种不同的说法,是不是一回事?

李白究竟是翰林供奉,还是翰林学士?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

就像现在许多人搞不清高晓松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员身份一样,许多古人包括唐朝人,包括李白自己,也犯糊涂。

那么,李白在翰林院,究竟是什么身份?

要搞清楚李白在翰林院的身份地位,先要说说翰林院。

最早有关翰林院的记载,是唐代韦执谊的《翰林院故事》,还有李肇的《翰林志》。

另外《旧唐书·职官二》以及《新唐书·百官一》,也都有相关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唐朝,天子所居皇宫的附近,要设一处地方,里边驻扎着许多有才能的人,给皇帝做顾问,叫做待诏之士。待诏之士都是专业人才,门类繁多: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甚至写书法和下棋的,各色人等,无所不包。

最开始的时候,待诏之士的工作地点,好像并没有确切的名字。翰林院的名字是在唐朝开元初之后才有的,有了翰林院,待诏之士就成为翰林待诏。

李白是否当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翰林待诏)(2)

在翰林待诏的各类人选中,文辞之士最受重视。唐玄宗一朝,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等人待诏翰林时,地位都很高,远远超过其他门类的翰林待诏。客观上区别的存在,也需要用名称来区分,唐玄宗于是设立了翰林供奉的职位,把这些文辞之士和其他门类的翰林待诏加以区别,虽然地位不同,名称也有别,这时候翰林供奉和翰林待诏仍然在一处办公,上班地点都一样。

直到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立了学士院。韦执谊的《翰林院故事》记载说:

“学士院,开元二十六年所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户东向。”

学士院和翰林院虽然分开办公,在业务上有了区别,实际距离还是很近,仍然在同一个院子里,就像我们现在位于同一栋办公大楼。

所谓所谓的翰林学士,在本质上依然是翰林供奉,不过离皇帝更近,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为帝王掌管机要事务。

李白是否当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翰林待诏)(3)

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已经是三个不同的层级。翰林待诏是基础层级,人数多,门类广,功能多,为帝王提供的是基本服务,大多时候不参与国家治理。翰林供奉层级高一些,人数少,功能少,它的职能,是和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有了的政治色彩。学士,则是最高的层级,人数更少,专掌内命,高度参与政治,地位也高出许多。

那么,学士是否可以称作翰林学士呢?李肇的《翰林志》云:

“至德宗以后,翰林始兼学士之名。”

就是说,从唐玄宗设立学士院到唐德宗时期大约五十年间,只有学士之称,没有翰林学士的名称。这个说法的准确性很可疑。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卷七写到:

“自张垍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则与翰林院分而为二,然犹冒翰林之名。盖唐有弘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故此特以翰林别之。其后遂以名官,讫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学士,而不冠以翰林,则亦自唐以来沿袭之旧也。”

李白是否当过翰林供奉(翰林供奉翰林待诏)(4)

叶梦得认为,翰林院和学士院是分开的,从唐朝到宋朝都是这样的,自唐至宋皆如此。但学士院的学士,却被称为翰林学士,以便与弘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相区别。这个说法好像很合理的。

关于翰林院,关于作为解决李白到底是翰林学士、翰林供奉、还是翰林待诏的问题的前提问题,你读出答案了吗?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具体说说,李白这三个职务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立足国学,深耕语文。更多语文学习问题,请关注头条号“人生底色看语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