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8个历史性变化(看我吉林70年印记)
70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可在建设者手里,却可以书写新的历史。地处长白山西麓、鸭绿江最大支流浑江两岸的通化市,在战争的废墟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宜居的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市正崛起在白山绿水间。
青山绿水间的江东城区
重整山河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70年前,通化这座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东北边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从伟大祖国成立那一刻起,山城通化的城市建设者们也开始谱写着历史的崭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大力恢复工农业生产、重建家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通化市掀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只能一边恢复生产一边因陋就简地开展“先治坡后治窝”的城市建设。城区先后拆除了被战火破坏严重的城墙和西门城楼,改建闹市区。1957年,全市第一条柏油路(现新华大街)建成。1966年,跨浑江两岸的第二座江桥——红旗桥建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依靠单位包职工“统一分配”的方式解决,这些住房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一铺炕挤着全家老少几口人,居住条件十分艰苦。82岁的杨大爷说:“那时大一点的企业每年都建几栋平房,最先分到住房的人都是生产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住上新房那是一种荣光。”
江南旧貌
阔步前行 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通化城乡的环境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城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投入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不断加大,城区居民“住房难”“行路难”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截至“撤地设市”的1985年,通化市区修筑道路133条,总长125.06公里,主次道路均为柏油路面,街心花园、行道树点缀其间,修建钢筋混凝土、石拱桥18座,安装路灯1584盏,城市绿化面积665.3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5.95%。住宅建筑总面积205万平方米,多层砖混楼房林立街侧。
二道沟棚户区原貌
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程、“暖房子”工程是通化城市建设中不能不提的厚重一笔。
进入21世纪,通化市注重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建设品位。陆续实施了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程、“暖房子”工程、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廉租房建设工程、江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供热三期工程、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场、“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等一大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城市棚户区改造383.5万平方米4.82万套,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76平方米;先后对46个区域、73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棚户区改造优秀城市。这些好事实事,不仅完善了城市承载功能,更为居民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
生态文明 迈进现代化城市新时代70年后的今天,人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街道、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一处处优雅精致的园林雕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城林交融,胜景繁多,好一座北国山水生态城!
建设大街新模样
青山绿水,是通化鲜明的符号,更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化城市建设交上了一份生态文明的精彩答卷。先后完成了道路升级改造、城市绿化美化、滨江公园及景观带等70多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按照国家规划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中,围绕“两轴、两区、一带”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化规划体系和专项规划衔接,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标准,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通化。按照“北拓、南展、东进、西联、中优”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多规合一”,注重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设计、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启动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一幅生态文明的城市蓝图逐渐绘就。
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63.67公顷,绿地总面积已达1871.2公顷,绿地率32.39%;绿化覆盖面积2113.8公顷,绿化覆盖率36.59%;公园绿地面积66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32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比2012年增加了115.22公顷;66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重点改造玉皇山公园、心连心公园,新建了滨江公园、忆江园、佟佳江公园和滨江景观带“三园一带”。在城市出入口、江南大街、建设大街等实施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化美化精品工程。升级、完善游园和街旁绿地,新增乡土树木种植数量和加大乔、灌木比例;注重街路美化彩化,在主干道两侧及重要节点处摆放花卉小品;通过见缝插绿、拆违造绿等办法,提高绿化覆盖率,形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带,进一步提升了生态城市的品位和内涵。
一江碧水穿城而过
聚力城建民生工程。加快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新城建设,完善功能、拉大框架、拓展空间,增强吸引力和带动力。近年来,新建了江南科技馆、江南大桥、佟佳江公园、江南新区路网、江南二桥和红旗桥等基础设施;完成了新风路、胜利路、龙泉路、江南路、新岭路、建设大街等87条主次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6.52公里;通快一级路进行拓宽改造,建成连接市区和通化县城区的发展带、景观带;实施地下排水管网雨污分流,逐步补齐地下基础设施的短板,让城市的“里子”和“面子”同步升级;启动了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将市区内302座老、散、小、旧的小型加压泵房整合为76个区域加压站,供水用户已达到17.8万户,实现居民24小时供水全覆盖;集中供热面积增至1608万平方米,供热用户15.6万户;燃气用户达到16万户,市区燃气气化率83%……
山色苍翠、水韵悠长。独具特色山水生态风貌的通化,正变得越来越美!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王忠先 编辑:董淑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